•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馬丁.昆普

相關文章 5 篇
  • 歌劇《愛與暴力的啟示》充滿了精緻的音樂及強而有力的敘事,極具藝術性。
    倫敦

    歌劇《愛與暴力的啟示》 班傑明、昆普、米契爾再次合作

    繼《進入小山》、《寫於膚上》之後,作曲家喬治.班傑明與劇作家馬丁.昆普再度合作,五月在倫敦推出了新歌劇《愛與暴力的啟示》,並找了英國劇壇的話題導演凱蒂.米契爾執導,相當引人矚目。《愛》劇是有關一位國王被迫在愛與政治責任之間作出選擇的故事,靈感來自愛德華二世與康沃爾爵士的同性關係,以愛德華二世兩個兒子的視角敘事。

    文字|林大貂
    第306期 / 2018年06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時代之聲

    新文本,是這個時代的產物嗎?在我看來,是,也不是。西洋戲劇史從希臘悲劇開始、莎士比亞、莫里哀、歌德、契訶夫、易卜生、布萊希特、亞瑟.米勒、貝克特,每個時期的劇作家,無不在創造一種與過去決裂、與時代對話的劇作書寫形式。也就是說,每個時代都有新文本,但為何在廿一世紀,我們特別高舉新文本的旗幟? 回顧廿世紀的劇場發展,「導演劇場」的崛起,改變了過去以劇本為核心的「劇作家劇場」;劇本不再是演出唯一的依歸,導演也不再是作家文本的傳聲筒,劇作家的退位,讓導演成了劇場藝術最主要的「作者」,一如法國戲劇理論家亞陶(Antonin Artaud)所說:「戲劇的典型語言是圍繞導演而形成,導演不再是劇本在舞台上的簡單折射度,而是一切戲劇創造的起源。」 如是,新文本運動的發生,可視為文本的回歸、劇作家傳統的復返?這話只對了一半。新文本在劇本形式上的解放,諸如不界定角色、情境和語言,眾聲喧嘩的多線敘事語法、以述說取代對話、以當下取代再現的手法,為劇作家與導演的關係,找到了新的可能。因為文本的開放性,導演的詮釋獲得自由,劇作家的書寫更加肆無忌憚,彼此的角色從拉鋸、對峙到和解、對話,共同激發出劇場的新能量。 還有,更迫切的是,新的時代,需要新的眼光及新的解讀方式,我們無法再以透過經典與時代對話為滿足,尤其科技的飛快進展、網路時代的到來,這是一個前所未見、資訊流量高度膨脹、廿四小時都在變化的時代。新文本的劇作家正以激烈的手段,要我們正視這個時代、這個社會,讓我們無法對眼前的事物視而不見。就像英國劇評家席爾茲在著作《直面劇場:今日英國戲劇》所定義的,「直面劇場」就是「揪著觀眾的頸背狠狠地搖,直到他們接收到某種訊息。」 和大多數的美學論述框架一樣,新文本運動只是戲劇學者、評論家研究、論述的總結。雖然新文本在歐陸蔚為風潮,但大部分的劇作家們不見得有身處「運動」之感,也對被貼上「新文本」的標籤不置可否,但這波趨勢,確實是在相近時間崛起的年輕劇作家們,集體投射出創作的豐碩成果。本期的「新文本」特別企畫,將從九個關鍵提問開始,探究何為新文本?同時從新文本的發跡地英國出發,摸索新文本在歐陸及香港的發展現況,並獨家專訪英國新文本劇作家馬丁.昆普。 新文本,其實一點都不新,說穿了,新文本的出現,只是提醒身為劇場工作者

    文字|黎家齊
    第269期 / 2015年05月號
  • 香港話劇團2014年演出昆普作品《幹掉她》,改名為《安.非她命》。
    特別企畫 Feature

    英國:焦點劇作家 馬丁・昆普 極具開放性與政治性 《做掉她》 後戲劇劇場的代表

    作為英國當代重要的劇作家,馬丁.昆普從一九八二年迄今已累積四十個原創劇本及翻譯劇本,而且面向多元,近期更涉足歌劇創作。這次「對幹戲劇節」中將台灣首演他的代表作《做掉她》,該劇以十七個不相連貫、各自獨立的簡短場次(scenarios)組成,劇本沒有特定角色、台詞因此也沒有指定由誰來說,演員人數亦不指定,高度的開放性,讓製作團隊可以作最大的發揮。

    文字|梁文菁、阮漢威
    第269期 / 2015年05月號
  • 馬丁.昆普
    特別企畫 Feature

    獨家專訪 昆普:文本是作家自己對世界的想法和感覺的編碼

    趁著這次特別企畫的製作,本刊很難得地聯繫上劇作家馬丁.昆普並進行獨家專訪,一談其作品中為何時常提及戰爭,以及精采的語言運用。

    文字|梁文菁、Gautier Deblonde
    第269期 / 2015年05月號
  • 《三個高女人》以26歲、52歲和92歲的「她」同場,建構出探討人生的一席對話。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消遁的主體與荒誕的生命 看香港話劇團《三個高女人》、《安.非她命》

    七月中、下旬,香港話劇團先後在大會堂劇院和壽臣劇院推出兩台新戲:一是愛德華.阿爾比(Edward Albee)的《三個高女人》;一是馬丁.昆普(Martin Crimp)的Attempts on her life(直譯是:對她生命的多種企圖。香港話劇團演出時改名《安.非她命》)。別開生面的劇作手法與舞臺呈現,給觀眾帶來嶄新的劇場體驗,也讓人一睹世界戲劇前沿的新趨勢。

    文字|林克歡、阮漢威
    第262期 / 2014年10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