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英國當代重要的劇作家,馬丁.昆普從一九八二年迄今已累積四十個原創劇本及翻譯劇本,而且面向多元,近期更涉足歌劇創作。這次「對幹戲劇節」中將台灣首演他的代表作《做掉她》,該劇以十七個不相連貫、各自獨立的簡短場次(scenarios)組成,劇本沒有特定角色、台詞因此也沒有指定由誰來說,演員人數亦不指定,高度的開放性,讓製作團隊可以作最大的發揮。
對幹戲劇節《做掉她》
5/15~17 19:30 5/16~17 14:30、16:30
台北 國北教大南海藝廊
INFO 02-23219709
畢業於劍橋大學英文系的馬丁.昆普,為當代英國劇場界重要劇作家之一。一九八二年,他的第一個專業演出劇作發表於西倫敦的橙樹劇院(Orange Tree Theatre,為Richmond的區域性劇院),至今已發表四十個作品。自一九九○年起,昆普的一系列作品在宮廷劇院上演,開展創作上的第一個高峰。此階段可見昆普咸認的代表作《做掉她》Attempts on Her Life (1997)首演於大使劇院(Ambassadors Theatre)(註);該作至今已陸續被翻譯成廿國文字,也是英國高中生研讀戲劇時(A Levels)常被採用的劇本。
寫作新劇本之外,昆普亦大量譯改非英語系劇作家作品,包括莫里哀的《恨世者》The Misanthrope(1996)、戈爾德思(Bernard-Marie Koltès)的《侯貝多.如戈》Roberto Zucco(1997)、契訶夫的《海鷗》The Seagull(2006)等。這些作品雖是翻譯或改寫,但由於昆普加入了當代社會語境,因此普遍得到正面回應。同時,他近年來與凱蒂.米契爾的合作也備受注目,包括昆普自己的《鄉鎮》、《面壁槍決》、《做掉她》等,以及昆普的翻譯《青春之慟》Pains of Youth、《海鷗》等。兩人亦在二○一二年與作曲家喬治.班傑明(John Benjamin)合作,攜手打造歌劇《寫在膚上》Written on Skin,為昆普原本已多變的作品更添變化;昆普與班傑明目前正在著手進行兩人合作的第三個歌劇。
《做掉她》 後戲劇劇場代表文本
《做掉她》以十七個不相連貫、各自獨立的簡短場次(scenarios)組成,劇本沒有特定角色、台詞因此也沒有指定由誰來說,演員人數亦無設定;雖然如此,每一段落都圍繞在「安」身上。然而,「安」從未出現在舞台上:「安」到底是誰,職業身分為何,每一段指涉的「安」是否相同,或甚至「安」是不是個人,昆普都沒有點明,留給製作團隊最大的空間自由發揮。正因為角色與情節的闕如、主要角色的不在場、跳躍的斷裂場景等劇本特色,學者如巴內特(David Barnett)等將《做掉她》視為英國「後戲劇劇場」(postdramatic theatre)之代表作品。
昆普劇作引領出的豐富可能,屢屢受到劇評與學者的高度推薦,而其政治性也常是討論焦點。學者拉克赫斯(Mary Luckhurst)指出,若因昆普並呈十數個敘事線,便以為該作是個無政治性的後現代大雜燴,那則是錯過了昆普對舞台上呈現女性的手法所展現的政治性批判(2003)。拉克赫斯認為,舞台上搬演女性,其實從來就不是單純地再現真實生活中的女性而已,女性該如何被搬演,早已受限於舞台之外的規則,而《做掉她》反覆地討論這些潛規則,藉此質疑資本主義、霸權體制之下,規則訂定的過程;劇本的政治性即由此而來。因此,雖然昆普在作品中似乎未特意針對政治事件或國際情勢作出明顯評論,但作品之政治性和社會評論,卻在演出時昭然若揭,並可與社會變遷、國際時事的推展相互參照,展現其作品的當代性。
媒體、戰爭與恐怖主義
《做掉她》首演時,正是香港回歸中國之年,大英帝國的殖民史及其在國際上的角色,是當時媒體回顧的重要課題之一。同時,九○年代的倫敦,也因為前蘇聯解體後,東歐勢力之重組而直接受到衝擊:波灣戰爭、波士尼亞戰爭、車臣戰爭、乃至南斯拉夫內戰等,戰爭即使遠在他方,卻隨著歐洲政治勢力的變遷、前蘇聯各國關係重組、歐盟和英國軍隊的介入、英國政黨勢力之消長、以至於東歐移民或政治難民的湧進,在在衝擊著英國社會。這段時代的背景,是身處倫敦的昆普當時所面對的,也在《做掉她》文本裡呼之欲出。
《做掉她》首演之後的十周年(2007),英國國家劇院(National Theatre)重新製作此劇。因為劇本裡特定的線索,讓導演米契爾決定仍將年代定為一九九七年。然而在後九一一的新語境下,劇中提到的政治難民、及以〈國際恐怖主義TM威脅〉為名的第九場,對於廿一世紀的倫敦觀眾,則是與反恐戰爭、中東政治難民等新語境產生的連結,充分展現《做掉她》的當代性。
香港前進進劇團以《幹掉她》為名,在二○一一年及二○一三年,以粵語讀劇的方式呈現此作。二○一四年,香港話劇團則以《安・非她命》為名,完整搬演;在這個版本裡,原來以〈鏡頭愛妳〉為名的第五場,成了對自拍社會的寫照,是昆普文本開放性的例證之一。《做掉她》首演迄今已有十八年,不但是昆普創作生涯裡的一大企圖,亦已是當代文本劇場裡不可缺席的重要作品,對於當代新文本創作有極大的影響,因此在台灣的首演讓人分外期待。
註:該作的首演資料為宮廷劇院樓上劇場(Royal Court Upstaris),但座落於詩隆廣場(Sloane Square)的宮廷劇院在此階段進行整修,因此實際首演地點是向大使劇院暫借的空間。關於宮廷劇院與英國20世紀中後期以來的劇場發展,可參見The Royal Court Theatre Inside Out by R. Little and E. McLaughlin(London: Oberon, 2007)。
參考資料
David Barnett.〈When is a Play not a Drama? Two Examples of Postdramatic Theatre Texts.〉 New Theatre Quarterly, 24.1 (2008): 14−23.
Luckhurst, Mary.〈Political Point-Scoring: Martin Crimp’s Attempts on her Life.〉 Contemporary Theatre Review. 13.1(2003): 47-60.
劇作家小檔案
- 1956年生,與莎拉・肯恩、馬丁・瑞文希爾等並列為「直面劇場」的先鋒。
- 1981年,加入里奇蒙的橙樹劇院(Orange Tree Theatre, Richmond),7年之間交出了6個劇本,包含《活遺跡》Living Remains、《四種意圖》Four Attempted Acts等。
- 1997年,代表作《做掉她》上演,一炮而紅,被評為過去四分一世紀最好的英國劇作之一。
- 1990年,昆普作品正式在英國實驗劇場重鎮皇家宮廷劇院(Royal Court Theatre)登場,包括《沒人看錄像》No One Sees the Video、《引人注意》Getting Attention、《治療》The Treatment、《鄉鎮》、《面壁槍決》Face to the Wall、《更少突發事件》Fewer Emergencies、《城市》及《幸福共和國》In the Republic of Happiness。
- 創作以外,昆普亦翻譯過大量歐洲劇作,並予以當代化和英國本土化,如莫里哀、契訶夫、尤涅斯柯、戈爾德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