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
-
焦點專題 Focus
Gemnital 只要愛得夠深,你的音樂通常不會出錯
Gemnital(註)說起話來斯文內向,一旦站上舞台播音樂,身體又自然跟著節奏律動。他說自己舞動的身體,是在柏林念書時被徹底打開的,至於聽音樂的耳朵,則是從小養成的習慣。 「我一直都很喜歡音樂,高中大家在念書的時候,好像只有我一個人在趕稿寫樂評,投稿給當時還有的MTV音樂台。」Gemnital說,彼時的他,是個貨真價實的「聽團仔」,曾以為當時的耳朵已收攏各種不同形式的音樂了,卻在幾年後到柏林念書,才發現真正的音樂遠不只如此。 至於改變他的,正是電音。 「到了柏林,光是走進巷口一家雜貨店,都可以聽見他們在放電音。」 Gemnital回憶,電音是該地的日常,而非夜店的特例;至於派對生活,更是此處的文化,舞動中的身體,也如此順理成章地注入進在地人、甚至每一個造訪過柏林的旅人的靈魂之中。 「在那之前,我從來沒有踏進夜店或者任何一場派對,也不曉得自己原來這麼喜歡跳舞。可是真的開始跳起來以後,我發現身體存在很多過去自己不了解的律動,一口氣被喚醒了。」 說也奇怪,Gemnital談到跳舞時,神情是肅穆且閃亮,他平穩地描述音樂與舞蹈的結合,那不只是一種身體的「解放」,更帶著對自己的「接納」。他形容的音樂現場,眾人起舞的當下,是所有界線的消弭無關年紀、職業、性別,甚至性向。 他在柏林感受到的舞池,不是情慾流動的現場,而是眾生平等的舞台。 以至於Gemnital後來因疫情返回台灣,幾乎可說是為了重拾這份渴望舞蹈的純粹,把原先就熱愛音樂的自己,推向DJ的舞台上。
-
焦點專題 Focus
Andy Chiu 讓電音回歸聲音,更單純地感受它的存在
時間回溯至2015年,出發去柏林以前,他還是個服裝設計師學徒;離開柏林以後,他的靈魂半已交付音樂。 Andy Chiu說,那都是因為柏林地下音樂的催化之故。 Andy大學唸動畫,畢業以後轉往服裝設計,過程中也曾找老師學音樂,「但那時純粹就是想了解,夜店裡的音樂如何能對舞池充滿渲染力?」他說。 這樣的他,被柏林改變了。 「我之前在台北也會跑幾間夜店,多是以播放主流音樂為主,完全就是以娛樂目的為取向,不知道原來還有別的可能。到柏林以後,自己寫了幾間願望清單,想著哪些Club非去不可,經過朋友的介紹下,Berhain就是其中之一。」 這個異質的空間,讓他體會到「活著」 即便不是音樂圈的人,大概也略有耳聞Berhain是個什麼樣的地方,這間位於柏林的偌大建築,長年來是許多鐵克諾(Techno)樂迷的朝聖之地。且還不是誰都能進,門外的保鑣目光敏銳,被他擋下則絕無入內之可能,但入場條件也沒說個準,派頭得夠酷炫嗎?不能夠成群結隊嗎?Andy說:「第一次到Berghain的時候,發現周遭排隊的人不管是穿著、還是態度,都散發著某種很強的個人風格。而我只是一個初訪柏林、穿著素色黑T的觀光客,深怕自己『不夠酷』會被擋在門外,結果意外的是,去了幾次,竟然從來沒有被擋過。」 Berhain完全是一個全新的異質空間,Andy說,「那裡給我的感覺該說像是個戰場嗎?某個面向來說是很相似的,外露的鋼筋,廢墟般的氛圍,有些(跳舞跳到)筋疲力竭的人緩慢移動走出」他努力尋找字詞想要整理那場所給予他的震撼,卻是愈形容愈得不到要點似的,好像自己的靈魂被這個空間中「吸入」,感官變異,脫離現實。 「大家不斷地跳舞,卻又彼此保持一個舒服的空間,感受得到尊重,也感受得到自由,就好像」Andy想了一會兒,慢慢地說:「就好像活著的感覺。」 那樣的空間,是否徹底改變了Andy對於「電音」的想像呢? 「在那段時間的經歷後,我對於電子音樂的感受已經超出音樂本身了。」Andy說,他一心一意地轉而思考,這是什麼?這個空間是什麼?這個全新的、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疫情起伏之間 各國劇場如何「開門」?(二)
本專題在策劃之初,台灣本土疫情突然爆發,劇場再度關門,彼時歐美正逐步解封,劇場也陸續開門營運,未料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現在各國疫情又因Delta病毒再度升溫,劇場的重啟再添變數就讓我們邀請旅居各國的藝文╱劇場工作者,為讀者提供第一線的觀察,看看各地劇場如何面對這樣起伏變動、滾動調整
-
柏林
里米尼紀錄劇團《這不是個大使館》首演引發關注
里米尼紀錄劇團新作《這不是個大使館》由該團主要成員之一史蒂芬.凱吉(Stefan Kaegi)執導,在經歷台灣的駐村、田野調查與表演者甄選,及瑞士洛桑維蒂劇院的密集排練後,於今年1月24日於柏林藝術節完成首演。 凱吉的創作擅長以取材自真實世界的紀錄式劇場文本、聲音、互動式裝置,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城市環境中,建立多樣性的創作關係。透過實地田野調查、公開試演和概念在劇場具體化的過程,就特定主題,尋找「日常專家」(Experten des Alltags)、也就是未經專業訓練的演員參與表演,在舞台上串連起不同劇場元素,演繹自身故事。 《這不是個大使館》的3位「日常專家」為吳建國、郭家佑、王思雅,透過甄選加入製作。他們長年各自在台灣對外關係上有著不同視角的第一線經歷,從國與國之間的官方外交場域、珍珠奶茶原物料全球供應的商業版圖,到台灣數位外交協會NGO組織積極以民間力量參與國際事務等。演出從虛構的「台灣」大使館成立過程敘事,串起台上各自的生命故事,也同步到現場觀眾關於「台灣處境」的訊息與感知。 德國首演後,媒體上出現兩極評價,RBB盛譽此劇為少見佳作,應直接受邀至下一年度的柏林戲劇盛會,成為德語區10大「最受矚目」作品之一。此外,各種不同定位的媒體包括表演藝術專業劇評網站《夜間評論》,面向大眾路線的《南德日報》、《柏林日報》,及左翼光譜的《日報》(Taz)、《ND左翼新聞》都針對此劇特殊的政治議題提出觀點各異的評論,勾起討論與關注的程度可見一斑。 《這不是個大使館》將在今年3月完成在奧地利維也納人民劇院 (Volkstheater)、瑞士巴塞爾劇場 (Kaserne Basel)與洛桑維蒂劇院 (Thtre Vidy-Lausanne)巡演後回到台灣,於4月12到14日在台北國家戲劇院演出。
-
柏林
反思後殖民結構的場域,柏林瑙寧街劇院獲「聯邦劇院獎」首獎
德國政府於2015年設立的「聯邦劇場獎」(Theaterpreis des Bundes)每兩年頒發一次,實質獎勵中小型劇院及獨立場館的專業成就,旨在「彰顯和強化劇院作為以美學(為媒介)參與社會問題的現場。」並「突顯德國劇院景觀獨特的藝術多樣性。」。該獎項由劇院和獨立場館主動提出申請,並且提供9個月以上持續進行的表演藝術作品發表。 2023年共計有81家劇院申請,得獎者有4組,其中獎金20萬歐元的首獎由柏林瑙寧街劇院(Ballhaus Naunynstrasse)奪得,得獎理由為:「該劇院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在藝術和日常生活中能夠『反思後殖民結構』的重要場域。」「不僅只是首次,我們在這裡(透過表演藝術)聽到了後移民族群的聲音,而正是在這裡,『後移民戲劇』這個術語被發展出來。」近10年來該劇院更創造了「一個獨特的結構,用於支持非裔、酷兒和有色人種藝術家的自主創作。」 另還頒發了3項獎項,獎金各10萬歐元:耶拿市立劇院獲「市立與州立劇院」獎,理由為「當其他人仍在討論各種補助透明化、集體管理和基層民主監督的可能性時,耶拿劇院堅持30多年來,持續實踐根植於德國、獨一無二的(劇院經營)模式。」;而「獨立製作劇院」獎項頒給了萊比錫洛夫特劇場(LOFFT - DAS THEATER),該劇院代表著「美學創新和藝術創造力、活生生的世界主義和包容性,更代表著一個不僅重視工作彈性,且高度重視專業網絡和文化政治定位的團隊。」;而「私立與客座劇院」獎則由以專營特技與馬戲知名,並專注於由「新馬戲」進一步發展當代馬戲美學的柏林 Chamleon(變色龍)劇院贏得。 文化部長羅斯(Claudia Roth)將獲獎者稱為現今戲劇和文化領域的先驅:「獲獎的眾家場館,將包容性、文化多元和對權力持批判態度的文化工作環境化為可能。」
-
柏林
柏林戲劇盛會開幕在即,突傳管理團隊人事異動
2023年柏林戲劇盛會(Berliner Theatertreffen,以下簡稱TT)正在如火如荼地籌備著5月12日的開幕。這是疫情後回歸實體現場的第2年,也是這個德語區劇場盛事迎向第60個年頭的歷史時刻,卻在3月中突傳人事異動:去年9月甫成軍的4人策展團隊中,波蘭裔劇場製作人瑪塔.希爾特(Marta Hewelt)宣布4月1日正式退出柏林藝術節與TT團隊。 《每日鏡報》(Tagesspiegel)以「『並無紛爭』:希爾特離開戲劇盛會管理團隊」為標題,文中引用柏林藝術節新聞稿:「由於在組建新團隊與管理層的過程中,認知到彼此不同的工作方式,希爾特和藝術總監皮斯(Matthias Pees)同意,彼此不再繼續合作。」這件人事變動,不僅在時間點上令人吃驚,除因兩人過去曾成功合作執行過多項製作,希爾特於 2010-2012年在柏林HAU劇院(Hebbel am Ufer)與皮斯還共同組織了兩屆的拉丁美洲戲劇節,因此兩人絕對有足夠的機會能了解各自的「工作方式」。長年在獨立劇院(Freie Szene)工作的希爾特上任後,有著從HAU劇院的售票口起步,紮實的第一線劇場行政工作經歷,曾被期待能進一步打破TT長年偏愛市立劇院大戲的保守作風,如今求去,她接下來的動向也引發關注。 梳理TT近10年來的脈絡,從女性藝術家╱團隊保障名額、深入現實社會的議題、接觸各類族群、打開更多國際面向與對話平台,一步步塑造起多元自由的形象。今年更是在新上任藝術總監皮斯任命下,首此由4人策展團隊共同主導。但事實上,文化、語言、專業各異,同時也是第一次合作的4個人該如何各司其職,成就一個指引方向的頭腦,本就是難題。此時希爾特宣布退出,剩下的3人將在未來繼續運作TT的管理團隊。究竟是能守成還是大破大立,大船的走向,也讓眾人既期待又擔憂。
-
柏林
文化領域的能源危機應變
因烏俄戰事及對俄制裁,德國目前遭逢到史上數一數二巨大的能源危機。雖然目前尚未進入能源消耗量最大的冬季,還難以預測實際的狀況,但為了做好準備,各邦皆著手制定各領域的節能措施。與文化稍有相關的是,自7月底起,柏林市的節能措施也開始實施,共約200座公共建築、觀光地標已關閉其夜間照明以節省能源。 同樣於7月底,文化國務部長克勞蒂亞.羅斯(Claudia Roth)也邀集各邦文化部長,協調討論文化領域的節能事宜,並試圖為此領域的最低能源需求制定各邦一致的標準。在媒體訪問中羅斯表示,這些討論和準備都是為了確保文化機構以及文化基礎設施的安全運作。最遲在9月,各邦及聯邦將有望提出一致的策略,但羅斯也表示,關閉絕對不在政府的選項之中。 究竟柏林的藝文領域是否也將要導入相關措施、執行到何種程度,目前還懸而未決,這卻大大攸關疫後的藝文領域是否能持續在經濟上復甦。柏林市文化參議員萊德勒(Klaus Lederer)表示,對於節能工作,文化部門也不能置身事外,但實際的執行則需要經過評估。舉例來說,博物館或檔案館藏的空調便是不可省的,但或許將劇院、音樂廳等場館的供暖調低1度或減少照明,相對來說就較為可行。在《柏林日報》(Berliner Zeitung)的訪問中,雷德勒也提到,疫後雖然靜態場館的參訪數已恢復過往,舞台類的機構卻仍可見到下滑,推論是民眾因當前物價及未來持續上漲的能源開支,所做出的應對。雷德勒認為,如何在危機中予以經濟支援,好讓民眾能持續投入在文化方面的開支,也是必須思考的面向。
-
柏林
大型表演藝術盛會回歸實體交流
入夏後,全德各地劇場演出與大眾娛樂活動逐步開放,幾個重要的展會與藝術節也終於陸續回復實體現場,人們得以相聚、交流並走進劇場。 由柏林HAU劇院(Hebbel am Ufer)主辦「舞在8月」舞蹈節(Tanz im August)回歸國際邀演的實體演出日常,今年也是藝術節總監Virve Sutinen最後1年策展,2023年起將由來自葡萄牙的Ricardo Carmona接棒。為期3週的節目,由不同世代、超過 25 個國家約200名藝術家參與。而舞蹈節每兩年舉辦一次的回顧展「Retrospektive」,聚焦回顧1位當代編舞家的畢生工作和職業生涯,讓觀眾更深入地了解該編舞家的藝術生涯和創作思維,今年的主角為瑞典-意大利裔編舞家 Cristina Caprioli,以「ONCE OVER TIME」為標題,展出她過去 20 年的 22 件作品。 兩年一度在杜塞多夫舉辦的NRW國際舞蹈博覽會(internationale tanzmesse nrw )由北威州舞蹈辦事處(nrw landesbuero tanz)主辦,旨在支持與推廣德國北威州專業舞蹈工作者的創作,同時也為當代舞蹈場域提供專業交流、訊息與知識轉移的平台,今年除了實體舉辦也擴增線上平台。來自超過45個國家的演出場館和策展單位齊聚,展示多元領域與文化風格的審美和藝術實踐。展會規劃了3大單元的活動:藝術市集、對話與連結及表演節目(Agora, Talk Connect and the Performance Programme)。台灣方面,今年由文化部與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合作,以「TAIWAN ONLINE」為題推薦台灣表演藝術團隊,其中蒂摩爾古薪舞集的《去排灣》及TAI身體劇場與印尼艾可舞團合作的雙舞作《Ita》、《AriAri》將參與演出。此外,由台灣編舞家羅芳芸在德創辦的藝術團隊「Polymer DMT聚合舞」也受邀參與開放工作室(Open Studios)交流活動,向與會者分享未來的創作計畫。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後疫情時代,「我們」還需要劇場嗎?
編按:2022年5月,德語劇壇的年度盛事柏林戲劇盛會(以下簡稱盛會)再度以實體展開。兩篇自柏林傳回的現場報導,除了帶我們深入了解,後疫情時代歐陸關注的劇場話題。另外,透過專訪即將卸任的總監伊馮娜.巴登霍爾(Yvonne Bdenhlzer),充分認識盛會這11年來如何帶動劇場討論,使其成長為如今國際化、推動女性平權的劇場重要指標。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從35歲到46歲,11年來推動變革的努力不懈
專訪藝術總監伊馮娜.巴登霍爾
從1964年便開始的柏林戲劇盛會(以下簡稱盛會),近年來不僅在國際聲量大增,也成為德國劇場推動女性平權重要的指標。能讓這近60年的組織運轉出全新面貌,因應時代發展作出改變,擔任總監的伊馮娜.巴登霍爾功不可沒。 她在2012年接下總監職位,11年間推動許多變革讓難民議題被重視、推動身障劇場、爭取入選作品的女性保障名額、劇本市集開放全球徵件,及推動氣候友善措施並資助生態永續發展論壇(Forum of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儘管外界對於這些決策不全然支持,甚至批評發生得太晚(註1),這兩年還不幸地碰上疫情攪局,她從未放棄藉由策劃盛會各種活動來鬆動德語劇場的父權結構。長期致力推動劇場性別平權的努力,也讓她在2020年獲頒「柏林傑出女性獎」(Berlin Womens Prize)的肯定。 以團隊合作的精神在10年間開花結果 在一個長期由父權掌控的劇場體制下,作為女性領導者處境更加艱難。巴登霍爾回想當年接下總監職位時,不像今日,女性領導者難以獲得培訓相關資源。所幸,一路上她深受前輩們賞識和鼓舞,包含前柏林藝術節(Berliner Festspiele)總監托瑪斯.奧伯倫德(Thomas Oberender)以及前盛會總監、2020年出任德意志劇院首位女性總監的伊麗絲.勞芬伯格(Iris Laufenberg)。奧伯倫德更曾清楚地告訴她,「這是適合你的職位」,給了她莫大無比的勇氣。 巴登霍爾先是在2005年開始擔任劇本市集藝術總監(Head of Stckmarkt),2009-2010年期間擔任德國中部威斯巴登雙年展策展人。當奧伯倫德在2012年赴任柏林藝術節總監時,就立刻延攬她擔任盛會總監,看中的就是她關注國際視野的能力,也認為她能夠延續盛會往國際拓展的方向。 盛會早於1980年起,在歌德文化協會的協助下,便陸續將「國際論壇」(Internaitonal Forum)擴展至全球,每年邀請35位年輕劇場工作者來到柏林進行交流。2003年開始,劇本市集開放歐洲徵件,2012年的盛會已經逐漸從圍牆倒塌前東西德交流作品的平台,轉變為國際年輕劇場工作者間的聚會場域。在奧伯倫德擔任盛
-
柏林
在劇場中討論平權也「拯救世界」
「世界還能得救嗎?」這是Nicola Bramkamp(策展人、戲劇構作與劇場導演)和 Andrea Tietz(劇場策展人、製作人)於2014年開啟「拯救世界」(Save The World)計畫時的第一個提問。一開始這只是個在波恩-波耶爾地區(Bonn-Beuel)一個廢棄工廠表演空間舉辦的「跨領域藝術節」,針對如氣候變遷等未來課題,撮合科學知識與藝術創作,規劃戲劇演出、主題式工作坊與論壇等,邀請在科學機構、研究中心、非政府組織和聯合國的專家學者、獨立藝術家及觀眾一起加入。
-
柏林
「戲劇盛會」年度十選名單出爐
柏林戲劇盛會(Berliner Theatertreffen,以下簡稱TT)將於5月舉行,過去兩屆因疫情轉線上舉辦,今年若能順應防疫政策,有望實體演出。從全德語區劇場540件作品中選出的10齣邀演名單,掀起不同視角的討論:女性創作者占半數以上,各類跨界非典型的、複合式的、紀錄式的、肢體舞蹈的、音樂視覺的元素輪流成為主角,分工精準、體系嚴謹的「劇院製造」也不再是唯一,獨立藝術家團體與共製模式各起山頭,是這幾年的趨勢。
-
柏林
新政府上台再度迎疫情嚴冬
德國的疫情實際上從未真正停歇,但民眾對回歸正常生活的渴望,使防疫始終處於被動,僅仰賴政府強力介入約束。夏季的度假人潮回流之後,如同2020年發生過的,又開始了新一波感染高峰,但超出預料地,每日感染總人數居然是去年同時期的2至3倍,截至2021年12月中,單日最高感染人數約為76,000人上下,各邦陸續出現醫療負荷超載、醫療人力及床位不足的現象。期間,德國還經歷了9月26日的歷史性大選,以及漫長的新政府重組協商。12月8日德國新總理蕭茲(Olaf Scholz)領導的三黨聯合政府宣誓就職。新政府重申了聯邦防疫政策,承諾不再封城,並加強疫苗接種率。
-
柏林
馬蒂亞斯.皮斯將接任柏林藝術節總監
馬蒂亞斯.皮斯將接任柏林藝術節總監。相較於世界文化之家傾向探索、實驗及政治性的角色,柏林藝術節在外界看來更像是大型藝術節的承辦單位,自身場館或機構的定位相對薄弱。
-
柏林
超級選舉年 舞蹈家也參戰
數年來積極地兼顧舞蹈工作和政治參與的希勒布蘭德及「都會黨」夥伴們,雖然不見得這次就能一躍獲得席次,但仍值得讓人期待極度「認真」參政的他們,能夠把這些訴求傳遞到多遠。
-
柏林
滾動式解封 文化場域逐步開放
上半年受疫情影響的柏林影展,也順勢發展新的活動形式,推出「夏日特輯」系列,連結柏林不同城區的露天電影院,在原有單元架構下,播放幾乎所有入選電影。
-
柏林
柏林人民劇院代理總監的性別歧視爭議
柏林人民劇院代理總監克勞斯.德爾利用職權進行各項性騷擾與歧視言論,任職於該劇院不同領域的工作人員紛紛出面指控,其中10位更聯名提交申訴信函,送交柏林參議院文化部,3月15日,德爾即宣布請辭。
-
柏林
兩部線上作品入選「戲劇盛會」10大年度佳作
2月9日的線上記者會,由7位來自不同城市的劇評人、策展人或戲劇構作組成的評審團,宣布今年德語區10部「值得矚目」的戲劇作品。
-
柏林
柏林各大藝術盛事恐有變數
為抑制病毒傳播,德國文化及休閒娛樂部門的所有活動將全面取消。2月份柏林影展、5月份的戲劇盛會都可能面臨變數。而柏林藝術節藝術總監奧伯倫德將續任到2026年,顯示此重要節慶機構將繼續其原定路線。
-
柏林
柏林德意志劇院新人事 勞芬伯格成首位女性藝術總監
在新的限制令下,劇院再度關上大門,雖無觀眾,但劇院仍持續運作,最近柏林德意志劇院將迎來新任藝術總監伊麗絲.勞芬伯格及其團隊,這也是這個具象徵地位之德語傳統劇院的第一位女性藝術總監。她擁有豐富執掌劇院與藝術節策展的經歷,而對德意志劇院這座德語劇院的「大廟」,她表示:「變動是必然的,這樣我們才能是『當代的』,保持老樣子,我想是不太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