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海敏(Troy Wang 攝 國家兩廳院 提供)
戲劇 不是慈禧的歷史翻案

《女王的名字》多音並陳 交織真相的無限可能

2025TIFATTTF 魏海敏王嘉明《女王的名字》

2025/4/11~12  19:30

2025/4/13  14:00

台北 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2025年由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與臺灣戲曲藝術節聯名共製的作品《女王的名字》,是由台灣京劇首席名伶魏海敏主動發起的製作,深受「慈禧」一詞吸引,京劇天后找來擅於從平凡日常中尋出歷史發展軌跡的劇場導演王嘉明統籌,覓得二度獲得傳藝金曲獎最佳編劇獎的陳健星合作,將透過歷史人物「慈禧」可能的經歷與回憶,交疊出人作為社會中的一員,承載時空多點座標之下,所蘊含的複雜多樣性,與真相的無限可能。

陳健星坦承,自己先去抽了塔羅牌(聖杯三)才敢答應編劇邀請;而王嘉明則笑說,除了陳健星,他真想不出來有誰能立基在傳統戲曲裡,同時能掌握現代劇場語彙,還能有辦法接受跟他(王嘉明)一起工作。《女王的名字》並不是這對「(王嘉)明、(陳健)星」組合的首次攜手,早在2015年唐美雲歌仔戲團年度大戲《文成公主》時,兩人即以導演與編劇的身分合作,但當時兩人只有在製作初期稍微碰面討論,之後便各自埋首工作,並未有太多往來切磋,這次面對京劇天后命題強烈的指定創作,兩人必須從零開始,一同處理龐大繁雜的史料揀選、面對多樣性的切入角度討論,並在當代與傳統的比例上拿捏嘗試,成為彼此24小時線上待命的並肩戰友,對陳健星來說是極具挑戰的創作模式;而對於習慣文字與排練並進的王嘉明而言,這次的創作路上終於不是孤身一人。

故事有單一解答,但真實沒有

「有時候人們需要的是故事而不是歷史,可是我們嘴巴會說,我們要真相。歷史有可能呈現真相嗎?我們連自己身邊人的全貌都不知道,但又實在太過想要一個確定的答案,所以很愛去簡化事情的過程,把它變成一個可以利用的故事。」王嘉明分享。陳健星觀察,導演時常在開會時提醒團隊,不要輕易將人物與事件二元化/兩極化,每個人都一定做過一些好事和一些壞事,據此分類為正派或反派太過武斷,而作為編劇,這次撇除呈現事件,而將焦點投向角色之間彼此隱約細微的關係張力之上。

劇中從未被呼喊過名字,皆是以各種身分稱謂作為代號的「慈禧」,在史料記載的70多年生命裡,掌權時期便將近50年,大半輩子都被視作一整個皇朝的權力中心,每一步決策都得罪一些人而讓另一些人歡喜;在留下來的海量正史與稗官野史中,她的形象更顯多元歧異:冷漠的執政者、嚴格的母親、殘酷的婆婆;但同時卻也是溫暖的朋友、開明前衛的新女性,更在藝術造詣與戲曲的推動發展上有其地位,女王面貌在各種領域裡的傳說交雜下愈顯飄渺模糊,每一種面向像是平行線的延伸,卻又不矛盾地匯集在這號人物身上。一齣戲,寫不盡一個女子的可能,因此兩人討論至尾聲,王嘉明提議選取一個時間軸略窄的事件,依此開展角色與身邊的人物關係,彼此相互映照成形。之所以選中八國聯軍進攻後的「西逃」一節,便因此處是女王人設崩壞的起始點。而旅程在文學意義上對主角帶來的成長性意涵,讓這一趟困頓並扭轉歷史的旅程,成為承載女王起落與悲喜的重要階段,之於當事人與當下民生社會,皆別具意義。

魏海敏(Troy Wang 攝 國家兩廳院 提供)

線性的旅程,主角卻「活」在意識裡

同為備受注目的女性,魏海敏看見「慈禧」作為女性在男性書寫歷史中的醜化與委屈,王嘉明與陳健星在魏海敏的基礎命題上向外擴張,認為「慈禧」不僅止於重要的政治符號,也不想將「翻盤」視為創作核心,「翻盤大多是二元的翻轉,它是一個道德路徑,但對我來講,這位女王所延伸出來的整個社會關係,是一個更複雜的事情,用『翻盤』會太簡化我們這次創作的路徑。」王嘉明說明。

於是,《女王的名字》匯集了導演擅長化理性為感性的意識流時間軸,與陳健星細膩動人的角色關係寫生,在上下半場,各演繹一遍西逃路上的種種回憶,並如催眠路徑般地放大女王與其身邊特定人物的細部關係。上半場由魏海敏擔綱女王一角,主觀地回憶過去、與這一世的親疏人等互動,下半場則讓魏海敏出演女王之外的角色,安排相同的演員扮演不同人物,同一個事件開始產生他種論述,層層疊疊,交織出宏觀歷史的種種可能,在看似線性的時間軸裡,讓女性、君王、母親等書寫視角多音並陳,整部作品並未提供任何史實上的評判或解答。

東西與古今,找尋舒適的共處之路

八國聯軍是西逃的女王所面對的情景,而台上的演員魏海敏,同樣面對來自訓練背景迥異的對手演員。本次製作野心雄厚,除邀請崑曲界重量級小生温宇航,及京劇中生代與新生代知名演員戴立吾與呂家男外,也延請演、導兼擅的劇場創作者徐堰鈴,與跨足音樂劇、影視的演員林家麒(老爹)參演。在唱腔與音樂上,陳健星表示,魏海敏老師特別要求,編腔與唱詞格式「不要太傳統」,這也同樣成為音樂設計與編腔老師的課題,在東西、傳統與現代之間的調和與取捨,從故事內容一路衍伸到形式。

魏海敏是今日台灣表演藝術界舉足輕重的女演員,與清朝最著名的女性統治者如何產生連結?陳健星觀察,兩個人都對自己的專業有著極自信的想法與主見,也都在傳統與流行的拉扯裡尋覓可能的出路。慈禧晚年對於西洋事物表達出明確的喜愛與欣賞:她熱愛照相,也收藏西洋鐘,但同時作為當權者與傳統價值的受益者,她必須想得更多;魏海敏作為台灣代表性女演員,曾與全球知名劇場導演羅伯.威爾森合作獨角戲《歐蘭朵》,也與新加坡導演王景生、台灣攝影名家張照堂、視覺藝術家陳界仁共同跨界創作《千年舞臺,我卻沒怎麼活過》,在傳統藝術裡璀璨發光同時,她也不吝表達對外界新的表演形式與刺激的嚮往。陳健星表示,魏海敏在自傳中曾提及,每當她在向新事物靠近時,也會感受到來自傳統京劇觀眾的失落與質疑。同樣夾在傳統與創新、東方與西方文化板塊中選擇,魏海敏與慈禧最為相似的地方,在於勇敢。

勇敢或許也是《女王的名字》這部製作強烈展現的氣勢。沒有人知道當大幕拉起的那一刻,將會引起什麼樣的討論,但是每一個角色都毫不遲疑地,往未知的荒地大步奔去。歷史或許沒有真相,但在劇場裡,人們總是能創造歷史。

熱愛京劇的推手  讓後世在「蕭太后」身段中窺見慈禧

慈禧,是將京劇推上主流劇種的重要推手。慈禧熱愛看戲,甚至還在宮中讓太監組成劇團「普天同慶班」,晚清時期的主流劇種原是崑曲,但她對京劇情有獨鍾,而且非常內行,會親自刪改劇本、導戲、修戲(據說修戲功力極高),也會粉墨登場(擺拍或演出,尚無定論),癡迷的程度讓京劇一時間蔚為風潮,躍身成為最流行的劇種。陳健星分享,據梨園師傅情報,清末知名京劇青衣演員陳德霖曾經受邀入宮演出《雁門關》與《四郎探母》中的蕭太后一角,由於有機會近距離觀察慈禧的步伐舉止,巧妙地化用在詮釋蕭太后的身段上,豐厚了角色的貴族氣勢,演出當時也讓台下的慈禧龍心大悅,大受宮內歡迎,也競相得到其他京劇演員的模仿,成為蕭太后角色的主流詮釋,因此今日京劇中《四郎探母》的蕭太后身段,或許是現代的我們能窺見慈禧樣貌的一扇穿越時空小視窗,得以猜想當年老佛爺的氣韻神態。(齊義維)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04/02 ~ 2025/07/02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