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群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老董們的人生回饋與報酬
一直知道洪敏弘是一位行事低調的企業家,但這一天,談到如何把台灣的歌舞劇,帶到華人市場,冬陽暖暖的會客室裡,建華金控、建弘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洪敏弘臉上漾著興緻與熱情。 而這個熱情竟是從前年看完果陀劇場的《情盡夜上海》之後就延燒到現在。「陶爸」陶傳正事後告訴我們,洪敏弘對協助台灣表演藝術產業的投入,連他都嚇了一跳,「而且他把策略都想好了。」陶傳正說。 這位十二年來從業餘演員變成「業餘董事長」的企業家,也是今天的主角之一。「陶爸」說他今天要用演員身分來說話,演員身分的陶傳正有一本專門記錄他在「演藝界」收入的帳戶,演了十二年,「去年第一次全年收入一百萬!」這算是演員裡的高收入了,只是大部分來自演電視劇,來自舞台劇的,「只有一齣。」 但陶爸說,演戲快樂,舞台讓他經歷百種人生。那種快樂很難用投資報酬率衡量。 這位少見的「快樂至上」企業家,連在家族企業發生財務危機的關頭時,也要走進音樂會裡去給自己一些深呼吸。 那是人生的報酬。 對表演藝術產業,洪敏弘則正計劃從定期的觀眾成為長期的志工。洪敏弘去年在得到國家公益獎接受訪問時曾說:「如果有一天,台灣退休的企業家都能當文化義工,那麼對台灣藝文活動、甚至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應該會有很大的幫助。」他說:「我們根本不缺錢,現在該做的就是為社會點蠟燭。」 這是人生的回饋。 他從實業家的角度來看產業佈局:「先搞好原創、製作品質,行銷,然後出口。」洪敏弘觀察,國內的表演團體在發展上,「最大的問題是在不懂管理與行銷。」 洪敏弘的辦公室裡,有一幅楊三郎生世時所完成的最大號寫生作品,當年楊三郎從阿里山仰望玉山,玉山雲海滾滾,山頭隱現,「表演藝術產業不要光看台灣市場,而要放眼十六億人口的華人市場。」站在巨畫前,洪敏弘說。 洪敏弘:我不知道台灣的歌舞劇那麼好! 盧健英(以下簡稱盧)─國藝會今年推動的「表演藝術追求卓越」專案,據說,洪董事長是最早的發起人,當初為什麼有這個想法? 洪敏弘(以下簡稱洪)─競爭力很重要。兩年前,陳郁秀提出文化產業政策的時候,我們也在思考,台灣有沒有這條件?答案是「有」。台灣的文化是多元的,而且社會普遍有接受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當表演藝術成為一種閱讀
三月中,中正紀念堂廣場上鼓聲震響,旗海飄揚,這裡的顏色變得快,忽兒藍忽兒綠。雜誌社就在廣場地下,改版的過程裡,常常一籌莫展時,就跑上去看人,這裡,人人有信仰,但有的人的信仰,賞味期限是四年。 改版後的《表演藝術》雜誌的信仰是什麼?也是人的聚集。表演藝術不能沒有觀眾,它是一個在幕起幕落間存活的行業,在人在的時候,發光發熱,台上的人和台下的人產生情感超聯結。 《表演藝術》雜誌的另一個信仰,則是相信台灣有足夠多的優秀藝術家,正不斷地創造應有更多人享受的美感經驗,這些美感經驗來自藝術家們對當代生活的反映,通過語言、肢體、聲音、色彩、節奏、空間提供想像的開啟與撞擊。在表演藝術裡,「美」有多元選項,賞味期限可以持續很久。 聯結觀眾與藝術家,就成了改版後《表演藝術》雜誌最想扮演的角色。當表演藝術成為一種閱讀,我們提供的是在幕起幕落之外,藝術家與觀眾情感交流的延伸素材,包括演出前的導介、演出後的評論,以及各種幕後的故事。 製作四月的改版試刊,心情十分忐忑,一來春天正是表演的旺季,我們貪婪地在各大小劇場、音樂節目裡逡巡,難以抉擇有限的版面究竟該放下什麼,二來改變本身就需要力量,什麼才是一本《表演藝術》雜誌的樣子?爭論、辯論、討論,不絕於耳。 試刊號的主軸「哦,戀人啊!」是一個冷暖自知,莫衷一是的驚嘆號。從白先勇流連忘返的《牡丹亭》,賴聲川與莫札特首遇的《唐‧喬望尼》和創作社犀利女導演周慧玲的《Click,寶貝ㄦ》,藝術家們從各種角度製作「愛情」模型。 另外,正在創作顛峰的劇場導演賴聲川,首次挑戰歌劇,也是本月矚目的焦點之一。音樂與宗教像浪潮般沖填出這位華人世界最重要的劇場導演,穩定且永不過時的創作深度,「藝號人物」裡帶領讀者一窺賴聲川的音樂世界。 「藝次元曼波」是我們嘗試的跨領域人物對談,邀請了原本彼此只有三分熟七分仰慕的女性藝術家─羅曼菲與張艾嘉,暢談生命中的難關,燦爛的初春午後,兩位都修過很多「愛情學分」的女人,展現了讓旁觀者難忘的的自在與亮麗。 許多藝術家也把「第一次」給了本刊。遠在德國的陳玉慧以「歐洲人文筆記」,感性介紹歐陸表演趨勢;李立群的「演員庫藏記憶」是李立群的文字處女秀,對於這位「演什麼像什麼」的優秀演員,我們怎能放棄他五湖四海一生所累
-
戲劇
難感痛養的語言交鋒
劇作者似乎無意將這三個人的衝突向外再作擴張論述,因此,現代主義、藝術市場、婚姻儀式這些具有辯證趣味的話題,就只能成為角色相互攻防的矛與盾,言語交鋒的趣味,也逐漸從節奏感十足的打擊樂章,變成喋喋不休的牢騷與毫無意義的相互指責。
-
戲劇
很特殊的緣分!
他們彼此認識的時候,都還是廿一、三歲左右的年輕小夥子,不管談什麼話題,通常最後都會回到「表演」這個命題。李立群表示,他們三人講到最後,經常是他和金士傑爭得面紅耳赤,雖然有時候他和顧寶明也會針鋒相對。就和訪談間,顧寶明總是表現地一副「置身事外」一般:「讓他們倆去說吧!」可是,相較過去的表演經驗,三個人倒都不約而同地指出,隨著時間的變化與年齡的增長,大家對於表演都更「小心」了,每一處表演細節都愈趨斟酌推敲。
-
焦點
抖小包袱裝大包袱
傳統相聲可以一個段子一個段子不知伊於胡底,賴聲川的相聲劇則是連前連後,一個大主題貫連整晚演出。以新戲《千禧夜,我們說相聲》來說,賴聲川談的將是中國文化和戲劇藝術的最深層──關於語言,關於「聽」。
-
跨台演出
他抓得住你!
獨特的風格、爽利的口條、精準的節奏,再加上細緻的情感掌握,讓李立群縱橫於廣告片、電視、電影和舞台劇的表演場域,游刃有餘;也讓觀衆隨之出入人物的歡喜悲愁或瞬間的情境轉換,大呼過癮。
-
焦點
《一夫二主》表演工作坊的新「即興」
以「集體即興創作」起家的表演工作坊,今年新春,將推出熱鬧非凡、喜氣洋洋的《一夫二主》。《一夫二主》是義大利喜劇泰斗高多尼的經典喜劇,充滿傳統義大利藝術喜劇(Commedia dell'Arte)的即興活力。表坊的製作,正是要帶給觀衆一個表演的表演,即興的即興。
-
戲劇
狂戀啓示錄 評《戀馬狂》
表演工作坊向台灣觀衆介紹經典名劇的心願,果然有個好的開始。放眼舉步維艱的台灣劇壇,《戀馬狂》的演出應該是敲破種種舞台迷思的一陣棒喝。
-
戲劇
偷窺的救贖? 評《戀馬狂》
《戀馬狂》在國家戲院演出時,設計仍依循二十年前倫敦、紐約的舞合,但由於場地太大而使效果大打折扣。彼德.謝弗的原作劇本也不盡然完美無缺,仍有可議之處。
-
即將上場
東尼獎最佳戲劇《戀馬狂》
繼前年楊世彭導演與表演工作坊完美組合演出《推銷員之死》後,國家戲劇院特別力邀再度合作,於今春推出另一齣劇力萬鈞的年度大戲──《戀馬狂》。 《戀馬狂》Equus是英國當代劇作家謝弗(Peter Shaf-fer)成名傑作之一。本劇曾在美國百老匯連續上演一千二百場,榮獲一九七五年百老匯「東尼獎」最佳戲劇獎。謝弗的另一名作就是《阿瑪廸斯》。 本劇描述一個極端愛馬的年輕人,卻在一夜之間戳瞎了六匹馬的眼睛,引起社會的嘩然。年輕人在心理醫生抽絲剝繭的治療過程中,將帶給觀衆相當的衝擊與省思。年輕人的父母性生活極不和諧,但仍在社會傳統的束縛下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道貌岸然的父親、事實上卻常私下光顧三級電影院。看似「正常」、「成功」的專業心理醫生,廣受大衆推崇敬重,卻對年輕人的精神世界十分嚮往。而原本充滿熱情、想像力極豐富的年輕人,最後被「治癒」,導入社會「正軌」,「循規蹈矩」地做人。這樣的結局到底是幸或不幸?是社會的福氣還是損失?
-
說戲
昨夜今夜明夜 賴聲川談《那一夜,我們說的相聲》
在台灣社會歷經街頭運動、股市狂潮、學運與環保運動、解嚴等等事件的同時,劇場活動也進入多采繽紛、百家爭鳴的戰國時代。七十四年,《那一夜,我們說相聲》在台灣創造戲劇高潮;在今天回顧不到十年前的景況,事物的狀態猶如水上迴光。表演工作坊的導演賴聲川,特別談及當年製作《那》劇過程的點點滴滴,並說明《那》劇在今時重新登台的新貌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