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的吶喊
-
現象‧現場
深刻處於民眾的流離失所中
我們既不想繼續複製另一種異國情調,也不想經由「民眾戲劇」的稱號,淪為以對抗帝國文化為自足的狹隘偏激論者,因此我們便在彼此之間創造了一種富批判性的交流情境。當這樣的情境,得以經由戲劇的形式,具體落實於生命往來的場域中時,我們似乎愈來愈從民眾的代言身分中脫離出來,並更深刻地身處於民眾的流離失所中。
-
台前幕後
金融風暴裡的吶喊
從參與者人數、活動時間,以及巡迴公演國家來看,即將於這個月抵達台灣演出的第三屆「亞洲的吶喊」一行,似乎是歷屆以來規模最小的。 這次共有來自香港、南韓、孟加拉、巴基斯坦、日本、台灣、菲律賓,以及寮國等八個亞洲國家地區的八位演員參加,一月十九日起在菲律賓進行密集排練,三月初在馬尼拉CCP(菲律賓文化中心)的小劇場演出一場,三月八日抵達「唯二」的演出國家--台灣。 據台灣組織者鍾喬表示,爲了有效率地進行排練工作,這次「亞洲的吶喊三」與過去兩屆稍有差異之處,是組織者在活動開始前已先擬好一份劇本大綱,確定了「亞洲共同命運」的主題,再由參與者於排練時加以修飾豐潤;而這項共同命運便是對去年夏天起,席捲亞洲多國的金融風暴,在各個國家造成的衝擊和文化挫敗的省思。 此次副名爲《夢迴亞洲街》的演出,主要將藉由一則大樹女神Kali(象徵母體文化),與巨鳥Minokawa(象徵販賣夢想者)在「亞洲街」搏鬥的神話故事,譬喩傳統文化與古老智慧,在面對城市化發展的富有社會時,所遭遇的種種衝擊,以此諷喩亞洲社會在現代化迷思裡,依偎第一世界價値觀的羽翼下,逐漸喪失原生文化的厚實力量與自主性發展。 這齣寓意嚴肅的主題演出,除在菲律賓表演一場外,重頭戲將放在台灣之行上。滯台爲期兩個禮拜的活動期間,「亞洲的吶喊三」一行人將在台北的國家劇院實驗劇場演出一場,接著在「差事藝文中心」的小劇場演出兩場,並舉辦由日本、孟加拉、巴基斯坦、菲律賓與台灣等國家的演員所主持的六場交流工作坊,工作坊內容則有舞踏、京劇身段、廣場劇等各國傳統表演的敎學,所有工作坊皆開放有興趣的劇場工作者、社區工作者及一般民衆報名參加。 除此之外,爲配合三月「差事藝文中心」開幕的慶祝活動,也將有本地的表演者如觀子音樂坑的演唱、張釗維的紀錄片發表以及創作社團員江世芳的個人戲劇創作,在「亞洲的吶喊三」來台期間共同演出。 文字|賴淑雅 劇場工作者
-
台前幕後
迴盪底層的聲音
以台灣民衆戲劇發展的稚齡狀況而言,本地的民衆劇場工作者,無不抱持著使命感,期待民衆戲劇能在本地生根茁壯。然而台灣的現代劇場發展,在激越的六、七〇年代是缺席的一員。因此,在國際分工和社會情勢都更爲專業進步的台灣現況中,如何爲民衆戲劇找到著力點,則需要很高的智慧。
-
台前幕後
民衆劇場的跨國滙演
提倡民衆劇場工作方式一直不遺餘力的鍾喬,最近在台北成立了「差事劇團」,並準備與菲律賓「古敎士劇團」合作演出劇作《士兵的故事》。這次跨國演出的作品,有著幾項探索性的嘗試在劇中流動。
-
泰國
傳統與現代之間的草根劇場 泰國「油甘子劇團」
「在泰國,爲發揚傳統文化或粧點觀光色彩而製作的傳統表演,不勝枚舉,四處可見。然而,傳統是傳統、現代是現代,兩者之間從來不願也不能相遇。」泰國「油甘子劇團」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嘗試著走出一條由現代走向「傳統」的路。
-
焦點
在衝突中達成交流 跨文化表演的美學困境
《亞洲的吶喊》一劇,在作品成型的模塑過程中,雖然免除了西方表演藝術與亞洲劇場在交滙時的矛盾,卻也無法迴避亞洲內部不同表演美學的衝擊。
-
書介
尋找自己觀衆的劇場(下)
鍾喬著的《亞洲的吶喊》,勾勒亞洲第三世界「民衆劇場」諸般面貌及其實踐美學。本文作者除討論「民衆劇場」的概念置於今時今地台灣所可能產生的落差外,並兼論及小劇場/傳播媒體/觀衆之間的對應關係。
-
書介
尋找自己觀眾的劇場(上)
鍾喬著的《亞洲的吶喊》,勾勒亞洲第三世界「民衆劇場」諸般面貌及其實踐美學。本文作者除討論「民衆劇場」的概念置於今時今地台灣所可能產生的落差外,並兼論及小劇場/傳播媒體/觀衆之間的對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