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周伶芝

相關文章 9 篇
  • 《平行劇場》主要分為文件展、展演、論壇三大區塊。左起策展人周伶芝、展演藝術家許栢昂、鄭尹真、高俊耀,策展人汪俊彥及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

    兩廳院35周年慶 《平行劇場》展覽、「NTCHaiR」互動裝置登場

    國家兩廳院今年10月底即將成立屆滿35周年,作為台灣最「資深」國際級場館,兩廳院的歷史幾乎完整呼應著台灣表演藝術界的發展。因此,既是「慶祝」,也作為「檢視與期盼」,兩廳院特別企畫兩項活動──《平行劇場──軌跡與重影的廳院35》、「『NTCHaiR』智慧體──明日生存索引」,邀請大眾透過展覽、展演與論壇,重新面對經典的物件、文本與檔案,設法理解不同時代與社會環境下的藝術詮釋;此外,還可以線上線下對經典紅椅互動裝置藝術「『NTCHaiR』智慧體」提出各種人生疑問,獲得專屬的「明日生存索引」。

    文字|張震洲
    2022/10/13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平行劇場:軌跡與重影的廳院35」雙策展人

    汪俊彥X周伶芝

    由汪俊彥、周伶芝策展的「平行劇場:軌跡與重影的廳院35」,以戲劇院地下層、鄰近表演藝術圖書館的廢棄車道為主要展出空間,將於10月展出。兩位策展人從兩廳院35年累積的檔案之中汲取關鍵字,成為展間命題的設定,包括:「經典定義」、「自由、情感、世界的身體辯證關係」、「邊界、他者、歷史實驗與製造」、「城市景觀、新自由、戰爭、域外」等,他們透過這些關鍵字檢視35年來,在兩廳院這個國家機構帶領下的台灣表演藝術,意圖展現及彰顯的特質、樣貌與流變。 除了兩廳院舊有檔案庫,兩位策展人還從《PAR表演藝術》雜誌、舞團、劇團等外部借調資料,無形中擴大廳院的記憶庫,藉由文件、影像、聲音等展品的鋪陳,不僅提供了觀者重新閱讀歷史檔案的路徑,更期待著能為當代表演藝術創作者開啟不同的視野,並於未來提出回應的可能性。

    文字|吳垠慧
    第348期 / 2022年09月號
  • 周伶芝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平行劇場:軌跡與重影的廳院35」雙策展人

    汪俊彥X周伶芝

    由汪俊彥、周伶芝策展的「平行劇場:軌跡與重影的廳院35」,以戲劇院地下層、鄰近表演藝術圖書館的廢棄車道為主要展出空間,將於10月展出。兩位策展人從兩廳院35年累積的檔案之中汲取關鍵字,成為展間命題的設定,包括:「經典定義」、「自由、情感、世界的身體辯證關係」、「邊界、他者、歷史實驗與製造」、「城市景觀、新自由、戰爭、域外」等,他們透過這些關鍵字檢視35年來,在兩廳院這個國家機構帶領下的台灣表演藝術,意圖展現及彰顯的特質、樣貌與流變。 除了兩廳院舊有檔案庫,兩位策展人還從《PAR表演藝術》雜誌、舞團、劇團等外部借調資料,無形中擴大廳院的記憶庫,藉由文件、影像、聲音等展品的鋪陳,不僅提供了觀者重新閱讀歷史檔案的路徑,更期待著能為當代表演藝術創作者開啟不同的視野,並於未來提出回應的可能性。

    文字|吳垠慧
    第348期 / 2022年09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編輯室碎碎念 Editorial

    編輯室碎碎念

    在台灣尚在摸索「策展」觀念的1980年代,小劇場界的前輩們曾在城市內外、邊陲地帶策劃一系列具有問題意識的行動劇╱行為藝術,作為一種日常抵抗,抒發他們對社會、時代的見解。 倘若不將展示視為策展唯一方法,而是讓策展意識也納入評量標準,自80年代以降的演出如《拾月》、《機能喪失第三號》、《驅逐蘭嶼的惡靈》、乃至90年後的第一、二屆破爛生活節、空中破裂節,這種帶有運動精神、甚至有明確想回應想反抗對象的行動,是否也能被視為一種策展?而後來被視為80年代行動思想的延續和行動,如再拒劇團的「公寓聯展」、牯嶺街小劇場的各種實驗,是否也能在另一種敘事邏輯中被納入系譜? 11月號的封面故事「在地策展:關於幾個思想行動與實踐場景」邀請到劇場文字工作者周伶芝作為紙上策展人,重新爬梳自1980年起始、那些走出場館,與在地碰撞,甚至非台北中心觀點的幾場行動、幾個場景在〈驛站〉與〈移動縫隙〉,重新構築起表演藝術領域裡「策展」的論述與流變。 除了前述發生在城市裂隙中的各種行動之外,〈山海的篝火〉也速寫東台灣的冉而山國際行為藝術節、Cepo'劇團與藝術中心、山東野表演坊、兒路藝術創作工寮,如何運用部落祭儀和因地制宜的表演,展現原住民文化內涵與對生活的反思。〈三角洲〉訪談曾策劃「造音翻土」的鄭慧華,後來如何以策展作為經營獨立空間的方法,也聽創立「流浪之歌音樂節」的鍾適芳談她如何藉由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滲透,帶出這些創作背後的文化議題。 不同於小劇場游擊式的行動,現今策展更多發生在機構內,我們也特別邀請到三位曾在機構內策展的獨立策展人:林芳宜(當代音樂)、林怡華(視覺藝術)與游崴(視覺藝術)聊聊他們各自生產場景中的精采實踐,也藉此一窺表演、視覺藝術生態環境的複雜樣貌。 本期〈劇場ㄟ冷知識〉從5則音樂史上經典的「巧合」、「再利用」、「經典套路」等案例,一窺音樂創作中「抄襲」與「致敬」那條隱晦界線之奧妙。〈跨界對談〉則邀請攜手合作多年的劇場導演郭文泰與視覺設計蘇匯宇,聊聊兩人如何在創作上相互拋接,激盪出新作《被遺忘的》火花。 〈少年往事〉則帶我們回看舞蹈界前輩平珩的習舞歷程,讓她如何在日後磨練出藝術行政工作該具備的應對進退。深度評論〈跨越劇場虛實的情緒勒索語錄〉

    文字|江家華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 兩廳院旗艦製作《茶花女》,鈴木忠志/導演,首演於2011台灣國際藝術節。
    特別企畫 Feature 這間「圖書館」最厲害的是……

    2011-2021 兩廳院主辦節目回顧:創作不該博取同情,而是試著去訴說面對歷史的傷痕的方法

    在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數位典藏系統中,以戲劇、舞蹈、音樂主辦節目進行搜索,可見國家兩廳院自1987年成立以來共有3939筆節目檢索結果,數量持續增加中,且都在表演藝術圖書館中留下了珍貴的影音與相關文件記錄。在龐雜的檔案庫中,我們邀請了策展人與文字工作者周伶芝分享她觀察最近10年來的戲劇、舞蹈類主辦節目的看戲筆記,梳理對台灣社會與創作彼此交纏的洞見。

    文字|周伶芝、張慧慧
    第339期 / 2021年05月號
  • 在台南巷弄中的兩位策展人:周伶芝(左)與郭亮廷(右)。
    專題

    從海線到山邊 台南不只是「台南」

    今年邁入第八屆的臺南藝術節,首次轉型引進策展人制度,本刊特邀劇評人周伶芝、郭亮廷帶領觀眾「穿越看不見的城市」。不同於以往活動聚焦於市中心,兩位策展人從巷弄、官道、海盜一路發展,期待用藝術的方法,挖掘出城市隱藏的過去,而且把範圍拉大,從「府城」拓展到「山線」、「海線」,並且邀請外地╱國藝術家,帶著藝術之眼深入地方,與在地人們、空間互動共創。這回,讓我們跟著周伶芝、郭亮廷的腳步,踏查那些你以為認識的,還有不認識的「台南」。

    文字|張慧慧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 傳統市場如同「味覺的迷宮」,有很多小路連接到不同的大馬路,這種擁擠狀態很貼近《層中隙》,因為這個作品就是談「時空中的縫隙」。
    專題 府城

    《層中隙》@中西區 傳統市場

    地方 「這我們還是不能破梗!」兩位策展人面對府城的兩個製作皆防意如城,說「不說!」就是不說,但最終,兩人勉為其難地給了一個「意象式」的地點是傳統市場。 台南市中西區的傳統市場不少,水仙宮市場、永樂市場、鴨母寮市場、友愛市場、沙卡里巴都歷史悠久,對郭亮廷來說,此些傳統市集蓋著鐵皮屋頂,各式店家排排聚集,人們摩肩擦踵地在其中採買、駐留,「就像是台灣的『拱廊街』」。 巴黎的拱廊街是百貨公司的前身,出現在十八世紀末的浪漫之都,讓市民可以在雨天購物、聚會,後因都市規劃重整而蕭條,而郭亮廷口中的「台灣拱廊街」在台南市中西區依然生機勃勃,比如位於海安路,一六八三年創始的水仙宮市場,原名為「長樂市場」,以三級古蹟水仙宮廟為中心,曾歷經祝融之災,整建後市場內主要販售果菜、魚蝦,四周的店家至今依然繁盛如昔,三步一碗粿、兩步一米糕、轉角就是古早味蛋糕,沒兩把刷子的店家很難在此存活。 周伶芝形容傳統市場中擁擠的狀態,彷彿讓人走入「味覺的迷宮」,「你走進市場,各種氣味朝你撲鼻而來,市場方正的規劃,有很多小路、縫隙可以走出去,每個出口都連接到不同的大馬路,這種擁擠的狀態很貼近《層中隙》,因為這個作品就是談『時空中的縫隙』。」

    文字|張慧慧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 (左起)周伶芝、孫平、洪唯堯
    特別企畫 Feature

    你設計、我中計 一次劇場的共謀體驗

    入圍第十六屆台新獎的《人類派對》正反極端兩評,讚譽該作翻轉觀者認知者有之,觀看(或說參與)第一階段空間即氣憤破門而走者有之,好奇演後觀演雙方以共謀者維護該作神秘感者有之,耳聞風聲後質疑為何要送自己上門任創作者分析嘲弄其「人類行為」者有之。 秘密是這樣的:編導洪唯堯以策展、演出規劃出兩大空間,第一個空間是「展區」,展區以一種粗糙但一應俱全的方式設有遊樂區、酒吧、餐廳,各種解說告示、工作人員、宣傳DM一應俱全,觀眾可在這個空間中喝酒吃飯玩團康;接著,觀眾會被引導進入第二個空間「動物園」,戴上耳機,透過單透鏡,聆聽導覽員解說下一場觀眾在第一空間所進行的一切「人類派對」活動,洪唯堯透過對觀看的反省,讓觀眾在既視的荒謬感中反思日常生活的體制與框架。 本文嘗試在同一平面上,邀請藝評人周伶芝主持,創作者洪唯堯、職業觀眾/製作人孫平對談,從《人類派對》擴散,嘗試在藝術生產的三向關係中,試圖觸及一些基礎問題:從奇觀社會到關係美學,參與式藝術中的藝術階級鬆動了嗎?觀者與藝術家、作品的關係為何?創作者、觀眾又是如何思考當代表演藝術中的觀演關係?誠如哲學家洪席耶(Jacques Rancire)所指出,對「觀看的批判」一直是談論藝術與社會、群眾、政治權力之間複雜關係的重要事情。或許,我們可以先從《人類派對》這個觀前觀後,讓參與者有著如此複雜情感與認知轉變的作品開始討論。

    文字|張慧慧
    第308期 / 2018年08月號
  • 《降靈會》透過兩女一男在「降靈會」現場的對話與追憶,揭露、重塑女作家安其生前不同的個性面向與關注焦點。
    焦點專題(二) Focus

    穿梭幽冥人間 形塑「人的執念」

    無獨有偶的新戲《降靈會》,劇名聽起來陰暗恐怖,其實是透過「儀式」之名,展現劇場透過「媒介」引發的強烈召喚。故事透過兩女一男在「降靈會」現場的對話與追憶,揭露、重塑女作家安其生前不同的個性面向與關注焦點,演出中,安其的靈魂就化身為「偶」,輪流「依附」在三名演員身上,以「背後靈」的方式,突顯出「人的執念」。

    文字|朱安如
    第230期 / 2012年02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穀稻秋聲富里山谷草地音樂節:在綠地中自在歌唱

  • 特別企畫 Feature

    阿嬤以為他是蓋房子的→→陶維均:「你很難把人分類」

  • 藝號人物 People

    陳靈 專注的人生、多變的音樂

  • 攝影手札

    時間地敘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