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2011臺北市傳統藝術季」的開季節目,北市國邀來漢唐樂府,以兩種傳統音樂藝術的合作展現創新。演出以追溯盤古開天闢地的神話故事來探尋南管音樂的源頭,由笛子演奏家陳中申,在南管既定的曲牌上,做整場音樂的編寫。舞蹈方面則以「禪門太極」入舞,展現神仙的出塵脫俗。
【TCO 2011臺北市傳統藝術季】南管編鐘樂舞《盤之古》
4/1~2 19:30 臺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INFO 02-23832170轉262
抱持著「最前衛就是最傳統、最傳統也就是最前衛」的概念,漢唐樂府音樂總監陳美娥在一方復興南管的傳統,也在另一方開拓它的無限可能性。她認為往前探索到夏商周的禮樂,都可能有南管的基因存在,因此在這次與北市國的合作中,她也更大膽地更往前追溯,從盤古開天闢地的神話故事開始訴說南管音樂的源頭。
保持南管典雅 探尋遠古樂音
這次《盤之古》的演出,陳美娥認為在天地混沌時期沒有人類、沒有文明,沒有制度也沒有規定,所以藝術的表現手法可以更自由。在不失南管原有典雅的原則下,北市國找來笛子演奏家陳中申,在南管既定的曲牌上,做整場音樂的編寫。深諳傳統音樂的他不僅運用了相當多的聲音元素,更加了相當多令人讚嘆的好點子。整場樂舞分成五幕:〈天之初〉的開始連聲音都還沒有找到,不能使用旋律樂器,機智的他竟找到西藏的誦缽和水晶缽來表達。誦缽是低沉的,水晶缽聲音較高,兩者都是持續長音,感覺上具有相當的能量。配上偶爾傳來零碎的打擊聲,恰好貼切地形容宇宙傳來空靈、寧靜的氛圍。〈日之初〉更是有趣,陳中申用足鼓的打擊來顯現顯示著后羿騎馬、帶弓箭的靈巧和威武,嫦娥則是用四塊來代表。十個太陽用了十種吹管樂器,帶來火熱的形象。當嗩吶、管子、笛子、鴨母笛、笙、排簫等都被射下來,輪到第十個的時候被嫦娥擋住,而這個沒有被射下來的樂器──簫,正是南管最重要的樂器之一。巧妙的隱喻令人不得不讚嘆作曲家的才氣。
接著訴說嫦娥偷吃了靈藥飛到月宮的〈月之初〉就出現吟唱,並且留下唯一一個樂器陪伴著她寂寥的歲月。〈音之初〉講述黃帝的樂官伶倫截竹為管,制定五音十二律、聽鳳凰叫聲定下律呂的故事,不但採用笛子、簫、笙來演奏南管曲牌,重頭戲的編鐘編磬也加了進來。到了〈樂之初〉更出現祭孔用的建鼓,樂舞與鐘磬合鳴,編織出一幅繽紛炫麗的宮廷畫。
神仙舞動太極 影像述說神話
舞蹈上,漢唐樂府從二○○六年的《洛神賦》開始,就嘗試結合中國的武術表演當中。《教坊記》如此,到今年的《盤之古》一樣不例外。雖然主要的陳述在音樂,舞蹈還是用梨園,但武術特別用了「禪門太極」的元素。據陳美娥的說法,這是一種已然失傳的武術:「常見的『楊氏太極』線條幽雅、柔軟度強;程氏太極則是較為陽剛,禪門恰巧是融合兩者。而因為禪,又有出塵脫俗的意味,這讓神仙作為肢體表現是非常貼切的。」此外,因為是神話故事,配合多媒體讓盤古將天地撐開、眼睛成日月、頭髮成森林、血脈成河流等等想像,在音樂與舞蹈間增添色彩。適逢建國一百年,兩個傳統藝術的合作共同摸索著禮樂文明,作為傳統藝術季的開場,攜手創新的作品將別具特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