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粵劇《李後主》新繹本為中國戲曲節揭開序幕。(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提供)
香港

中國戲曲節 粵劇《李後主》新版揭幕

今年的中國戲曲節自六月初開始進行約一個半月,規模似乎較去年小,但也配合傳統與創新並重的主題,當中不乏有心思的安排。開幕大戲是粵劇《李後主》新繹本,由剛在中國憑《情話紫釵》獲得「時尚戲曲大獎」的資深導演毛俊輝執導,由葉紹德編劇,粵劇紅伶龍貫天、南鳳及尤聲普擔綱演出;貫徹新舊融和的精神,《李後主》加入了不少現代劇場的設計元素。

今年的中國戲曲節自六月初開始進行約一個半月,規模似乎較去年小,但也配合傳統與創新並重的主題,當中不乏有心思的安排。開幕大戲是粵劇《李後主》新繹本,由剛在中國憑《情話紫釵》獲得「時尚戲曲大獎」的資深導演毛俊輝執導,由葉紹德編劇,粵劇紅伶龍貫天、南鳳及尤聲普擔綱演出;貫徹新舊融和的精神,《李後主》加入了不少現代劇場的設計元素。

傳統戲曲在香港的緩滯發展,如演員和編劇培訓、場地限制等一直受業界關注。當中以粵劇的聲音在香港八和會館的協調下,會較多機會得以上達政府;另外亦有如粵劇發展基金的資源支援出版、教育等各方面的發展,比較起如戲劇來說,似乎已是較理想的狀態。不過京、崑劇近年除了有不少名氣票友透過教育不斷推廣,也促進了不少年輕觀眾的參與。

然而戲曲的觀眾數量一直不能忽視,據二○○八/○九年香港藝術界年度調查報告資料顯示,其觀眾數量是四個表演藝術界別(其他是戲劇、音樂、舞蹈)中最多的;雖然因大型演出數量的減少而令數量較去年略減,不過仍記錄到超過九十萬的人次,當中還有不少未有確實數據統計的漏網人數,如免費演出等,情況值得深度關注和研究。

新版《李後主》加入現代劇場設計元素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聯同八和會館及中文大學粵劇研究中心製作的第一本《戲曲年鑑》,也在去年出版,詳細記錄了戲曲活動的資料,對業界來說具深遠意義。其實一直以來,戲曲活動在香港都有不同形式的呈現,戶外的神功戲全年在不同的戲棚上演,而社區演出或戲曲演唱會則由很多曲藝社在不同的會堂進行,至於文化博物館亦有折子戲的演出,都有不少票友捧場,可見活動的多元和滲透性。

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每年都有舉辦藝術節,暑假進行的、針對兒童及家庭的國際綜藝合家歡及秋天進行的新視野或地方藝術節,都在過去數年取得穩定的發展。其中新視野或地方藝術節當然有個別邀約戲曲節目(如國光劇團的《金鎖記》),但若說集中推廣戲曲文化的藝術節,則以去年首度舉辦的「中國戲曲節」較有策略。這活動去年吸引了兩萬名觀眾入場,演出節目多達七十場,是不錯的一次開展。今年的戲曲節自六月初開始進行約一個半月,規模似乎較去年小,但也配合傳統與創新並重的主題,當中不乏有心思的安排。

如開幕節目是粵劇《李後主》新繹本,由剛在中國憑《情話紫釵》獲得「時尚戲曲大獎」的資深導演毛俊輝執導,由葉紹德編劇,粵劇紅伶龍貫天、南鳳及尤聲普擔綱演出;貫徹新舊融和的精神,《李後主》加入了不少現代劇場的設計元素,如找來曾文通設計佈景,探尋戲曲與現代舞台空間的可能性。資深評論人張敏慧在演後撰文指出:「《李後主》本來就不是經典,但把它加工、整理、再造,有一定空間和值得努力的(地方)」,整體節奏控制流暢加分不少。除此以外,還有在香港舞台難得上演的湖南祁劇,這些蘊含鮮明風格的地方戲也吸引了不少觀眾。

「進念」也舉辦「國際崑能研究論壇」

戲曲節同時也舉辦了研討會,探討主題為「近十年崑劇的發展與傳承」及「香港粵劇巨星梁醒波的表演藝術」。另一方面,民間也發起了不同層面的戲曲交流活動。進念.二十面體、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及東京座.高圓寺劇場聯合主辦一連串以「非物質文化遺產(表演藝術)」為主題的活動「國際崑能研究論壇」是首站,亦在六月初進行。

「進念」的榮念曾一直推動戲曲的傳統和實驗、承傳與創新的交流,在此論壇中,崑劇院院長柯軍、本銕仙會能劇大師清水寬二及西村高夫主講了「崑能大師創作工作坊」,時間不多但亦集中教授了一些技巧和藝術特色,參與的學員不少是資深的劇場工作者。最後的交流演出《致敬》,也吸引了不少圈內人士觀摩。

藝術家請回答-張擎佳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