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林戲劇盛會總監伊馮娜.巴登霍爾(Christoph Neumann 攝 Berliner Festspiele 提供)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第59屆柏林戲劇盛會(Theatertreffen)現場報導 從35歲到46歲,11年來推動變革的努力不懈

專訪藝術總監伊馮娜.巴登霍爾

從1964年便開始的柏林戲劇盛會(以下簡稱盛會),近年來不僅在國際聲量大增,也成為德國劇場推動女性平權重要的指標。能讓這近60年的組織運轉出全新面貌,因應時代發展作出改變,擔任總監的伊馮娜.巴登霍爾功不可沒。

她在2012年接下總監職位,11年間推動許多變革——讓難民議題被重視、推動身障劇場、爭取入選作品的女性保障名額、劇本市集開放全球徵件,及推動氣候友善措施並資助生態永續發展論壇(Forum of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儘管外界對於這些決策不全然支持,甚至批評發生得太晚(註1),這兩年還不幸地碰上疫情攪局,她從未放棄藉由策劃盛會各種活動來鬆動德語劇場的父權結構。長期致力推動劇場性別平權的努力,也讓她在2020年獲頒「柏林傑出女性獎」(Berlin Women’s Prize)的肯定。

以團隊合作的精神在10年間開花結果

在一個長期由父權掌控的劇場體制下,作為女性領導者處境更加艱難。巴登霍爾回想當年接下總監職位時,不像今日,女性領導者難以獲得培訓相關資源。所幸,一路上她深受前輩們賞識和鼓舞,包含前柏林藝術節(Berliner Festspiele)總監托瑪斯.奧伯倫德(Thomas Oberender)以及前盛會總監、2020年出任德意志劇院首位女性總監的伊麗絲.勞芬伯格(Iris Laufenberg)。奧伯倫德更曾清楚地告訴她,「這是適合你的職位」,給了她莫大無比的勇氣。

巴登霍爾先是在2005年開始擔任劇本市集藝術總監(Head of Stückmarkt),2009-2010年期間擔任德國中部威斯巴登雙年展策展人。當奧伯倫德在2012年赴任柏林藝術節總監時,就立刻延攬她擔任盛會總監,看中的就是她關注國際視野的能力,也認為她能夠延續盛會往國際拓展的方向。

盛會早於1980年起,在歌德文化協會的協助下,便陸續將「國際論壇」(Internaitonal Forum)擴展至全球,每年邀請35位年輕劇場工作者來到柏林進行交流。2003年開始,劇本市集開放歐洲徵件,2012年的盛會已經逐漸從圍牆倒塌前東西德交流作品的平台,轉變為國際年輕劇場工作者間的聚會場域。在奧伯倫德擔任盛會總監的期間,他也精準地制定盛會未來努力3大方向:公眾的戲劇節、展演作品交易和國際優秀人才平台(註2)。

巴登霍爾則在後續幾年陸續實踐,比如2015年與中國簽訂5年合作協議,每年固定演出兩三部盛會作品。此後許多盛會作品也經常到國際巡演。劇本市集也在2019年開始對全球進行徵件,顯示她將盛會推向國際開放的決心。

能夠將目標轉為行動,可以歸功於她對團隊的信任。她相信群體智慧(註3)和團隊合作的力量。她不只在一個場合提到,獨裁的領導者已經不適用於這個時代。她相信透過清楚定義工作內容,使成員各司其職,更能發揮最大效用。對她而言,「做任何事都盡可能地達到平等是很重要的」。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性別平權在德國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今年的「焦點議題」以「表演藝術與平權」(Performing Arts and Equity)為命題,由盛會和拯救世界協會共同協辦,在為期兩天的活動中,邀請文化圈各界代表進行對話和實務經驗分享(註)。在其中一場名為「無法相信我還得為這種事情提出抗議」(I Can’t Believe I Still Have to Protest this Shit)的講座上,著有《藝術領域的#MeToo運動》(#MeToo in the Arts)一書的文化記者凱蒂.凱里吉.沃茨(Katie Kheriji Watts)分享#MeToo運動在藝文圈的研究。她以一系列提問開場,徵詢在場觀眾是否曾在職場上遭遇因權力不平等造成的語言或肢體上的性暴力或性騷擾的經驗,現場有超過6成的人舉手,顯示類似經驗在德國藝文圈仍然普遍常見,也間接證明盛會總監巴登霍爾推動的平權訴求,是必要且急迫的。

她也分享和多個重要藝文機構合作研究計畫「改變文化」(SHIFT Culture)相關成果,提供藝文工作者或機構保護員工和個人的方法。比如由機構提供自由工作者或學生等缺乏資源的族群更多的法律保護,讓他們在遇到困難時能夠求助;又或是鼓勵個人加入國際組織成為互助網的一員等。劇場或藝文圈的工作環境,很容易使人建立如同家人一般的親密關係而模糊界線,因此更難舉發情感包裝的暴力或侵犯行為因此,沃茨同時提倡持續對政府施壓,才能推動制度的改變。

講座之後進行的討論,同時邀請參議院官員托斯騰.沃勒特博士(Dr. Torsten Wöhlert)進行對話。他認為政府已經付出行動去改善現況,觀眾席中卻傳來自幾位年輕女學生的噓聲。與會嘉賓和主持人也分別表示對目前改革進展的不滿,強調儘管政府也聯繫專家進行諮詢,改變的速度仍然過於遲緩。可見平權在德國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需要藉由不間斷的議題討論來促使政府做出改變。

註:拯救世界協會YouTube頻道和盛會官網都可以看到完整版講座實錄內容。

 

平權不只是性別,還有身體、膚色、種族、信仰

儘管焦點講座受邀嘉賓大多為女性,但主題相當多元,從性別延伸到身體、膚色、種族、信仰,大但多都圍繞在現存體制的問題及實作上如何去達到多元平權,呼應總監就任以來關注的焦點:移民議題、身障劇場及女性保障名額等。其中「兩個觀點、一個烏托邦」(Two Perspective, One Utopia)由漢諾威劇院(Schauspiel Hannoever)兩位女性成為共同主講,分別是總監索尼雅.安德斯(Sonja Anders)和有著肉眼難以辨認的身障演員、行動主義者安倫.侯菲(Alrun Hofert)。兩人透過個人經驗分享,強調如何平等對待身障人士的權益,比如保留固定名額的重要性,因為要去邊緣化就得先正視邊緣化的存在,先確認這個角色是保留給身障人士的,再來從身障人士中進行選角。

土耳其裔的文化科學家伊迪爾.艾菲(Idil Efe)則在同天的另一場講座「經營多元族群」(Managing Diversity)分享為柏林市立博物館執行「360°計畫」(註)的經驗,分享藝術家和參與民眾如何在計畫中透過引導進行對話,達到多元族群的相互了解。她最喜歡的作品之一,是一個象徵宗教融合的雕塑作品,其草圖來自她與3位不同背景的女性的咖啡談話——場館特別準備咖啡點心來幫助彼此陌生的參與者之間開啟對話。這3位女性分別為穆斯林移民、前東德人和以色列攝影師。4人在對話之間得出的結論是:「不是每個國家都能讓不同信仰的人有機會進行交流,而柏林讓他們得以聚在一起,這就是『柏林咖啡』的力量」,並共同創作一個融合穆斯林新月符號並從中間長出基督教蠟燭和十字教的符號,再將草圖交給一位敘利亞藝術家製作成雕塑作品,最後於計畫中展出。

註:「360°計畫」(360°  Fond)是德國文化部的補助計畫,提供給39個德國文化機構,進行更深度的移民和多元文化相關計畫。

 

伊馮娜.巴登霍爾

Yvonne Büdenhölzer,1977年生於科隆附近,並攻讀德國哲學和教育科學。以戲劇顧問、策展人身分任職於柏林戲劇盛會多年,2012年至2022年擔任盛會總監,2005年至2010年擔任劇本市集總監。致力於推動性別平權,並因此獲頒2020年「柏林傑出女性獎」。

Authors
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