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克納
-
即將上場 Preview NSO「布魯克納7」
布魯克納的里程碑 艾爾加的天鵝之歌
NSO六月份的「布魯克納7」音樂會,將演出奧地利作曲家布魯克納的經典作品《第七號交響曲》,此作為布魯克納奧地利之外的地區進行作品首演,首演的這天被後世稱為「布魯克納享譽世界的生日」。而同場也將由大提琴家楊文信詮釋艾爾加的《大提琴協奏曲》,被稱為作曲家的「天鵝之歌」,樂曲從抒情吟詠逐漸走向沉痛哀鳴,深刻的情感與抒情性,成就了這部作品的傳奇性。
-
音樂
不沉重的百年傳承
整個樂團面對冗長而艱澀的複雜樂曲時,卻還能從第一個音到最後一個音維持每個音符的新鮮度,布商大廈管絃樂團不但有數百年留下的基礎,更有向遠方眺望的活力,是個罕見的一手緊握傳承、另一手探向未來的樂團。
-
音樂
最正宗的古典音色
布魯克納第七號交響曲,編制相當龐大,百人樂團成員精銳盡出。布隆斯泰特從開頭幾小節起就吸引聽眾進入莊嚴華麗且紋理豐美的神聖天地,然後一步步昇騰到結尾對上帝榮光的頌讚,璀璨的建築架構值得讚歎。
-
台北TIFA
「世紀瑰寶」音樂會導聆
布魯克納的第八號交響曲C小調 對於剛入門的古典音樂聽衆而言,初次面對《布魯克納交響曲》時總有望而怯步之感。首先,那天國般的長度往往霸佔了整場音樂會的時間;其次,音樂中氾濫著華格納般過飽和的後浪漫氣氛,一口氣聽下來,就如同赴了場從頭到尾都以蹄膀爲料的酒席。但對於最後嘗出味的樂迷們,布魯克納堪爲交響樂聖殿中除貝多芬、布拉姆斯之外的第三B,此時,再厚重的和聲也成了入口即化的甘脂。 C小調第八號屬於布魯克納交響曲中最艱深而龐大的一部,其中更以漫長的慢板第三樂章最具飢渴式的內張力,最早的正式錄音是尤亨(Eugen Jochum)位於一九四八年指揮漢堡愛樂管弦樂團,用了二十一面七十八轉唱片(Polydor 68338/48 S)完成的大手筆。歷史錄音方面,歐美樂評多推崇福特萬格勒於一九四四年十月十七日指揮維也納愛樂音樂會實況錄音的名盤(最近的CD化身爲Music Arts CD 764)。此一幾近著魔的演出破解了音樂中錯縱複雜的和聲導向、速度變化、與管弦色彩,布魯克納的交響樂結構頓時如狂颱劫後的台北市天空那般淸澈。 在較新的錄音中,蕭堤於一九九〇年十一月在俄國聖彼得堡愛樂大廳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的實況演出,是個十分具有權威性的版本(LONDON 430 228-2),此一演出即使以芝加哥交響樂團本身頂尖的演奏素質而論,也是次超水準的表現。唯在布魯克納的音樂方面,此一版本所採用的是近世較常演奏、較爲精簡的Nowak版,而前述福特萬格勒則採用較早的Haas版。 儘管傑利畢達克一向不喜歡進錄音室,他過去部分的音樂會實況已「悄悄地」陸續在國外以CD發行,布魯克納的音樂方面,目前至少已出了第三、四、九號交響曲,與F小調彌撒等,第五、八兩首亦可能即將上市。然要看正牌的,亦有由SONY出品的LD,收錄有傑利畢達克去年曾在國家音樂廳演奏過的降E大調第四號交響曲《浪漫》。若僅從計時器的數字上看,傑利畢達克一貫遲緩的速度會使其他演奏版本顯不出布魯克納交響曲是何等地漫長。然而音樂中半音階的碰撞與管弦樂的層次,在傑利畢達克的速度中有著愈嚼愈夠味的勁頭、和令人耳目一新的透明度,音樂則在他的手中成了靈異的昇華之物。 穆索斯基的展覽會之畫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台北/慕尼黑雙城記
十月初,一支來自黑森林古城的音樂大軍將抵達台北,一百七十人的龐大樂團呈現莊嚴浩瀚的布魯克納,深思沈鬱的柴可夫斯基,和華麗多情的史特勞斯。而台北,從嘈雜多音的空氣中逐漸掙扎成形的表演藝術,像一個焦慮的少年,正對養育它的環境,發出自己的聲音和宣示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樂音不改,鬢毛不衰──老頑童與三隻小豬
他討厭醃的罐頭靑豆 傑利畢達克要來了,我可是有點緊張。我僅有的一張他的唱片,四〇年代的照片,俊得像馬斯楚安尼;四〇年代的錄音,不只模糊還有炒豆聲。 誰是傑利畢達克?要不是他「討厭醃漬的罐頭靑豆,也討厭唱片錄音,這兩種東西一樣乏味」,説不定他比卡拉揚和蕭提更有名。他接掌慕尼黑愛樂都十三年了,市場還等不到他們搭檔的唱片,更添加此行的謎雲,他的樂音改了嗎?他的鬢毛衰了嗎? 傑利畢達克這次排出理查史特勞斯、柴可夫斯基和布魯克納,但葛羅夫辭典説他是「拉丁/斯拉夫派」,特別在行的是拉威爾、普羅高菲夫和蕭斯塔高維契,至於「德意志學派」也相當拿手。不管他排出什麼曲目,都很可貴,八十高齡的人瑞了。兩場音樂會以標準速度計算,長度都不及七十分鐘,是有點短。跟他同庚的蕭提,前年指揮《奧泰羅》,第三幕差點回不到指揮台。比他小六歲的伯恩斯坦,前年灌錄最後一張現場貝多芬交響曲,終末樂章幾乎英雄氣短。可見此番「國慶音樂會」,氣氛有多懸疑了,萬一大師體力不支,就別强求「安可」吧。 傑利畢達克給我們的見面禮,是風度翩翩的《唐璜》。音樂史上至少有十六個作品以這個採花大盜的傳奇爲題材,像莫札特的歌劇《唐喬凡尼》,便是極有名的一個。理查史特勞斯這首交響詩,是二十四歲初試啼聲,第一個揚名樂壇的作品。唐璜是西班牙傳説中,淫蕩好色的花花公子,不同的作者賦予不同的下場。理查史特勞斯這個唐璜,一生採花釀蜜,卻追求不到自己所憧憬的完美女性。最後在與情敵決鬥時,失去求生勇氣,寧可死於利刃。 這是一首長約一刻鐘的音詩,由兩個代表唐璜追求與否定的主題,形成自由體的奏鳴曲式。音樂的「説故事」成份很濃,主題的發展如何對應情節均有脈可循,不過這種「讀譜」、「讀主題」的工作,應該是音樂會之前的功課。這首曲子在柏林首演時,理查史特勞斯就力主不在節目單上分析主題樂理,只刊載尼可拉斯雷瑙的《唐璜》詩篇。偷懶的樂友們,就從感覺出發吧。 優柔寡斷的命運交響曲 在台灣唱片市場,唯一不難買到的傑利畢達克唱片,大概就是一九四八年和倫敦愛樂搭檔的,柴可夫斯基《第五》和《胡桃鉗組曲》。我最想聽的是如歌行板,那個法國號開頭主旋律,和四十四年前,究竟有多不同,究竟有多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