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貞的私房推薦:
★ KSO的無界搖擺
★ 鼕——製鼓師的聲音家書
★ 魏德曼與NSO《跨樂自由的邊界》
★ 先鋒之聲:從20世紀出發
★ 卡特、梁仁模與TSO
2025/11/8 19: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2025/12/6 19:30
高雄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音樂廳
2025/10/18~19 14:30
台北 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2025/10/25~26 14:30
高雄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院
2025/11/20 19: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2025/11/15 14:30
臺中 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2025/9/13 19: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在新樂季的長長節目單裡,我選出5場格外值得期待的音樂會。
高雄市交響樂團「KSO的無界搖擺」由吳曜宇指揮,先以杜卡《La Péri》與拉威爾《La Valse》展現法國音色與舞蹈脈動,再挑戰馬沙利斯《Swing Symphony》,讓交響樂團與爵士大樂隊並肩合作。這不僅是台灣舞台罕見的曲目,也是對行政與排練能量的考驗。當兩種語言在同一舞台上碰撞,觀眾將感受一種真正的「無界搖擺」,古典與爵士在當代交錯的張力,正是這場音樂會的迷人之處。

臺灣國樂團的「鼕——製鼓師的聲音家書」則從製鼓師王錫坤的一生出發,把鼓聲化作文化與家庭的記憶。人聲吟唱、身體動作、國樂與打擊層層交織,加上劇場投影的影像,讓一場音樂會化為生命敘事。這裡的多媒體並非附加效果,而是真實回到土地與社群,把鼓聲帶回人與人之間的牽繫,也讓觀眾在聆聽時同時被記憶觸動。

國家交響樂團「魏德曼與孟德爾頌的對話」則以開啟深度思索。魏德曼(Jörg Weidmann)的《Babylon-Suite》象徵文明語言的分裂與流散,與孟德爾頌第5號《宗教改革》交響曲同場,形成「混亂與重整」的對照。當分裂與更新同場響起,音樂成為人類歷史寓言的回聲,也讓思想、文學與宗教史的議題自然浮現。NSO 亦延續「一分鐘交響曲」系列,邀請施維哲帶來新作,以最短篇幅凝縮最鮮明的聲音,展現對新世代創作的支持。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的「先鋒之聲:從20世紀出發」則以浦羅柯菲夫、柯普蘭、巴爾托克展現20世紀的多重語言。從《古典交響曲》的新古典姿態,到《阿帕拉契之春》的美國清新,再到《匈牙利素描》中的民族語彙,都指向20世紀初的探索與革新。而壓軸的馬水龍《梆笛協奏曲》更具歷史印記,旋律曾作為廣播報時聲,既提醒時間流逝,也喚醒數十年的台灣文化記憶。此次由1981年首演者陳中申再度主奏,讓舞台成為回顧與見證的場域。

最後,臺北市立交響樂團「TSO 名家系列」一一「卡特、梁仁模與TSO」的節目以布瑞頓、拉赫瑪尼諾夫與德布西描繪戰爭、死亡與大海的巨幅音畫,而張玹小提琴協奏曲《23.5°N, 121°E》世界首演,更以台灣經緯線上標記音樂座標。國人協奏曲鮮少被國際獨奏家演出,此次由韓國小提琴家梁仁模擔綱,象徵的不只是創作的誕生,更可能開啟新風氣,讓更多協奏曲新作獲得後續演出與回響。
這5場音樂會,或跨界實驗,或多媒體敘事,或思想探問,或歷史記憶,或國際首演,交織出台灣樂壇的多元面貌。它們不只是節目的選項,而是聲音如何生成圖像、牽動記憶、打開世界的證明,也讓樂季的開始,成為我們共同期待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