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健星
-
戲劇 不是慈禧的歷史翻案
《女王的名字》多音並陳 交織真相的無限可能
2025年由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與臺灣戲曲藝術節聯名共製的作品《女王的名字》,是由台灣京劇首席名伶魏海敏主動發起的製作,深受「慈禧」一詞吸引,京劇天后找來擅於從平凡日常中尋出歷史發展軌跡的劇場導演王嘉明統籌,覓得二度獲得傳藝金曲獎最佳編劇獎的陳健星合作,將透過歷史人物「慈禧」可能的經歷與回憶,交疊出人作為社會中的一員,承載時空多點座標之下,所蘊含的複雜多樣性,與真相的無限可能。 陳健星坦承,自己先去抽了塔羅牌(聖杯三)才敢答應編劇邀請;而王嘉明則笑說,除了陳健星,他真想不出來有誰能立基在傳統戲曲裡,同時能掌握現代劇場語彙,還能有辦法接受跟他(王嘉明)一起工作。《女王的名字》並不是這對「(王嘉)明、(陳健)星」組合的首次攜手,早在2015年唐美雲歌仔戲團年度大戲《文成公主》時,兩人即以導演與編劇的身分合作,但當時兩人只有在製作初期稍微碰面討論,之後便各自埋首工作,並未有太多往來切磋,這次面對京劇天后命題強烈的指定創作,兩人必須從零開始,一同處理龐大繁雜的史料揀選、面對多樣性的切入角度討論,並在當代與傳統的比例上拿捏嘗試,成為彼此24小時線上待命的並肩戰友,對陳健星來說是極具挑戰的創作模式;而對於習慣文字與排練並進的王嘉明而言,這次的創作路上終於不是孤身一人。 故事有單一解答,但真實沒有 「有時候人們需要的是故事而不是歷史,可是我們嘴巴會說,我們要真相。歷史有可能呈現真相嗎?我們連自己身邊人的全貌都不知道,但又實在太過想要一個確定的答案,所以很愛去簡化事情的過程,把它變成一個可以利用的故事。」王嘉明分享。陳健星觀察,導演時常在開會時提醒團隊,不要輕易將人物與事件二元化/兩極化,每個人都一定做過一些好事和一些壞事,據此分類為正派或反派太過武斷,而作為編劇,這次撇除呈現事件,而將焦點投向角色之間彼此隱約細微的關係張力之上。 劇中從未被呼喊過名字,皆是以各種身分稱謂作為代號的「慈禧」,在史料記載的70多年生命裡,掌權時期便將近50年,大半輩子都被視作一整個皇朝的權力中心,每一步決策都得罪一些人而讓另一些人歡喜;在留下來的海量正史與稗官野史中,她的形象更顯多元歧異:冷漠的執政者、嚴格的母親、殘酷的婆婆;但同時卻也是溫暖的朋友、開明前衛的新女性,更在藝術造詣與戲曲的推動發展上
-
戲劇 從陳武康的提問開始
《問美.雲知道》 與唐美雲的閨密聚會
《問美.雲知道》是陳武康替所有人向唐美雲提問,在一問一答當中,喚醒唐美雲的回憶,然後安放它們到自己的生命位置。這次,演過萬千角色的唐美雲不再演別人的事情,演的是自己的故事。 唐美雲與陳武康,一是歌仔戲名伶,身體裡流著歌仔戲的血,一是編舞家,舞齡與年齡相仿,過去兩人只曾在同一製作裡各司其職,未曾想過有合作的可能。而作為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開幕季節目的《問美.雲知道》,其實來自執行長王孟超的突發其想,從與他們的個別相識、討論到決定媒合兩人,然後從去年開始聊天、提問與分享。他們都說,這個作品並不是戲曲與現代舞的「交換」,而是認識彼此的過程,包含「什麼時候下定決心演歌仔戲?」、「為什麼一路走下去?」、「不停下的原因是什麼?」一個個問題,緩緩碰觸到唐美雲的內心,問著自己,知道了嗎? 問題,從歌仔戲開始 歌仔戲,對兩人而言都存在得自然而然;不過,陳武康是知道其存在,但輕輕擦身、未真正觸碰,而唐美雲雖說自己曾是歌仔戲的逃兵,最後卻將它視為一輩子的志業。 陳武康說,自己對歌仔戲的印象是去捧當兵同袍的場。對過去的他而言,似乎是故事聽懂了就夠了,於是從自己的一無所知開始向唐美雲發問,然後在這些問答裡感受到「老饕們怎麼看這們藝術?」、「歌仔戲作為年輕的藝術形式,可愛在哪裡?」,直到前幾週才去看了唐美雲歌仔戲團的《千年渡.白蛇》,有了些許體悟。他說自己「很慢」,「連跳舞也是慢慢到了現在這年紀,才知道『品味』。『品味』是動詞,就是去品嚐這個東西。」也是這個問答的契機,替他開啟一扇「戲曲」的門窗。 歌仔戲對唐美雲更像是理所當然,作為「戲狀元」蔣武童之女,她活在歌仔戲發展的不同時期,也觸碰著自己不同的生命經驗不管是逃離、還是回到歌仔戲,唐美雲在意的都是歌仔戲;那麼,屬於她自己的呢? 唐美雲說:「我發現排《問美.雲知道》,讓我更有機會稍微認識自己。其實平常一直很忙,每件事情都接著在做,我不大有時間去回顧自己。」略帶思索地說:「我是真的沒有什麼時間去回顧,反而是一直『都在當下』。」於是,《問美.雲知道》不只是一個作品,而是從歌仔戲到自身的意義,在那些自己過去以為理所當然的問答裡重新感受,她說:「我在每次排練過程,然後回去以後,就靜下心來思考這
-
戲曲
唐美雲「反串」 扮武則天入冥界赴家宴
作為唐美雲歌仔戲團(以下簡稱唐團)25周年大戲的《冥遊記帝王之宴》,除劇團黃金三角「國家文藝獎得主」唐美雲、「永遠的娘子」許秀年與「人間國寶」小咪,以及劇團積極培育的中生代演員林芳儀、李文勳、曾玫萍、杜健瑋等,更特邀被譽為「台灣鬚生第一人」的唐文華跨界演出歌仔戲,以唐太宗的身分,與唐美雲飾演的武則天,於冥界一會,虛構出這場陽世未能講明的家國對話與家族聚餐。
-
唐美雲歌仔戲團《臥龍:永遠的彼日》 歌仔戲新編三國浪漫史詩
唐美雲歌仔戲團開創新局,二度攜手國光劇團當家老生唐文華,以歌仔戲重新詮釋「三國戲」。
-
唐美雲歌仔戲團《冥遊記─帝王之宴》 一窺一代女皇不為人知的一面
繼2021年《光華之君》榮獲傳藝金曲獎最佳編劇獎、最佳導演獎與最佳團體演出獎等多項大獎,國家兩廳院再度主辦邀請唐美雲歌仔戲團製作全新大戲《冥遊記─帝王之宴》,名角齊聚一堂,由國家文藝獎得主唐美雲,特邀國光劇團當家老生唐文華跨界挑戰演出歌仔戲,更有「永遠的娘子」許秀年、「人間國寶」小咪華麗現身,黃金陣容聯手,率領中生代優秀演員李文勳、林芳儀、曾玫萍、杜健瑋等,共同打造創團25周年精采獻禮。
-
戲曲
作者的陽謀
「作者於創作裡的位置」成為理解《光華之君》的方式。 因為,連將其他人物當作道具的光華君也不過是藤夫人的筆下人物,用以排解無處宣洩的依戀,以及與源將軍無解的關係。可惜的是,編導雖時不時安排藤夫人出入情節,卻未改變全劇編寫比例與調性,也未能有效深究藤夫人的內心。她與光華君的對話──「為什麼要創造我?」、「大概是因為寂寞吧。」縱然精采卻流於收尾的權宜。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戲曲編劇
陳健星 創作真可怕,但我感謝創作
打開他的作品清單,洋洋灑灑,從歌仔戲到京劇,從劇場到影視,編劇「陳建星」的名字出現頻率之高,讓人懷疑他是否有超高效率的特異功能,「不不不!我永遠在面對拖延症。」從年輕開啟創作之門,一路陪伴人生,他用創作療癒自己,也藉此認識自己,明白自己的局限,明白自己對什麼有感。陳健星感嘆:「唉,創作真的好可怕啊!但我真的很感謝創作。」
-
戲曲
時間裡的動物
《千年渡.白蛇》讓「白蛇傳故事」再次被述說,看似提供其中一個選項作為解答,更是在千年流轉裡再次點出:身為動物的我們,都在時間裡改變形貌,或說,否決原初的自己不管是法海的渡化與自渡、白蛇與青蛇在「成為人」的選擇間互為表裡、紅蓮的不想再做人等,只是他們/我們真能明白自己要成為什麼嗎?
-
演出評論 Review
走向「當代」的一種可能
「輪迴」是一種創作者試圖闡述「緣起不滅」的方式、一種為了讓劇中主人翁醒悟的「鏡像」與「考驗」,一種讓具有既有價值的觀眾能夠找到對「同性情愛」的可能解釋方式。雖然劇中,細膩地刻畫出當代許多長輩對子女不諒解的可能,試圖製造出其間的衝突,但仍有些許過於合理的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