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銷劇
-
特別企畫 Feature 2024年度現象:01.長銷劇大增,劇場景氣亮綠燈?
借桃太郎的組隊策略,打造長銷作品從創作到行銷的商業模型
破題之前,我們先來回顧桃太郎:一位從桃子中出生的男孩,因家人和村民的控訴得知遠方有一座鬼島,害人無數。於是,他踏上了討伐之路。途中,桃太郎靠著糯米糰子招攬了白狗、山猴與雉雞,攜手向未知冒險,最終成功打倒鬼王,也順便奪回了村民的金銀財寶。 近年,儘管團隊都有意識到,若要做出一定量級的作品,單週的演出已經不敷成本,低席次更不符經濟效應,因此都希望好作品要讓更多觀眾看見,方能換回更多票房。但回頭看桃太郎這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其實隱藏了一個值得深思的細節,也值得在討論長銷主題時作為引子:「為什麼是這3隻動物?他們各自發揮了甚麼作用呢?」 疫情後第二年,各行各業開始亮起景氣綠燈,但娛樂產業還在等著浮出水面,似乎市場快要變了一個模樣,只要是廳院,不論表演或電影都在找觀眾,因為觀眾「觀看的地方」已經鬆動質變。白狗,山猴,雉雞知道自己要去打哪種鬼嗎?我們擅長的創作,製作和行銷方法能經得起鬼王考驗嗎? 隨著去年國立臺灣大學遊心劇場竣工,空總劇場、三重一村等場地啟用,大台北地區更多了一些非典型演出空間,商業劇團能夠有多出一些選擇暫時解決「作品通路」的煩惱,更陸續有團隊推出超過3週的「長銷式」作品:僅算空總劇場於2024一整年度便都是超過3週的演出:《文雄與秀英》、《沒有人想交作業》、《百舌沒有英雄的國度》、《妳歌》、《五木大学夜の女王櫻子媽媽》、《戲啊!出包惹》等作品輪番上演(註),而2024年底公布《悲慘世界》40周年音樂劇演唱會將於國家戲劇院連演一個月,共30場,也可視為檔期可能性增加的指標。
-
焦點專題 Focus
分眾經營建立品牌 演「長」未必要演「大」
連續演出至少三週,每週至少四場次,總場次不得少於十二場,座位不得少於三千六百席之售票演出,就是所謂的「長銷劇」,在補助政策鼓勵下,已經成為這一兩年最夯的製作趨勢,看似優秀的票房成績,是否表示表演藝術市場變大了,劇場的觀眾變多了?透過四位資深藝術行政人的觀察,讓我們透析此一潮流中所反映出的現象與實務問題。
-
焦點專題 Focus 實戰案例一:台南人劇團
推口碑場拉抬票房 新舊作輪演磨好戲
去年推出「春天戲水」系列,首次嘗試駐點長銷演出形式的台南人劇團,今年繼續「戲水」,推出一新一舊兩製作,讓觀眾溫故知新。去年透過口碑預演場、藉此擴散觀眾吸引力有成,藝術總監呂柏伸今年則貼合作品主題,與同志社團合作,希望能讓更多非原本觀眾進場體驗。呂柏伸與新銳導演許芃都強調,長銷劇的演出,可以讓劇作有機會修正,編導演員也能藉此磨練與成長。
-
焦點專題 Focus 實戰案例二:楊景翔演劇團
以實驗性的通俗劇 把「中間」做大!
前年才成立的楊景翔演劇團,第三號作品就要攻下至少六千張票,怎麼做?其實他們有備而來,除了導演楊景翔已經透過與其他劇團的合作累積不少口碑佳作與良好關係,拉長線的行銷期程也穩定推進售票節奏。楊景翔表示,他們在做的,是在中型劇場的規模,做帶有實驗精神的通俗劇,「把中間撐大」。拉進更多「潛在藝文人口」。
-
焦點專題 Focus 實戰案例三:天作之合劇場
中型音樂劇溫暖人心 從「長」計議勢在必行
以製作「溫暖都會人心」音樂劇為主的「天作之合劇場」,前年成立後推出《天堂邊緣》、《MRT》兩作,都以長銷劇模式演出。執行長廖又臻表示,為了分攤成本,衝多場次勢在必行。而實際操作經驗也告訴他們,「若要打開更多市場,表演藝術必須平易近人」。從品牌建立、操作的概念切入,天作之合很清楚,主動培養觀眾、拉長經營時間,是必須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