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臺灣戲曲藝術節 時空英雄結伴前行、豪傑聚首芝山論戲
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副教授張啟豐策展的「2023臺灣戲曲藝術節」,將自4月6日至5月28日止,以「英雄.超時空」之名,集結12組戲曲及跨界團隊,匯聚臺灣戲曲中心,邀觀眾一起「芝山論戲」。
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副教授張啟豐策展的「2023臺灣戲曲藝術節」,將自4月6日至5月28日止,以「英雄.超時空」之名,集結12組戲曲及跨界團隊,匯聚臺灣戲曲中心,邀觀眾一起「芝山論戲」。
訪談進行的十一月初,臺灣國樂團的家臺灣戲曲中心內外還不時迴盪著施工的敲打與電鑽聲,然而走動於此的團員似乎並未受外界影響,身影與步伐都特別從容、平穩。如果說這樣的氣氛是導因於新任音樂總監江靖波為樂團設立的目標既明晰又充滿希望,透過他專訪時的回答,確實也能讓樂團外的其他人感受到某種久違的悸動與企盼。
《水滸傳》、《金瓶梅》建構出的「蕩婦潘金蓮」,有不少當代創作者為她翻案,而音樂劇《當金蓮成熟時》則不迴避「性」這件事,編劇吳政翰希望從「潘金蓮的性啟蒙旅程」切入,在「身體」間的互動交流中營構出人物的血肉;同時,透過性與身體,回應文明社會的階級、性別及父權等問題。作曲王希文也將透過自由不受拘束的曲風,讓演員的身體能在音樂中自在律動,創造戲劇的有機性。
這個新樂季,隨著新任音樂總監江靖波的出線,臺灣國樂團也將迎來新的未來風景。秉持為年輕音樂家搭建展演平台的精神,今年的器樂新秀大賽以「揚琴」為主題,將在八月登場。另外,在展現台灣族群多元風貌上,也將有數場音樂會接續上場。而壓軸的音樂總監專題音樂會也正在規劃中,令樂迷期待能夠從中一探樂團的未來走向。
在即將來臨的二○一九下半年樂季中,身為台灣唯一的國家級國樂團的臺灣國樂團,除了將既有製作再度精煉外,也持續開發新的合作可能,以「用國樂訴說台灣最美的故事」為核心,推動各種演出與計畫,持續完成傳遞國家文化特色的任務。除了推出新版「寶島辦桌」、「布袋戲戀歌落花斷情雨」等,NCO也持續累積作品,邀請台灣作曲家創作,並透過表演安排讓新生代指揮上陣呈現,期盼能透過邀約委創、演出安排,持續為台灣培育更多的專業新血。
日本的雅樂其實是來自中國,唐代時,日本派遣遣唐使前往中國學習,之後更專設了培訓專業樂師的學校為宮廷服務,讓雅樂融入了日本文化,走向高雅、專業的道路,形塑了自我特色。四月份,日本的北之台雅樂會將造訪台灣呈現兩場音樂會,除了將表演純正的日本雅樂外,也將與臺灣國樂團合作演出,兩種系出同源,卻在歷史中分流發展的樂種,終於重逢,將會激盪出怎樣的面貌,令人期待!
今年亞太傳統藝術節以「傳統藝術的堅持與適應」,邀請了六個國家的團隊與台灣團隊共同呈現,其中特別值得關注的有首次訪台的亞美尼亞杜讀管,這個擁有三千多年歷史、音色悠遠蒼茫又溫暖柔和的樂器,常在電影配樂中帶來特殊情境;另,在韓國傳統農耕生活和祭儀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農樂」,這次也將由首度訪台的「任實郡筆鋒農樂」演出,加上老朋友韓國國立國樂院也要與臺灣國樂團同台交流。東亞與西亞,傳統與現代,齊聚台灣現場,同獻精采!
位於臺北市士林區、隸屬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的臺灣戲曲中心,由建築師姚仁喜秉持「與自然共生」的建築美學、以「一桌二椅」為發想所設計,將戲曲藝術的寫意手法鑲嵌進建築的設計當中,並將建築作為舞台,邀請表演者與觀眾走進劇場,為傳統藝術留下新的足跡。戲曲中心即將在二○一八年初推出的新春系列,以戲過年、以曲賀歲,接連幾個周末的精采演出,讓戲曲和庶民生活緊密貼合,宴饗戲迷、同過好年。
新樂季中,臺灣國樂團仍不間斷地「樂說台灣故事」,除了再度搬演述說「台灣第一苦旦」廖瓊枝一生的樂劇《凍水牡丹》,下半年仍有兩位台灣中生代指揮家顧寶文與劉江濱分別規劃台灣主題演出,而創造未來的新秀,也將有專場選秀音樂會,讓音樂台灣的故事,繼續說下去
【台灣】 NCO「菁英爭揮」青年指揮決選 曾維庸勇奪首獎 臺灣國樂團於去年12月21日晚間舉辦「2016菁英爭揮青年指揮決選之夜」音樂會,樂界專業評審從指揮技術、樂團領導能力、樂曲詮釋等方面考評參賽者的表現。此外為激發參賽者對文宣形象的表現能力,邀請媒體工作者擔任評審,針對參賽者的舞台魅力進行評比。現場觀眾亦在音樂會結束後,投票選出最佳人氣獎的得主。5位參賽者以自選曲《弦上秧歌》、《蓬瀛狂想》與臺灣國樂團合作。歷經兩小時的演出後,結果由曾維庸摘得第一名的殊榮,第二名為陳奕全;而曾德偉不僅獲得現場觀眾最高票數成為最佳人氣選手,亦獲得媒體評委票選最佳魅力台風獎得主。(李秋玫) 臺灣戲曲中心2016創意競演節目徵集 決選團隊出爐 臺灣戲曲中心於今年推出首個重點節目「創意競演節目徵集計畫」,鼓勵表演團隊及創作者參與當代戲曲,期能藉由各領域與各世代創作者碰撞,激發多元的戲曲表現形式。在歷經長達半年的創作陪伴、劇本工作坊、讀劇會及試演後,參與決選團隊名單終於出爐,分別為:安琪歌子戲工作坊《纏》、新聲劇坊英雄《再見》、辜公亮文教基金會《聶隱娘》、真快樂掌中劇團《孟婆.湯》與栢優座《畢方之國》等。 本次入選以「劇本工作成果」、「試演導演詮釋及演員表現」、「舞台、服裝、燈光等設計呈現」為主要評分項目,參賽作品必須能夠表現出「傳統戲曲的創意展現」、「保留戲曲傳統精神的新突破」,同時更必須維持「劇本、表演的完整性」,本次入選團隊將於今年3月份參與決選公演,演出完整劇目內容,最終優勝團隊將可擁有臺灣戲曲中心演出計畫之優先提案權外,也有經費獎勵大表演廳組最高600萬、小表演廳組最高200萬之製作經費分攤。(張慧慧) 亞太詩歌樂舞慶臺戲系列「與藝術家有約」活動即日起報名 亞太詩歌樂舞慶臺戲系列活動之中的「與藝術家有約」示範講座與工作坊,將與1月18日及19日「來自蒙古、歐亞、天山草原與河中流域的音樂故事」音樂會同步舉行,歡迎意者報名
原本備妥多樣豐富的演出以迎接新家臺灣戲曲中心的落成,奈何工期延宕,臺灣國樂團只好忍痛取消今年下半年的多場演出。但樂團仍繼續著力培植指揮新秀,以「指樂飛揚」一場音樂會讓明日之星上場發揮;並繼續發揚「台灣的聲音」,推出「傾聽 土地的聲音風景」、「Mauliyav在哪裡」音樂會。
動盪的社會局勢讓人焦慮,歲末年終該為自己選擇一場能安頓身心的音樂會。 由閻惠昌帶領的臺灣國樂團在這幾年有許多開創性的演出,除了有更多台灣作曲家的作品外,音樂會的形式也更為多元。我在去年觀賞了「觀易賞樂Ⅰ」音樂會,以音樂詮釋易經卦象,透過編曲和演奏具體化了幾個大自然元素,加上多媒體的視覺效果,展現了自然萬物的生衰興滅,今年「觀易賞樂Ⅱ」將詮釋另外四個掛象「震、巽、艮、兌」,期待在音樂廳體悟宇宙運行的哲理。 不少音樂會與其他藝術跨領域合作,滿足了觀眾的感官,但一不小心也可能失去焦點,是否能維持其音樂主體性,才是判斷這場音樂會成功的關鍵,目前為止NCO音樂會結合的元素都還算單純,讓觀眾能全然專注在樂聲中,而「專注」讓身心得以安頓。
臺灣國樂團近來投入「用國樂訴說台灣最美的音樂故事」,十月份的音樂會「從太魯閣到敦煌」即是最新成果展現。演出將以音樂與浮空投影描繪敦煌與太魯閣的美麗風光,這次更特邀潘皇龍、李英與張瓊瓔三位作曲家為太魯閣的壯麗景致寫曲,來展現此地特殊的人文地理歷史。
臺灣國樂團音樂總監閻惠昌自二○一三接任,即強調:「臺灣國樂團是全台灣的,不是某個城市的,所以它的舞台是寬闊的。」於是今年推出「超樂系列」、「臺灣真美系列」、「演奏家系列」、「深耕系列」與「迴音系列」等,其中「演奏家系列」為樂團演奏家搭建個人展演平台、「深耕系列」著力於青年人才的培養、「臺灣真美系列」為深度強化台灣原創曲目的企畫讓台灣的好聲音,可以被更多樂迷聽見!
被中西樂界譽為「中國打擊樂第一人」的擊樂家李飈,演奏曲目與演奏樂器涉獵廣泛,從東方到西方、古典到現代、城市到鄉間,只要是「擊樂器」,都是他的拿手好戲。這次應臺灣國樂團之邀首度來台演出,在「擊速飈樂」音樂會中,李飈將呈現出多元面向的打擊樂器演奏與音樂風格。
在炙熱的夏日裡,不必到遙遠的海邊,也能感受到海水的清涼!不付出昂貴的代價,也可以感受心靈的SPA。 NCO下半年展開的樂活系列以「樂活」為演出概念揭開序幕。「樂活」指的就是音樂的絕活,也就是講究傳統演奏的「柔」、「悠」、「鬆」、「悅」等幾項原則。嗩吶的音色明亮,表現力強。不僅能夠在樂曲中增添活力與營造氣氛,更能夠做人聲、鳥鳴聲等模擬,使音樂的流瀉中更有畫面。三絃這不具品、相的彈撥樂器,在吟揉按滑中表現〈黑娃娃步態舞〉的現代感,將別具風味。揚琴的悠揚琴聲,將詮釋〈美麗的非洲〉,以及〈序奏與迴旋綺想曲〉的異國情調。絃弓交錯的胡琴在〈姑蘇春曉〉與〈流浪者之歌〉之間牽動情感。四種音色的漣漪觸動您的心弦,讓您暢快神怡!(李秋玫)
穿梭在音樂的各種類型,長笛大師詹姆士.高威以優美輕盈的樂音,在樂壇上引領風騷,多年來仍舊屹立不墜!超過六十張的暢銷錄音、和所有倫敦大型樂團都合作過、螢光幕前頻繁的曝光率,如「今夜」、「今日」、「芝麻街」、「林肯中心現場」,及他個人的假日特別節目等,高威努力的發聲,終使「讓全世界都聽見我的聲音!」的願望逐步實現。這位長笛曲目的頂尖詮釋者,在跨越古典和流行的藩籬後,首度嘗試與國樂團合作,除了以國樂團擔任協奏部分演出外,更挑戰改編為五重奏的國樂曲《妝台秋思》,以長笛柔美旖旎的音色重新詮釋古代婦女含蓄又委婉的思念之情,在傳統的風味中,更增添了另類的異國情調。 擔任本場指揮的旅奧指揮家溫以人,現任貝爾格勒國家劇院首席客席指揮,並且曾客席指揮由小澤征爾所創辦的新日本愛樂管絃樂團,與世界知名的柏林愛樂首席長笛名家帕胡德(Emmanuel Pahud)合作演出,贏得極高評價。他將再度以純熟的經驗,讓長笛與國樂團共同發出「前所未有的綺麗聲響!」(李秋玫)
由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唐建平所寫的《成吉思汗》,原是寫給交響樂團演奏的作品,指揮閻惠昌獲知後,便邀請唐建平將之改編成中樂版本。集合大型國樂團編制,加上六十多人合唱團,更運用了馬頭琴、呼麥、長調,及短曲、嘲爾合唱、四胡等,磅礡氣勢中,成吉思汗的馬上英姿再度馳騁,他曾有的寂寥,也在舞台上展現。
國樂界為追求更多藝術可能性,改革的腳步從未停歇;而今年,台灣兩大國樂團臺灣國樂團與臺北市立國樂團分別在樂器與編制上展開變革,前者以「環保胡琴」統合樂團音色,後者以之前未用到的傳統樂器加入編制、改良音準等,對國樂交響化形式來說,頗具指標意義。雖然國樂的西化、交響化是大勢所趨,但傳統音樂的特色是否會流失?國樂的審美能否發展出多元性?也待我們持續觀察。
對國內各大樂團來說,今年,無非是個喜氣洋洋的一年。北市國和臺灣國兩個國樂團適逢卅五和卅周年慶;北市交在音樂總監吉博.瓦格(Gilbert Varga)的帶領下,已呈現一番新氣象。國臺交在藝術顧問水藍屆滿後,請來了大將簡文彬坐鎮;而國家交響樂團在音樂總監呂紹嘉即將約滿的最後一年,宣布首肯續任。生日的歡慶、新任音樂總監的就任總有一番轟轟烈烈、爭奇鬥豔的菜單,而得利的,總是張大眼睛、豎起耳朵的廣大樂迷們。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