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李立群

相關文章 71 篇
  • 李立群的一個角色是電影導演,這是他在劇中執導A片的一景
    目擊排練場REHEARSAL TIME

    那一夜,看見三個大老婆與一場審判

    跨過滿是下班人車的愛國東路,我走進行政院衛生署所在的大樓--當然不是去採訪衛生署長談健保費的問題,而是去拜訪衛生署長的新鄰居--果陀劇場。這個大 多數人已經下班的時刻,果陀新戲《我的大老婆》才正要「上工」,如火如荼地展開排練。 房子裡充滿剛裝潢好的木材油漆味,走在通往二樓排練室的樓梯間,滿滿陳列了果陀歷年作品的經典海報,《吻我吧娜娜》、《天使不夜城》、《情盡夜上海》、 《ART》。 演出「全世界夫妻間的種種問題」! 排練室裡,導演梁志民正在排《我的大老婆》的最後一場大審判的戲。這齣戲改編自好萊塢電影《大老婆俱樂部》,看過電影的觀眾應該都對片中貝蒂.蜜勒、歌蒂.韓及黛安.基頓如何整治她們的出軌老公印象深刻,是一部充滿女性意識的娛樂片。但到了編劇陳樂融與導演梁志民手中,卻呈現了不同的角度,梁志民說:「《我的大老婆》是從已婚者的角度出發,探討夫妻間的生活與兩性間的對話空間,」他還誇下海口:「光是戲中這三對夫妻在婚姻中面臨到的種種問題,足以囊括代表全世界夫妻間的種種問題。」

    文字|田國平
    第150期 / 2005年06月號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老董們的人生回饋與報酬

    一直知道洪敏弘是一位行事低調的企業家,但這一天,談到如何把台灣的歌舞劇,帶到華人市場,冬陽暖暖的會客室裡,建華金控、建弘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洪敏弘臉上漾著興緻與熱情。 而這個熱情竟是從前年看完果陀劇場的《情盡夜上海》之後就延燒到現在。「陶爸」陶傳正事後告訴我們,洪敏弘對協助台灣表演藝術產業的投入,連他都嚇了一跳,「而且他把策略都想好了。」陶傳正說。 這位十二年來從業餘演員變成「業餘董事長」的企業家,也是今天的主角之一。「陶爸」說他今天要用演員身分來說話,演員身分的陶傳正有一本專門記錄他在「演藝界」收入的帳戶,演了十二年,「去年第一次全年收入一百萬!」這算是演員裡的高收入了,只是大部分來自演電視劇,來自舞台劇的,「只有一齣。」 但陶爸說,演戲快樂,舞台讓他經歷百種人生。那種快樂很難用投資報酬率衡量。 這位少見的「快樂至上」企業家,連在家族企業發生財務危機的關頭時,也要走進音樂會裡去給自己一些深呼吸。 那是人生的報酬。 對表演藝術產業,洪敏弘則正計劃從定期的觀眾成為長期的志工。洪敏弘去年在得到國家公益獎接受訪問時曾說:「如果有一天,台灣退休的企業家都能當文化義工,那麼對台灣藝文活動、甚至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應該會有很大的幫助。」他說:「我們根本不缺錢,現在該做的就是為社會點蠟燭。」 這是人生的回饋。 他從實業家的角度來看產業佈局:「先搞好原創、製作品質,行銷,然後出口。」洪敏弘觀察,國內的表演團體在發展上,「最大的問題是在不懂管理與行銷。」 洪敏弘的辦公室裡,有一幅楊三郎生世時所完成的最大號寫生作品,當年楊三郎從阿里山仰望玉山,玉山雲海滾滾,山頭隱現,「表演藝術產業不要光看台灣市場,而要放眼十六億人口的華人市場。」站在巨畫前,洪敏弘說。 洪敏弘:我不知道台灣的歌舞劇那麼好! 盧健英(以下簡稱盧)─國藝會今年推動的「表演藝術追求卓越」專案,據說,洪董事長是最早的發起人,當初為什麼有這個想法? 洪敏弘(以下簡稱洪)─競爭力很重要。兩年前,陳郁秀提出文化產業政策的時候,我們也在思考,台灣有沒有這條件?答案是「有」。台灣的文化是多元的,而且社會普遍有接受

    文字|盧健英、蘭薰
    第144期 / 2004年12月號
  • 戲劇

    難感痛養的語言交鋒

    劇作者似乎無意將這三個人的衝突向外再作擴張論述,因此,現代主義、藝術市場、婚姻儀式這些具有辯證趣味的話題,就只能成為角色相互攻防的矛與盾,言語交鋒的趣味,也逐漸從節奏感十足的打擊樂章,變成喋喋不休的牢騷與毫無意義的相互指責。

    文字|陳正熙
    第134期 / 2004年02月號
  • 亞瑟‧米勒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亞瑟‧米勒與「靈感之鳥」的唯一相遇

    美國劇作家亞瑟‧米勒上個月十一日以九十高齡辭世,他最為世人所知的除了他與知名女星瑪麗蓮‧夢露的婚姻外,就是奠定他劇史不朽地位的作品《推銷員之死》了。但你可知,《推銷員之死》居然是一夜之間就完成三分之二的奇蹟?該劇的中文版演出也有曲折內幕?曾執導《推銷員之死》中文版兩次大型演出的資深導演楊世彭,為我們說出他與米勒先生的過從往事。

    文字|楊世彭
    第148期 / 2005年04月號
  • 李立群在《我的大老婆》中飾演三個女人的三個老公。
    戲劇 改編自電影《大老婆俱樂部》

    《我的大老婆》讓李立群演出三個劈腿老公

    果陀新戲《我的大老婆》改編自美國電影《大老婆俱樂部》,原片由三位資深女星主演,是道地的女性意識電影,但果陀導演找來資深演員李立群,一趕三演出三個女人的老公,不僅挑戰李立群的演技,也意圖加入原著中所缺乏的男人角度,製造「女權vs.男權」的精采對話。

    文字|田國平
    第149期 / 2005年05月號
  • …阿倫找到自己的宗敎,在人馬合一的經驗體嘗到熱情奔放的生命型態。
    戲劇

    狂戀啓示錄 評《戀馬狂》

    表演工作坊向台灣觀衆介紹經典名劇的心願,果然有個好的開始。放眼舉步維艱的台灣劇壇,《戀馬狂》的演出應該是敲破種種舞台迷思的一陣棒喝。

    文字|呂健忠
    第22期 / 1994年08月號
  • 馬廐一景,阿倫面對可愛的女人,卻只能無語問蒼天。
    戲劇

    偷窺的救贖? 評《戀馬狂》

    《戀馬狂》在國家戲院演出時,設計仍依循二十年前倫敦、紐約的舞合,但由於場地太大而使效果大打折扣。彼德.謝弗的原作劇本也不盡然完美無缺,仍有可議之處。

    文字|邱錦榮
    第22期 / 1994年08月號
  • 李立群與金士傑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兩個戲癡,與一爐沉香屑

    從《一口箱子》的相遇到現在《針鋒對決》的排練,三十多年來,金士傑與李立群這兩位與台灣劇場界血脈相融的實力派演員,從不曾在舞台上缺席。從早期的基督教藝術團契、耕莘、蘭陵,到現在的表演工作坊、果陀劇場,他們一路走來,可說是有時風雨有時晴。 那天下午,在原本是酒廠的華山藝文特區,鬱鬱的天氣不時還零星灑下幾顆的豆大雨滴,悶啊!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他們的真誠,灰濛濛的天空讓人錯覺似地好像台北也樸素了起來。在對談的過程當中,讓人印象深刻的,除了兩人那份對彼此的相知、相惜的真情之外,沒別的,就屬他們對表演這份工作的使命感與堅持的熱愛了。 在接近三個小時的充滿回憶與沉思的訪談過後,盼他們給新生代的演員一些建議,兩人都謙虛的表示「唉不了」「自己都還在積累當中,哪能給別人甚麼建議啊!」問他們還會演到何時,他們都笑了,異口同聲地回答「還早吧,都說了自己還在積累當中唄」「就演到六十歲怎麼樣?」「好,就和台北、和我們的觀眾一起變老吧!」看來,這對同台多年的老友,除了有白頭宮女話當年的本事之外,也還有著繼續逐鹿中原的力氣!

    文字|黎家齊、廖俊逞、林侖靜、莊珮瑤
    第188期 / 2008年08月號
  • 李立群重回劇場舞台,主要是想跟專業的工作夥伴合作,再過足戲癮。
    跨台演出

    他抓得住你!

    獨特的風格、爽利的口條、精準的節奏,再加上細緻的情感掌握,讓李立群縱橫於廣告片、電視、電影和舞台劇的表演場域,游刃有餘;也讓觀衆隨之出入人物的歡喜悲愁或瞬間的情境轉換,大呼過癮。

    文字|蔡依雲
    第73期 / 1999年01月號
  • 賴聲川:「如果說整個排演過程是在玩火,即興會讓這個火提煉出來。」
    焦點

    《一夫二主》表演工作坊的新「即興」

    以「集體即興創作」起家的表演工作坊,今年新春,將推出熱鬧非凡、喜氣洋洋的《一夫二主》。《一夫二主》是義大利喜劇泰斗高多尼的經典喜劇,充滿傳統義大利藝術喜劇(Commedia dell'Arte)的即興活力。表坊的製作,正是要帶給觀衆一個表演的表演,即興的即興。

    文字|胡晴舫
    第29期 / 1995年03月號
  • 「表演工作坊」的藝術總監賴聲川,娓娓道來當年做《那》劇的點點滴滴。
    說戲

    昨夜今夜明夜 賴聲川談《那一夜,我們說的相聲》

    在台灣社會歷經街頭運動、股市狂潮、學運與環保運動、解嚴等等事件的同時,劇場活動也進入多采繽紛、百家爭鳴的戰國時代。七十四年,《那一夜,我們說相聲》在台灣創造戲劇高潮;在今天回顧不到十年前的景況,事物的狀態猶如水上迴光。表演工作坊的導演賴聲川,特別談及當年製作《那》劇過程的點點滴滴,並說明《那》劇在今時重新登台的新貌與意義。

    文字|陳珮眞
    第12期 / 1993年10月號
上一頁1234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上海

    直播間成為蠶食演藝市場的「第二舞台」

  • 澳門

    劇評人票選出兩檔回響兩極的年度演出

  • 東京

    野田秀樹成為榮獲ISPA「傑出藝術家獎」之日本第一人

  • 維也納

    導演米洛.勞7月起接任維也納藝術節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