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結束,收拾了樂器、換掉了禮服,坐上回飯店的遊覽車裡,音樂廳外還下著雨,但臺北市立交響樂團(下簡稱北市交)首席姜智譯因為在台上激動亢奮而脹紅的臉,仍舊是紅的!問他還好嗎?他笑了:「我每一場都是這樣。在國際舞台上演出,承載著驕傲啊,還要有必須要展現出的那些榮譽感!」一句話道出了北市交團員們的專注與熱情,也揭示了這次日本與韓國巡演背後的高壓與榮耀。
挑戰中的榮譽感:在極限中保持專注
巡演的節奏緊湊,對團員的體力與專注力都是一場考驗。姜智譯回憶,在日本的行程中,樂團甚至要在 46 小時內完成3場演出。儘管如此,每位團員仍保持高度紀律與專業精神,展現對音樂的執著與責任感。站上國際,不只是表演,更是一種榮譽的承載。「那是一種必須被展現的光榮。」姜智譯說。
馬勒第5號交響曲層次豐富的作品更像是一種養分,促使樂團在結構解析與情感表達上同步成長。姜智譯說:「每一場我都很興奮,最真的是在情感和音樂的章理中,努力呈現指揮想要的畫面。」
年輕世代的光芒:信任、自由與合作
這次巡演也突顯了北市交年輕音樂家的潛力與成熟度。事實上,在台北國家音樂廳的行前演出時,樂團的演出就備受樂迷讚賞,特別是法國號首席王濟陽與小號代理首席魏廷安兩人,討論度相當地高。由於他們的獨奏樂段表現得漂亮又穩健,讓樂團整體安定又能妥善發揮。扛起這樣的重責大任,使得姜智譯特別誇讚他們倆為本次演出的「兩大門神」。
進入北市交已6、7年的王濟陽,高中時才轉吹法國號,大學期間在北藝大攻讀新媒體藝術學系,並雙主修音樂系,2019年殷巴爾甫到台灣的側臉宣傳畫像還是來自他的筆下。這次演奏馬勒第5號交響曲時,他接受到指揮殷巴爾的信任與自由空間:「我感覺上他好像沒有要指揮我,我就自己吹了(笑)。他基本上沒調整我什麼,給了我很大的空間去表現。」這種信任讓王濟陽能更自然地表達音樂中的細膩情感,也增加了他在詮釋上的自信。
入團兩年半的魏廷安,曾赴美國曼哈頓音樂學院與法國深造。對他而言,這是第一次擔任馬勒第5號交響曲這麼重的曲目。透過殷巴爾的指揮,他學會了如何在自由與紀律之間取得平衡。「殷巴爾非常細膩,他會觀察我的呼吸,也順著我想要表達的方式。」魏廷安說。在台上,指揮並非單純下達命令,而是透過觀察、微調和引導,讓音樂家感受到被理解與尊重,並在自由發揮中保持整體一致性。
這種互動讓年輕音樂家體會到,指揮並不是限制,而是提供一個信任的平台,讓他們在挑戰高難度曲目時仍能保持穩定與信心。2022年入團的首席楊雅淳則以宏觀的眼光看待台灣音樂環境,她認為職業樂團之間不應該是競爭,而是共同努力提升整個音樂市場的水準:「如果台灣所有職業樂團都有很好的表現,整個市場就會被撐起來。」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中,新世代的音樂家們得以互相學習、互相激勵,共同塑造北市交充滿活力的未來。
團隊默契的磨合:在靈活中追求極致
「身為首席,不只是要看著自己的譜、跟著指揮,更要隨時聽別人在演什麼,讓整個聲音凝聚在一起。」姜智譯這麼說。對他而言,帶著樂團演奏並非單純地指引,而是以耳朵和心去感受整體的呼吸與流動。隨著年輕世代的加入,樂團的音色與氣質也逐漸轉變,排練與巡演的過程中,他們彼此學習、彼此成長。「年輕音樂家之間的信任與合作,會讓台灣的音樂環境愈來愈好。」他深信如此。於是,每一場巡演,不僅是一場演出,更像是一趟對自我與團隊的再定義,那不只是音符的堆疊,而是台灣新世代在世界舞台上最真摯而鮮明的聲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