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戲
-
偶劇面面觀
劇場是麵包
相信很多讀者在小時候都曾看過《木偶奇遇記》,大家一定對書中小主人翁畢那曹由木偶轉變成眞人的過程印象深刻。 西方傳統偶戲的魅力,也就在「成眞」的刹那;於最高潮處傀儡發出動盪心魄的情感,令人忘卻它們原來竟是「木頭人」。 到了現代劇場,卻有人獨持衆議,認爲血肉之軀的演員不可信任,「木偶演員」才是劇場的理想,由於他(它)可以分毫不差地,不被情緖影響地,完美執行導演的意圖,精確如機械石英錶般跳動。終究,不管是偶該像人,或是人該像偶,有一件事是毋庸爭議的:劇場就是劇場,劇場是全人類的麵包。
-
歐洲
人偶之爭:演員與木偶的聯想
在《勿忘我》中,人偶並重的表演形式,引人聯想西洋戲劇史上對血肉演員及木偶傀儡二者之間的多層面反省及遐思。相對於傀儡如同機械一般毫無閃失的完美表演,具血肉之軀的演員則擁有豐富的內心世界,那麼,演員如何主宰自己的情感,達到每晚無瑕的演出,如何能像傀儡般完全地依照牽線師傅的控制,輕盈展現高難度的動作,因而得以在舞台上無所不能的現藝呢?這恐怕是每個導演都曾想過的問題。
-
專欄 Columns
後現在的表演藝術模糊了旣有的藝術類型
任何藝術在發展的過程中,都遭遇到二元背離的矛盾,一方面企圖建立規矩,另一方面又嘗試突破規矩。戲劇便在這種「破」與「立」的辯證關係中發展著。
-
專題報導 Feature
空間與表演
台北以外,還有多少等待發掘的表演空間?牽絲運掌的偶戲,可以有多少變貌?談過國樂的保存,何不再聽聽林石城談國樂的繼承與發展?還有,年假準備赴港旅遊嗎?即將啓幕的藝術節提供了什麼好節目?請看我們專題報導。
-
專題報導 Feature
偶戲天地
風靡一時的布袋戲,曾是我們成長中共同的熱情記憶。懸絲偶、皮影戲、大傀儡、現代布偶偶戲的魅力像它們的面貌一樣,變化萬千。這樣的魅力在世界各地,翻陳出新,是所有大文化中最生動的假面。讓我們一探偶戲的精粹,尋找人與偶得更多關聯。
-
專題報導 Feature
偶戲的大千世界 閻振瀛談世界偶戲
戲劇學者閻振瀛製作過四次國際性亞太偶展,亦常赴國外考察、觀摩。各國偶戲的不同特色,他爲我們一一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