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所發出最正宗的古典音色,環顧當今世界樂壇,沒有任何其他樂團能夠望其項背。(傳大藝術 提供)
音樂

最正宗的古典音色

布魯克納第七號交響曲,編制相當龐大,百人樂團成員精銳盡出。布隆斯泰特從開頭幾小節起就吸引聽眾進入莊嚴華麗且紋理豐美的神聖天地,然後一步步昇騰到結尾對上帝榮光的頌讚,璀璨的建築架構值得讚歎。

布魯克納第七號交響曲,編制相當龐大,百人樂團成員精銳盡出。布隆斯泰特從開頭幾小節起就吸引聽眾進入莊嚴華麗且紋理豐美的神聖天地,然後一步步昇騰到結尾對上帝榮光的頌讚,璀璨的建築架構值得讚歎。

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

TIME  3.1

PLACE  台北國家音樂廳

學術上德奧演奏傳統有兩大派別:威瑪樂派崇尚創新與浪漫精神,晚輩作曲家如華格納、馬勒擔任指揮之時,往往勇於更動前輩作曲家的樂譜,譬如將兩管編制改成三管編制,三個f改成四個f來強化動態等等;萊比錫樂派則以守護古典精神為尚,尊重原譜,絕不輕易更動作曲家的真正意念。

意義非凡的演出曲目

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正是後者的典範代表,他們迄今仍每星期日為聖湯瑪斯教堂演出巴赫的聖樂,所發出最正宗的古典音色,環顧當今世界樂壇,沒有任何其他樂團能夠望其項背(柏林愛樂雖然聲望和演奏技術均公認世界第一,然而其音響已經充分摩登化)。他們先前兩度來訪的曲目都極為保守(註),這次的孟德爾頌第四號交響曲和布魯克納第七號交響曲雖然仍屬基本曲目,意義卻不同凡響,因為孟德爾頌曾是該團音樂總監(1835-1847),而布魯克納第七號交響曲則是一八八四年十二月三十日由尼基許指揮該團擔綱世界首演。

布隆斯泰特在國際頂級指揮家之中,對台北國家音樂廳的音響特性應屬最熟悉者之一。主要原因在於,他一九八八年春節期間,首度率領舊金山交響樂團來訪演出四場,一九九二年五月原班人馬再度登台演出兩場;而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二○○二年訪台之行也是由他領軍。比較耐人尋味的是,他這回竟然將樂團的擺位來個大逆轉,把通常配置在舞台右邊的低音提琴組全部移到左邊。聽起來低頻的量感並未明顯增加(迄今為止,這方面以聖彼得堡愛樂的特殊擺位最為成功),整體音響的統一與均衡則確實得到強化。

孟德爾頌第四號交響曲《義大利》原本就是布隆斯泰特的拿手好戲,先前指揮舊金山交響樂團所作錄音(Decca)曾被英國企鵝唱片指南列為首選推薦盤,這次指揮傳承孟氏本尊的名門樂團,當然更加如虎添翼。他縮小樂團編制,舞台空出將近三分之一,回溯古典樂派風格的意圖十分明顯。整個演奏,底盤沉穩,樂句精雕細琢,音色乾淨、明亮且華麗,表情自然生動,速度的設定也非常理想(快板清爽彈跳卻不致失之銳利,慢板悠揚卻不致太過感傷),給予聽眾耳朵出油般的舒適享受。

令人讚嘆的建築結構

布魯克納第七號交響曲除了懷念華格納,也深刻探索布氏本身根深柢固宗教信仰的原始本質:人性面對宇宙謎團、大自然威力和神祕之美所掀起的驚嘆、恐懼與歡悅。此曲編制相當龐大,百人樂團成員精銳盡出。布隆斯泰特從開頭幾小節起,就吸引聽眾進入莊嚴華麗且紋理豐美的神聖天地,然後一步步昇騰到結尾對上帝榮光的頌讚,璀璨的建築架構值得讚歎。後來成為華格納葬禮音樂的第二樂章,布隆斯泰特將土巴號從舞台右側移到左側,讓樂團演出宏偉、厚重卻絕不混濁的音響,雖然神祕氣息和精神深度尚未達到卡拉揚晚期的偉大境界,感人的力道仍極為強勁。第三樂章如秋風掃落葉般一氣呵成,充分展現樂團密不透風、紮紮實實的合奏完成度。布隆斯泰特在第四樂章所塑造的恢宏建築之美,足以跟第一樂章相互輝映,尾聲對定音鼓的處理尤其彷彿神來之筆,一舉定下天人合一的江山。布隆斯泰特沒有給予安可,事實上也不易找到任何適當的安可曲來承續如此殊勝的演奏。

註:

一九九五年四月為貝多芬《普羅米修斯序曲》/第八號交響曲/第七號交響曲以及布拉姆斯第二號交響曲、柴可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二○○二年三月為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第七號交響曲。

 

文字|陳國修 資深古典樂評人

劇場未來式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