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台新藝術獎

相關文章 58 篇
  • 身體氣象館、窮劇場《母親.李爾王》

    第20屆台新藝術獎公布17組入圍名單

    第20屆台新藝術獎公布17組入圍名單,由9位提名觀察人王柏偉、王寶祥、王聖閎、汪俊彥、吳孟軒、吳思鋒、黃大旺、蔡佩桂、龔卓軍經過獨立提名,再經複選會議合議選出入圍作品。

    文字|張震洲
    2022/02/21
  • 頒獎典禮現場,台新藝術基金會董事長鄭家鐘(中)、執行長鄭雅麗(左)、決選主席黎煥雄合影。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刺探類型間的跨界 重新省思歷史、語言與身體 第19屆台新藝術獎與得獎作品

    原定於6月初舉辦的第19屆台新藝術獎頒獎典禮,因疫情攪局,延至7月10日以線上直播方式舉行,揭曉3項大獎得主:獲年度大獎的王大閎建築劇場X葉名樺《牆後的院宅》,視覺藝術獎由張碩尹、鄭先喻、廖銘和《台北機電人2.0:訊息瘟疫》奪下,表演藝術獎得主則為陳武康X傑宏.貝爾《攏是為著.陳武康》。再度沒有外國評審參與決選的這一屆,評審團主席黎煥雄表示:「由於沒有語言和文化隔閡,這次的討論效率高且透徹。」而整體來說,「本屆作品的共同敘事,是對歷史、語言、身體的重新省思,以及類型之間的跨界和刺探。」

    文字|謝宜樺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 頒獎典禮中,陳武康現場連線。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最大的對手,最好的夥伴 專訪第19屆台新藝術獎得主葉名樺、陳武康

    經過2021年第19屆台新藝術獎後,應該很難再把葉名樺與陳武康兩個台灣藝術創作界重要的名字分開;同為今年的得獎者,一個是首度入圍就擒下年度最大獎的台新新面孔,一個是多次入圍二度拿獎的熟門熟路得獎人,兩人在生活與育兒裡相互支援,也在創作中互相激發與協助,密不可分的信賴與支持關係,也讓彼此在各自作品中獨立而不互搶光環的閃耀著。

    文字|齊義維、蔡耀徵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 三大獎項得主合影,(左起)陳以軒、曾彥寧、黃思農、林欣怡、田孝慈、Helmi Fita、王序平、李慈湄。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回應當代社會 展現世代新態度 第十八屆台新藝術獎與得獎作品

    第十八屆「台新藝術獎」於六月六日公布得獎名單,從十七組入圍作品中選出並頒發三項大獎:視覺藝術獎由陳以軒個展《委託製作》拿下,表演藝術獎頒給王世偉主創的《群眾》,年度大獎則由再拒劇團《明白歌|走唱白色記憶:未竟的故人事與未來歌》奪得。本屆的創作作品彰顯了一種「世代的新態度」,展現出當今創作者「面對嚴肅議題,以直面真實的手法,帶給觀眾巨大的想像和開放的解釋空間」。

    文字|王郁慈、林鑠齊
    第331期 / 2020年07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視窗 News

    布拉瑞揚舞團連三年入圍台新藝術獎 預定6月6日舉行頒獎典禮

    【台灣】 布拉瑞揚舞團連三年入圍台新藝術獎 預定6月6日舉行頒獎典禮 「台新藝術獎」於二月底公布第18屆入圍名單,評選團從94件被提名並同意參選作品中,合議選出17組入圍作品,6組為視覺藝術,11組為表演藝術。視覺藝術部分,相較於近年大型策展案頻頻受矚目,今年則均為個展藝術家入圍,展現個人靈魂的主觀性對世界的客觀性的凝視與對話;表演藝術部分,更見跳脫傳統形式語彙,呈現個體生命面對親族、家國、社會,甚或藝術純粹性的深沉探索與反思張力。其中令人矚目的是布拉瑞揚舞團,此為該團連續第三年入圍,繼前兩年分別獲得年度「表演藝術獎」、不分類的最高獎項「年度大獎」,今年的《#是否》能否再破記錄獲獎,備受期待。 其他入圍的表演藝術團隊與作品有:林廷緒《八八》、李貞葳《不要臉》、謝杰樺X安娜琪舞蹈劇場《永恆的直線》、驫舞劇場《自由步-一盞燈的景身》、再拒劇團《明白歌|走唱白色記憶:未竟的故人事與未來歌》、德國 E-MEX 樂團與臺灣中青世代作曲家《春華秋水》、圓劇團《悲傷ㄟ曼波》、再拒劇團《感傷之旅》與王世偉《群眾》。 入圍作品將於6月初進行國際決選,預定6月6日頒獎典禮現場三大獎項,並同步於本屆活動專網、台新藝術基金會臉書直播。除頒獎外,主辦單位也將於4至5月間規劃藝術獎系列推廣活動,可透過「第18屆台新藝術獎」專網搜尋相關活動訊息。 李文珊、孫華翔任國藝會第九屆執行長、副執行長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3月17日召開第九屆董事會第二次會議,會中在董事們的支持下,通過董事長林曼麗所提名的執行長李文珊。林曼麗董事長表示,現任國藝會獎助二組總監的李文珊,自國藝會創始時期即已任職國藝會,在長時間的工作經驗累積之下,不僅對於藝術生態具備豐富與深刻的認識,同時也十分熟稔國藝會的各項業務,以其多年來對藝術領域的高度投入與關注,是非常適合的執行長人選,這項提名獲得與會所有董事鼓掌通過。此外,本屆副執行長一職,已於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中通過由第八屆副執行長孫華翔續任。 國藝會「跨域合創計畫補助專案」申請受理自

    文字|耿一偉、本刊編輯部
    第328期 / 2020年04月號
  • 第17屆台新藝術獎現場,觀眾共同觀賞藝術獎得主專訪影片。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與歷史、未來、空間、觀者對話 關於第十七屆台新藝術獎與得獎作品

    第十七屆的「台新藝術獎」於五月廿五日舉行頒獎典禮,七位國內外決選委員評選出的視覺藝術獎、表演藝術獎及年度大獎,分別由蘇匯宇、周書毅與布拉瑞揚舞團奪得。「對話」是理解本屆得獎作品的關鍵字,創作者們試著與歷史、未來、空間、觀者對話,在當代看似由人與人、地區與地區之間的恐懼和騷亂所統治的時代氛圍中,試著打破將世界視為眾多分離領域所組成的窠臼,創造出一個尊重異己、理解差距、重視內在即時互聯的「當下性」的創作思考與模式。

    文字|張慧慧、拉風影像工作室、詹凱
    第319期 / 2019年07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視窗 News

    與文化部續約 OISTAT國際劇場組織總部續留台灣至2025年

    【台灣】 與文化部續約 OISTAT國際劇場組織總部續留台灣至2025年 在文化部支持下,OISTAT國際劇場組織2006年移設來台,迄今已14年。在雙方合作協議書即將屆滿之際,文化部次長蕭宗煌與OISTAT國際劇場組織總裁戴博德(Bert Determann)於5月28日簽署OISTAT總部續留台灣5年的協議書。 蕭宗煌與戴博德並共同發表「共惠世界劇場人」宣言,提出四大主張。包括「以台灣為中心,搭建國際交流網路」、「跨越地理界線,分享世界劇場脈動」、「培育青年世代,增進國際藝文參與」、「提升大眾關注,重視劇場幕後專業」。文化部與OISTAT期望整合雙方資源,共同成為全球劇場人的堅實後盾,為劇場界打造更理想的發展環境。 OISTAT國際劇場組織、台灣技術劇場協會及台灣團隊將於6月6日至16日前進布拉格劇場四年展(Prague Quadrennial of Performance Design and Space,簡稱PQ),包含劇場影像設計師王奕盛與國內知名實境遊戲設計團隊「接力棒遊戲工作室」將於國家館展出「寶島浮沉」,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系江妍瑩、魏以安策劃之「試衣間」將於學生館展出,以及再拒劇團演出《渾沌詞典》。 布拉瑞揚舞團《路吶》 獲第17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 台灣當代藝術大獎「台新藝術獎」5月25日於台新金控大樓舉辦頒獎典禮,從15組入圍作品當中,揭曉「第17屆台新藝術獎」三大獎,「視覺藝術獎」得主為蘇匯宇作品《唐朝綺麗男(邱剛健,1985)》,「表演藝術獎」得主為周書毅作品《Break&Break!無用之地》周書毅身體錄像展,而最大獎「年度大獎」則由去年以《無,或就以沈醉為名》獲表演藝術獎的布拉瑞揚舞團,以《路吶LUNA》奪得,藝術獎自2014年轉型頒布不分類的最高額獎項「年度大獎」以來,首度由表演藝術作品獲此殊榮,同時也是台新藝術獎開辦以來首度「連續獲獎」團隊! 評選團表示此作品為:「令人激賞的一座里程碑!在這個超速變化、巨量訊息的年代,《路吶LUNA》沉潛扎實的省思與探問,觸動人心的身體舞動,充分展現

    文字|耿一偉、本刊編輯部
    第318期 / 2019年06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視窗 News

    「第17屆台新藝術獎」專網系列活動開跑

    【台灣】 「第17屆台新藝術獎」專網系列活動開跑 「第17屆台新藝術獎」逐漸進入揭曉的倒數階段。除了重頭戲5月25日頒獎典禮外,也特設「專屬網站」,透過影音及文字訪談,介紹15組入圍藝術家及作品。此外,網站除了續辦「我心目中的得主」網路投票活動之外,今年新增「心靈籤詩」線上互動、「滾動的四連夜藝術家面對面」座談會,並於台新金控總部舉辦「空間裝置展」及「國際決審會客室」講座。 本屆活動網站首創「心靈籤詩」線上互動,首頁以閃爍色球代表這次入圍的15組作品,藉由幸運色傳達該作品如籤詩般的訊息。從入口網站抽出今日幸運色,即連動15組入圍作品金句,引動讀者與作品的聯結。網站第三年舉辦「我心目中的得主」投票活動,自即日起至5月24日中午12時止,投票即獲得多項好禮抽獎機會,及入圍藝術家準備的神祕福袋。 「滾動的四連夜藝術家面對面」系列講座於5月7日至5月10日舉行,由第17屆台新藝術獎提名觀察人主持,與15組入圍藝術家透過作品討論與QA,讓觀眾聆聽藝術家的創作歷程與對話。今年「國際決審會客室」座談會,則邀請來自澳洲阿德雷德OzAsia藝術節總監Joseph Mitchell、昆士蘭現代美術館當代亞洲藝術策展人Reuben Keehan,及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院長陳頌瑛三位國際決選委員,針對台灣當代藝術與當代劇場,提出獨具慧眼的「他方觀點」,及如何串聯國際以創造跨國合作的契機等重要議題,活動免費,歡迎踴躍報名參加。 第17屆台新藝術獎將於5月25日下午2點至3點揭曉「視覺藝術獎」、「表演藝術獎」、「年度大獎」三大獎項得主。觀眾可透過藝術獎專網、台新藝術基金會FB粉絲頁,及非池中影音網觀賞線上直播,同步見證獎項揭曉時刻。第17屆台新藝術獎專網17award.taishinart.org.tw/,台新藝術基金會FB粉絲頁: business.facebook.com/TAISHINART/。 舞躍大地舞蹈創作比賽今年邁入第20屆 本屆即日起接受報名 「2019舞躍大地舞蹈創作比賽」今年正

    文字|耿一偉、本刊編輯部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 《近未來的交陪》展覽現場。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系列之一

    面對現況焦慮 面對歷史記憶

    總結二○一七年的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作品,第十六屆的台新藝術獎選出了三項大獎,並於六月二日舉行頒獎典禮。這次的年度大獎是由龔卓軍領軍的策展團隊策劃的《近未來的交陪》奪得,視覺藝術類大獎由藝術家姚瑞中的個展《巨神連線》拿下,布拉瑞揚舞團《無,或就以沈醉為名》則獲得表演藝術類大獎。決選評審劉守曜指出,此屆作品大體呈現兩個面向:一是對於現況的焦慮,二是企圖解決與過去(歷史)相關的記憶。

    文字|陳茂康
    第307期 / 2018年07月號
  • TPAM橫濱國際表演藝術會議總監丸岡廣美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系列之二

    找到自己的切入點 是當代創作者最重要的課題

    現為TPAM橫濱國際表演藝術會議總監的丸岡廣美,這些年來致力於亞洲當代藝術交流,抱持著「別再單打獨鬥」之信念開創網絡平台,不只推動合作演出,更期許自身成為創意激盪發想之萌生處。今年受邀擔任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國際評審,雖在頒獎夜所舉辦的「國際決審會客室」(註1)與香港導演鄧樹榮擔任主講,但內容多聚焦於其在TPAM的工作。透過講座前的短暫對談,得以一窺此次參與台新獎評選的過程、對入圍作品的看法,以及近年投身跨國藝術交流的分享。

    文字|白斐嵐
    第307期 / 2018年07月號
  • 三大獎項得主合影:劉冠詳、許家維、《立黑吞浪者》創作團隊。
    企畫特輯 Special

    一顆無形想像的球 一個無限可能的交流平台 第十五屆台新藝術獎頒獎典禮及講座側記

    五月十三日的台新藝術獎頒獎典禮,評審從入圍的「十九強」中,選出視覺藝術類、表演藝術類及一位不分類得主,分別頒與大獎。回歸前十一年的評選頒獎規則,也讓人看到台新藝術獎如何回應當下藝術創作環境的變化。如同頒獎典禮時的串場演出,透過演員的肢體動能和音效搭配,創造出那顆忽大忽小、可近可遠、能量四散的想像的球,呼應了台新藝術獎與時俱進的個性。

    文字|陳茂康、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第294期 / 2017年06月號
  • 《我知道的太多了》
    企畫特輯 Special

    獲獎團隊介紹與評審意見

    第十五屆台新藝術獎,由吳瑪悧、張曉雄、鴻鴻、陳貺怡等四位國內代表,及奧地利林茲OK當代藝術中心館長馬丁.史圖(Martin Sturm)、新加坡國際藝術節總監王景生(Ong Keng Sen)、澳洲雪梨Performance Space藝術總監傑夫.可汗(Jeff Khan)共七人組成的國際決選團,最終選出「視覺藝術」、「表演藝術」、「不分類年度大獎」三項得主,共獲三百五十萬元獎金。

    文字|陶維均、陳藝堂
    第294期 / 2017年06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視窗 News

    2017世界劇場設計展徵件揭曉,台灣入選37件居冠

    2017世界劇場設計展徵件揭曉,台灣入選37件居冠 第四屆世界劇場設計展(World Stage Design,WSD)即將於今年7月1日到9日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舉辦。日前完成全球徵件,並發布2017世界劇場設計展覽的入選名單,台灣設計師共有31位37件作品入圍,涵蓋舞台、燈光、服裝、空間、音樂、影像、表演設計等類別,為本屆入選之冠。 除了劇場設計展覽之外,劇場藝術節(Scenofest)亦同時開跑,靜態展覽與多樣化演出同時並行,使劇場設計以更多面向與參與者及觀眾接觸。該藝術節為1994年由「劇場設計教母」潘蜜拉.霍爾(Pamela Howard)發起,以藝術盛宴的概念出發,包括各設計類別的活動,如大師講座、論壇、工作坊、對談等,及來自世界各國的精采演出。本次有約40檔節目演出,團體來自全球,預計在9天裡演出超過100場。節目演出相關細節,可參官網www.wsd2017.com/scenofest。 第十五屆台新藝術獎首開「我心目中的得主」票選 「第十五屆台新藝術獎」將於5月13日下午二時頒獎典禮中揭曉得主。有別以往的是,除了評選機制遴選出的大獎得主,本屆活動網站首開台灣藝術相關獎項之先例,特別策畫「我心目中的得主」投票活動,廣邀藝文愛好者一同參與。 即日起至5月12日中午12時止,僅須憑電郵帳號表達對藝術家的支持及鼓勵,在19組入圍作品當中投下心目中屬意的3組得主,被投票入圍作品與5月13日台新藝術獎頒獎典禮公布獎項任一項符合者(不限獎項項目),投票者就有機會參與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所舉辦的線上抽獎,最大獎包括1萬元的「華航機票購票抵用券」,以及國內重要藝文雜誌一年期免費訂閱等好禮。專網請見15award.taishinart.org.tw/ 2017年「表演藝術評論人專案」受理申請至5月中 國藝會2017年「表演藝術評論人專案

    文字|耿一偉、本刊編輯部
    第293期 / 2017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視窗 News

    國家戲劇院重新出發 兩廳院公布2017年駐館藝術家

    【台灣】 國家戲劇院重新出發 兩廳院公布2017年駐館藝術家 休館長達8個月的國家戲劇院,將在本月的「2017 TIFA 台灣國際藝術節」以新面貌現身。除了演出設備大幅升級外,民眾最有感的駐店公共空間則搶先在藝術節前開幕,以「戲台咖」為主軸,將書店、咖啡店、茶館、餐廳整體規劃,讓觀眾一窺劇場人的後台風景。值得一提的是,增設的小酒館將延長營業時間至凌晨一點,成為夜貓子的新地標。 此外,兩廳院自2015年展開「藝術基地計畫」,挹注場館資源支持藝術家進行全新創作,並期待透過駐館分享思考以建立良好的互動連結,歷屆駐館藝術家有:黃翊、簡莉穎、蘇威嘉。上月底兩廳院公布今年度入選的駐館藝術家為劇場導演Baboo與編舞家蘇文琪。 Baboo現為現為莎士比亞的妹妹們劇團駐團導演,1997年投入劇場後共發表了25個導演作品,涵蓋類型多元;編舞家蘇文琪於2005年創立YiLab.一當代舞團,長期關注藝術與科學,自2016 年至瑞士歐洲核子研究組織駐村後,透過科學關照生命體系,銜接過往創作脈絡反思當代新媒體生存樣態。(張慧慧) 文化部徵選編劇人才參加美國莎士比亞戲劇節駐村計畫 文化部駐洛杉磯臺灣書院今年將再與美國奧勒岡「莎士比亞戲劇節」(Oregon Shakespeare Festival, OSF)合作,徵選1名台灣編劇進行為期3個月之駐村,獲選者可透過觀摩該藝術節藝術聚落的經營理念並與各國戲劇菁英交流。本年度駐村時間為7月31日至10月30日,地點在美國奧勒岡州阿什蘭(Ashland)市。駐村期間參與者將擁有獨立創作之時間與空間,並可與專業劇場工作者共事,參與藝術節之製作會議、讀劇等活動。徵選收件自3月15日止,申請資料詳見文化部網站www.moc.gov.tw(莊珮瑤) 臺中國家歌劇

    文字|耿一偉、本刊編輯部
    第291期 / 2017年03月號
  • 弗莉雅.蕾森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專訪比利時資深表演藝術策展人 弗莉雅.蕾森 我們是藝術家與觀眾之間的橋梁

    曾發掘過重要藝術家如舞蹈家威廉.佛塞、劇場導演卡斯鐵路奇、編舞家布拉德勒的弗莉雅.蕾森,是比利時資深藝術節總監及策展人,六月初應邀來台擔任第十四屆台新藝術獎的國際決選評審,本刊趁此機會進行專訪。在訪談中,她表示,身為藝術總監或策展人,重要的是「要相信藝術的力量、相信藝術家。」「要盡一切可能讓藝術家被看見,讓藝術家和觀眾相遇,在觀眾身上下功夫。」

    文字|貢幼穎、許斌
    第283期 / 2016年07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視窗 News

    第14屆台新藝術獎五組得獎作品揭曉 三表演製作獲獎

    【台灣】 第14屆台新藝術獎五組得獎作品揭曉 三表演製作獲獎 第14屆台新藝術獎年度五組得獎作品於3月22日公布,得獎作品分別為:李明維《李明維與他的關係:參與的藝術》、身體氣象館《長夜漫漫路迢迢》、杵音文化藝術團《牆上。痕Mailulay》、許哲瑜《麥克風試音─許哲瑜個展》、國光劇團《十八羅漢圖》。 五組得獎作品由九位複選委員,包括提名觀察團代表:林志明、紀慧玲,特聘委員:阮慶岳、耿一偉、陳郁秀、陳昌仁,及台新藝術基金會董事代表:石瑞仁、林曼麗、吳靜吉,在重重討論後,歷經四輪投票才脫穎而出。 其中,除了國光劇團曾以《三個人兒兩盞燈》獲第四屆台新藝術獎評審團特別獎,其餘四位得獎者均為首度入圍即獲得台新藝術獎肯定。 以五項年度得獎為主,同時介紹入圍作品的「第14屆台新藝術獎大展」,將再度與北師美術館合作,於5月19日起至7月17日盛大展出。6月初,由國內外專業人士組成的決選團,將從這五項得獎作品中,評選出大獎得主,獨得新台幣150萬元獎金,其他四組為「年度入選獎」,各獲50萬元獎金及獎座,總獎額為350萬元整。大獎得主將於6月4日頒獎典禮現場揭曉。(莊珮瑤) 資深劇場工作者、江之翠劇場團長周逸昌辭世 長年致力於現代劇場與傳統梨園戲的劇場工作者、江之翠劇場團長周逸昌,於3月25日於印尼因急病猝逝,享年68歲,消息傳來令台灣劇場界震驚不捨。 周逸昌畢業於台大植病系,後赴法學習電影,返台後與劇場友人成立「當代台北劇團實驗室」,後成立「零場121.25實驗劇團」團長,投身小劇場運動,1993年創江之翠劇場。</p

    文字|耿一偉、本刊編輯部
    第280期 / 2016年04月號
  • 大獎得主、《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策展人羅悅全、鄭慧華、何東洪領獎,鄭慧華(右)致詞。
    企畫特輯 Special

    從邊緣反思主流的聲音 《造音翻土》獲大獎 記第十三屆「台新藝術獎」頒獎典禮現場

    六月十三日的「台新藝術獎」頒獎典禮上,由立方計畫空間鄭慧華、羅悅全、何東洪的《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獲得評審團特別獎,抱回一百五十萬元獎金,評審團指出:「《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再次注目非主流、邊緣文化的價值,使其成為能夠反省主流文化、思考現實的主體,進而追索其遞嬗過程。」而這次頒獎典禮也再度與TEDxTaipei合作,讓每位藝術家們用短短十八分鐘精簡地描述自己漫長積累的創作痕跡,舉重若輕。

    文字|張慧慧、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第271期 / 2015年07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浮生若夢

    截稿的這一天,收到出版社寄來陳明才生前寫的文集《奇怪的溫度》,這位劇場界裡一直讓人懷念、心疼、無能為力的「鬼才」,去年走進太平洋,在上天最寬闊的擁抱裡結束了他凶猛灰澀的生命。整本書都是不平靜的。 如果說,走進太平洋是陳明才讓生命突圍的方法,那一天,他終於讓身心好好睡一覺。在他最後的告別書裡寫著:「秋過是冬,冬盡,溫暖日子不遠了,有些什麼不動了。」彷彿看到了他找到的安詳。陳明才無解的一生,也像一場夢。 這個月,台北最矚目的一場表演,正是陳明才在台北藝術大學的老師─賴聲川為表演工作坊二十週年所推出的《如夢之夢》,二○○一年在香港演出時,共十二幕九十五場,是一齣川流不息長達七小時的戲,詩人導演鴻鴻形容為「賴聲川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前世與今生,現實與虛幻一一輪轉。學佛的賴聲川用不同於陳明才的方式看生死:「浮生若夢,若夢非夢,浮生何如,如夢之夢」,正視生與死都是一場不斷重覆的豐饒旅程。這是賴聲川的里程碑作品,國家劇院也有史以來第一次打破原來的觀眾座位形式,十分令人期待。 另外在這一期裡,我們也花了很大的篇幅來介紹即將在四月中旬揭曉的第三屆台新藝術獎。企業辦藝術獎項,往往吃力不討好,特別是在標準莫衷一是的當代藝術領域上。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英國的透納獎,這個在英國當代藝術舉足輕重的獎項,每一年都讓藝術界既愛又恨,因為評選制度註定是共識與特異的拉鋸,什麼人什麼制度選出來的「最好」,選上的和落選的都用放大鏡去看它,不一定喜歡結果。但獎項帶來大眾的注目,又很難讓人不注目其結果。透納獎幾乎年年在抗議聲中揭曉,但在媒體的注目下,也成功地扮演了英國新世代藝術族群背後的推手。舉辦三年的台新藝術獎,幾乎是台灣當代藝術的金像獎,全年度的觀察,與國際舞台的接軌,以及企業資源投入於推廣的用心,我們在這一期裡也做了一個三年的回顧。

    文字|盧健英
    第148期 / 2005年04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看見台灣當代 ──第三屆台新藝術獎

    今年邁入第三屆的「台新藝術獎」, 在台灣儼然已有「藝術金像獎」的重要地位。 何以能在短期間達到如此受業界與社會大眾重視的程度? 曾擔任第二屆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類國際評審 的華裔英籍戲劇學者蔣維國如是說: 「這是一個在華人當代藝術界裡很重要的獎項, 因為它持續而嚴謹,從提名到決審, 參與的人數與討論的總時數之多,都超乎預期。」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48期 / 2005年04月號
  • 林懷民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藝術人看台新獎,期許無限

    林懷民(雲門舞集創辦人) 雲門舞集《行草貳》為第二屆台新藝術獎藝冠獎得主。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對台新藝術獎表示肯定。 我覺得台新藝術獎在台灣藝術界已經樹立了代表性,也有相當的影響力。尤其是在藝術觀察和評論部分,做得非常好,台灣向來缺乏長期藝術觀察與評論,嚴格說來,這是台灣的媒體失職,台新以民間企業的角色,出來擔負這樣的任務,非常了不起,長期做下來一定會對台灣藝術評論的環境產生更大影響力。 我對台新藝術獎有三個期許,第一是希望獎項持續下去,讓台新藝術獎歷史再悠久一點,更有影響力。第二是經費再多一點,更希望其他企業也能跟進。第三是藝術觀察與評論的部分可以再多撥一些經費,這對台灣藝術環境會有很大的幫助。 劉守曜(舞蹈空間舞團團長) 舞蹈空間舞團《再現東風》入圍第二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十大表演藝術。 我對台新藝術獎非常肯定,包括對傑出藝術作品的肯定與長期評論的建立,有些應該是政府出面做的,現在卻由企業取代政府來做,這相當不容易。 另外十大藝術新聞的選拔,台新也建立了自己的機制,目前雖也有北藝大在做,但學者和民間可以再多一些角度,可以做更多元的呈現與對照。 我覺得台新藝術獎可以利用現有資源,做更大更多的事情,例如台新的觀察團和評審團長期觀察台灣藝術界的生態與各種藝術創作,這應該可以留下更多記錄,如果這些評論文章未來可以定期集結出書,相信會對創作者的自我關照,與跨界的相互瞭解有很大幫助。 過去表演藝術界和視覺藝術界彼此並不熟悉,透過台新藝術獎的設置,現在表演藝術界有管道更瞭解視覺藝術的創作者的創作風貌,對於推動跨界合作有很大幫助。像這次施工忠昊為《柳.夢.梅》設計的舞台裝置,也是本屆入圍的《迷宮中的朝聖施工忠昊個展》的展覽內容之一,就是跨界合作的好例子。 紀蔚然(創作社編導) 紀蔚然的《嬉戲 who-ga-sha-ga》入圍二○○四年第三屆台新藝術獎十大表演藝術。 我個人肯定台新藝術獎的存在,但卻覺得例如台新藝術獎此類獎項,對台灣的表演藝術實質幫

    文字|蘭薰、許斌
    第148期 / 2005年04月號
123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