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毛俊輝

相關文章 7 篇
  • 香港戲劇教父毛俊輝
    企畫特輯 Special

    經典文本舞台爭豔 多元創作叩問當代

    今年的文化交流盛事「香港週2019@台北」將於九月下旬展開,此次活動以「文本.舞台」為主題,共有四檔包含歌劇、舞蹈、戲劇、音樂的演出,與香港戲劇教父毛俊輝的講座與特展,及展現香港創意亮點的「香港插畫X創意設計品牌展」,繽紛多樣的展現,邀台灣觀眾一覽香港精采的文化實力與豐沛創意!

    文字|程皖瑄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 香港小劇場獎頒獎典禮後,眾參與者合影。
    香港

    2017香港演藝界各有成績 不同獎項鼓勵業界再進一步

    近期適逢各表演藝術獎項發表,也可一覽過去一年的業界成績,除了有劇場人跨足電影圈得到好成績外,表演藝術界舉辦經年的「舞台劇獎」與「小劇場獎」也備受關注。其中年輕編劇胡境陽的成績受兩獎肯定,顯見香港年輕編劇的能量提升;另方俊杰以素人學生演繹的音樂劇《奮青樂與路》拿下舞台劇獎最佳導演,也以與演藝學院學生合作的《Lysistrata》獲小劇場獎最佳導演,成果斐然。

    文字|陳國慧
    第306期 / 2018年06月號
  • 今年「新視野藝術節」開幕作品是優人神鼓的《時間之外》。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跨過十年 前瞻更多可能

    首辦於二○○二年的「新視野藝術節」,今年剛好跨入第十年,回顧十年來的企畫,「亞洲」和「跨文化」可說是該藝術節的關鍵字,但「新視野」的「新」是什麼?而它為何、如何、為誰展示?在「跨文化」的大潮和多媒體的廣泛運用甚至是氾濫之下,一個立足亞洲,在號稱國際都市的城市中舉辦的藝術節,如何越過這些迷思,找回自己在亞洲以至在世界的定位,以能提升競爭力去面對其他鄰近城市的演藝市場,成為「新視野藝術節」保有創意和持續發展所要思考的問題。

    文字|陳國慧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 粵劇《李後主》新繹本為中國戲曲節揭開序幕。
    香港

    中國戲曲節 粵劇《李後主》新版揭幕

    今年的中國戲曲節自六月初開始進行約一個半月,規模似乎較去年小,但也配合傳統與創新並重的主題,當中不乏有心思的安排。開幕大戲是粵劇《李後主》新繹本,由剛在中國憑《情話紫釵》獲得「時尚戲曲大獎」的資深導演毛俊輝執導,由葉紹德編劇,粵劇紅伶龍貫天、南鳳及尤聲普擔綱演出;貫徹新舊融和的精神,《李後主》加入了不少現代劇場的設計元素。

    文字|陳國慧
    第223期 / 2011年07月號
  • 《哈姆雷特》由立陶宛搖滾歌手Andrius Mamontovas主演,凸顯了哈姆雷特的叛逆氣質。
    香港

    經營有道,隔岸可鑑

    香港和台北的處境類似,但他們的常設機構行之有年,得到政府與財團的穩定支持,並與全球藝術經紀維持暢通網絡,促成了選擇的多樣可能。這,都是本地藝術節望洋興歎的。

    文字|鴻鴻
    第98期 / 2001年02月號
  • 由克莉斯蒂作品掀起的懸疑風潮不僅造福了自身的票房,也帶動了一批或原創或改編的懸疑作品相繼問世,如來自倫敦的心理懸疑劇《黑衣女人》。
    特別企畫 Feature 本地外埠爭天下 明星、標題吸票房

    上海戲劇舞台的市場取向與觀眾口味

    上海之所以能形成如今包容兼併的城市特質,和上海人愛趕時髦、好新鮮、不拘舊俗、敢捧新人不無關係,而這樣一個不安現狀、求新求變的繁華地,自然也是等著出頭的新人才、新文化、新劇種的最佳棲息所。作為中國話劇(舞台劇)的發源地,上海不但鑄就了舞台劇早期的輝煌,更在其經歷十年的低迷期後,成為舞台劇「鹹魚翻身」的福地。 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藝術研究室主任喻榮軍在形容起上世紀九○年代中區的戲劇狀態,以「台上沒幾齣好戲,台下沒人要看戲」一言以蔽之。而經過十多年對舞台題材的開掘、對市場的培育培養,如今滬上戲劇演出市場年均演出過千場,大小劇碼總數不下百出。除了本地話劇航母、大小民營劇團貢獻的白領劇、愛情劇、懸疑劇、搞笑劇、職場劇、賀歲劇等等外,還有來自北京、香港、台灣的各色戲劇逐鹿滬上。

    文字|木易
    第209期 / 2010年05月號
  • 表坊版演出最明顯的限制,在於演員在演繹方面的落差。圖為飾演天仙閣媽媽十里紅的徐堰鈴。
    戲劇

    生命輪環的失落

    香港版《如》劇因為演員經驗的相對接近,這種落差的影響就能調至最低。目前表坊版中有些演員的顏色畢竟是太亮了,這固然是精采的演出;然而整體卻也就無法調和出一種溫柔婉約的色澤。

    文字|陳國慧
    第150期 / 2005年06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戲劇(曲)

    臺灣豫劇團70周年團慶大戲 《鏢客》召喚武俠的多重宇宙

  • 舞蹈

    離開殿堂,由你自己發現耀眼

    2023艋舺國際舞蹈節
  • 特別企畫 Feature

    林靖嵐:用腳底板抓緊節拍,踩在音樂的震動上

  • 特別企畫 Feature

    和波孝禧:人生充滿挑戰,但人類有無限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