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臺北市傳統藝術季

相關文章 8 篇
  • 開幕敲鑼儀式,左起指揮瞿春泉、書法家薛平南、北市國團長陳鄭港、文化局副局長陳譽馨、文化學者林谷芳、歌仔戲名角唐美雲。

    以傳統詮釋當代 第35屆臺北市傳統藝術季開鑼

    自1988年開始,臺北市立國樂團(TCO)承辦「臺北市傳統藝術季」,每年春季盛大推出的的藝術盛宴,在今年邁入第35屆。為此,從3月中開始至6月止為期3個多月的時間,即將上檔的節目共計27套、30場次的節目。從室內劇場到藝文廣場包括大型器樂合奏、室內樂、獨奏、戲劇、戲曲、歌唱等不同類型的演出。

    文字|李秋玫
    2022/03/03
  • 「三個人」由古箏演奏家郭岷勤、中阮演奏家潘宜彤與笛簫演奏家任重組成,將在2018 TIFA演出「3x3計畫」。
    焦點專題(二) Focus

    國樂進行式 傳統新樂章

    要知道一種表演藝術的蓬勃與否,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檢視它的實際演出。翻開三月國樂相關的演出,就會發覺單單一個月當中,質與量竟都是如此地驚人。仔細研究內容之後更將讚嘆,國樂的發展早已不是LKK茶餘飯後的消遣,這股旺盛的野心與新勢力,已經勢不可擋!

    文字|李秋玫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
  • 三團領奏者聯彈《漁舟唱晚》,右起:廖夢婷、周展、盛秧、吳莉、樊慰慈、謝岱霖。
    新銳藝評 Review

    箏樂交輝 綻放多元風貌

    音樂會曲目的選用不但可看出演奏者的演奏技巧,亦顯現其品味愛好,也代表該團的氣質,選對了還能增益演出表現,給觀眾留下美好的印象。該場的策劃雖是同種樂器合奏,曲目安排卻以三種不同風貌的音樂穿插演出,聽眾雖須隨樂曲切換自己的情緒,卻不難消化。

    文字|邱思笛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 《瘋.原祭》除了國樂團編制之外,合唱團也扮演重要角色,並有男女獨唱的安排,從中可見作曲家打造「類合唱史詩」的企圖。
    企畫特輯 Special

    原音入樂的兩種想像

    歐洲中心論在廿世紀下半葉逐漸解體,東方主義進而成為顯學,於是歐洲核心文化相對失去優越性,以在地民謠、節奏、樂器入樂在古典樂界司空見慣,在兩人的作品當中,顯見受到前人影響的印記。最終,王希文、李哲藝兩人不約而同,破除流行音樂與精緻音樂之間的界線,企圖讓兩者平行共融,而非將流行音樂手段視為次等,並拋開運用精緻音樂裝飾原音或提高原音走進殿堂的價值思維。

    文字|林采韻
    第293期 / 2017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視窗 News

    第14屆台新藝術獎五組得獎作品揭曉 三表演製作獲獎

    【台灣】 第14屆台新藝術獎五組得獎作品揭曉 三表演製作獲獎 第14屆台新藝術獎年度五組得獎作品於3月22日公布,得獎作品分別為:李明維《李明維與他的關係:參與的藝術》、身體氣象館《長夜漫漫路迢迢》、杵音文化藝術團《牆上。痕Mailulay》、許哲瑜《麥克風試音─許哲瑜個展》、國光劇團《十八羅漢圖》。 五組得獎作品由九位複選委員,包括提名觀察團代表:林志明、紀慧玲,特聘委員:阮慶岳、耿一偉、陳郁秀、陳昌仁,及台新藝術基金會董事代表:石瑞仁、林曼麗、吳靜吉,在重重討論後,歷經四輪投票才脫穎而出。 其中,除了國光劇團曾以《三個人兒兩盞燈》獲第四屆台新藝術獎評審團特別獎,其餘四位得獎者均為首度入圍即獲得台新藝術獎肯定。 以五項年度得獎為主,同時介紹入圍作品的「第14屆台新藝術獎大展」,將再度與北師美術館合作,於5月19日起至7月17日盛大展出。6月初,由國內外專業人士組成的決選團,將從這五項得獎作品中,評選出大獎得主,獨得新台幣150萬元獎金,其他四組為「年度入選獎」,各獲50萬元獎金及獎座,總獎額為350萬元整。大獎得主將於6月4日頒獎典禮現場揭曉。(莊珮瑤) 資深劇場工作者、江之翠劇場團長周逸昌辭世 長年致力於現代劇場與傳統梨園戲的劇場工作者、江之翠劇場團長周逸昌,於3月25日於印尼因急病猝逝,享年68歲,消息傳來令台灣劇場界震驚不捨。 周逸昌畢業於台大植病系,後赴法學習電影,返台後與劇場友人成立「當代台北劇團實驗室」,後成立「零場121.25實驗劇團」團長,投身小劇場運動,1993年創江之翠劇場。 長年關注社運與現代劇場發展、也關心傳統藝術傳承的周逸昌,在零場劇團時期就非常著重演員訓練,除了西方系統方法,也帶入傳統戲曲身體訓練,對多位演員影響深遠,如曾獲金馬獎與金鐘獎的吳朋奉即非常感念周逸昌的啟蒙提攜。創立江之翠劇場後,更帶領團員深入學習南管梨園戲,並製作多齣跨界製作,其中與日本能劇、舞踏合作的《朱文走鬼》,曾獲2007年台新藝術獎百萬首獎。(莊珮瑤) <s

    文字|耿一偉、本刊編輯部
    第280期 / 2016年04月號
  • 漢唐樂府音樂總監陳美娥。(漢唐樂府 提供)
    音樂 北市國&漢唐樂府 展演南管鐘磬樂舞

    《盤之古》 探索遠古太初之音

    作為「2011臺北市傳統藝術季」的開季節目,北市國邀來漢唐樂府,以兩種傳統音樂藝術的合作展現創新。演出以追溯盤古開天闢地的神話故事來探尋南管音樂的源頭,由笛子演奏家陳中申,在南管既定的曲牌上,做整場音樂的編寫。舞蹈方面則以「禪門太極」入舞,展現神仙的出塵脫俗。

    文字|李秋玫
    第219期 / 2011年03月號
  • 何占豪
    特別企畫 Feature

    淒美樂章 命運跌宕糾纏

    《梁祝》協奏曲的時代背景及創作過程 從首演迄今,整整五十個年頭,《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歷史事件,兩位創作者的心事糾纏,當初共同參與創作與演出的上海音樂院師生,也在這五十年間,隨著這首曲子在中外樂壇上的光采綻放,在政治革命中引起的爭議與衝突,他們自身的命運與這首曲子的命運,也如《紅色小提琴》的電影情節一般,升沉,起伏,跌宕,糾纏。

    文字|林琬千
    第195期 / 2009年03月號
  • 藝號人物 People

    從現代作曲家到國樂團團長 鍾耀光 讓台灣國樂與世界接軌

    對於國樂要衝出台灣這個地域的限制,鍾耀光認為除了中西交流之外,另一個方向就是把國樂團與世界的音樂來接軌。應該要打破過去的格局,將「國樂」的定義拓寬為「所有國家的國樂」,而不是將國樂「西化、洋化」、或者「洋為中用」、「中西並用」,在二十一世紀裡要談論的是跨種族、跨文化的觀念。

    文字|李秋玫、曾懷慧
    第174期 / 2007年06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