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銷員之死
-
倫敦
劇院天花板坍塌意外 《推銷員之死》演示應變與互助
首演於楊維克劇院、頗受歡迎的《推銷員之死》於十月底轉戰倫敦西區皮卡迪里劇院演出,卻在十一月六日演出時發生劇院天花板的坍塌意外,觀眾受傷,後續演出也被迫暫停。但除了市議會與劇院業主積極調查原因,原首演場地楊維克劇院也出面支援,讓《推銷員之死》的簡易版在該劇院演出三場,對許多人來說,他們經歷了一場不僅特殊,同時也非常親密的觀戲經驗。
-
演員的庫藏記憶
十七年之癢
演員的道路,是一種迂迴上升的歷程,永遠是翻過一山又一山,跨過一場又一場,永遠是對昨日的某一種捨棄,某一種跨越,某一種翻過。而,翻過不就是一種倒轉?如果我是有反省能力的演員,應該永遠是一種:覺今是而昨非,而且不覺昨非就無法悟到今是。《推銷員之死》的當年演出,我後悔過,所以在某種意義下,我可以在「懊悔」裡成長,在下一次的演出中,我會重拾它,不怕它會喪失。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亞瑟‧米勒與「靈感之鳥」的唯一相遇
美國劇作家亞瑟‧米勒上個月十一日以九十高齡辭世,他最為世人所知的除了他與知名女星瑪麗蓮‧夢露的婚姻外,就是奠定他劇史不朽地位的作品《推銷員之死》了。但你可知,《推銷員之死》居然是一夜之間就完成三分之二的奇蹟?該劇的中文版演出也有曲折內幕?曾執導《推銷員之死》中文版兩次大型演出的資深導演楊世彭,為我們說出他與米勒先生的過從往事。
-
經典解剖室
從戲劇評論的無聊舉動說起──
我第一次閱讀《不可兒戲》的印象是,這部人人譽為經典的劇作實在乏善可陳,純屬無聊之作,更不了解他何以如此狂傲。後來有緣拜讀他的小說The Picture of Dorian Grey才對他稍有敬意。真正體認到王爾德的鬼才是多年之後,為了評論一位學者對《不可兒戲》的評論,重新品嚐《不可兒戲》,才驚覺這是一部劃/跨時代的巨著。
-
即將上場
黑門山上的劇團《推銷員之死─台灣版》
兩家保險公司爲爭取一對即將擁有龐大遺產的夫婦的簽約機會,於是派出自家的超級業務員,兩家業務員不惜用各種方式「競標」以期獲得最後勝利。不料,卻落入這對夫婦設計的各樣遊戲陷阱中。事實上,這對有錢有勢的夫妻並無意辦理保險,只是在家中閒來無事,便謊稱需要辦理鉅額保險,但又表示對保險業務員的不信任,於是對他們進行性格測試,但是在測試背後竟是一連串惡質的遊戲。在一關關遊戲過程當中,人性的醜陋面被揭露,就連過去不爲人知的大秘密也被層層撥開。 這一次的演出舞台設計爲一大特色,觀衆在演出中將會看見一個比實物大一百倍的大富翁遊戲,並由眞人直接在舞台上進行比賽,使觀衆親身經歷大富翁遊戲的緊張與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