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雅樂其實是來自中國,唐代時,日本派遣遣唐使前往中國學習,之後更專設了培訓專業樂師的學校為宮廷服務,讓雅樂融入了日本文化,走向高雅、專業的道路,形塑了自我特色。四月份,日本的北之台雅樂會將造訪台灣呈現兩場音樂會,除了將表演純正的日本雅樂外,也將與臺灣國樂團合作演出,兩種系出同源,卻在歷史中分流發展的樂種,終於重逢,將會激盪出怎樣的面貌,令人期待!
2019臺灣戲曲藝術節
北之台雅樂會《雅正之樂─日本雅樂的音樂風情Ⅰ》音樂會
4/13 14:30
臺灣國樂團、北之台雅樂會《雅正之樂─日本雅樂的音樂風情Ⅱ》音樂會
4/14 14:30
台北 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INFO 02-88669702
當西方音樂復古風從演出形式、樂曲與樂器的考據、作曲家生存年代的發掘到表演場地的探究時,致力的都是對過去的追溯、想像與還原。然而有沒有一種樂種,原封不動地保存了一千多年的歷史,仍活躍在科技日新月異的廿一世紀中?
千年不變的「活」寶
雅樂,最初是日本的外來樂種,由中國途經朝鮮半島、南亞儀式音樂逐漸傳播而來。根據史籍,在唐朝之時,日本先後十九次派遣遣唐使前往中國學習,並攜帶部分樂譜樂器回國,隨後更專設了培訓專業樂師的學校為宮廷服務,使得雅樂融入了日本文化,走向高雅、專業的道路,逐漸形塑了自我特色。反倒是中國雅樂歷經變革、朝鮮雅樂經過長久演變,唯有傳承於宮廷與神宮中的日本雅樂歷久不衰。為此,二○○七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將日本雅樂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雅樂」意旨中文的「雅正之樂」,是以大規模合奏型態表演的音樂,也是現存於世界中最古老的音樂形式之一,至今仍擔任日本的宮廷宴會及典禮的重要角色,極具歷史和藝術價值。它的特點在於綿長與緩慢的吟唱,樂器合奏稱為「管弦」;伴隨音樂舞蹈一般的動作的則稱為「樂舞」。演出的內容在多元融合之後包含了日本古代歌曲、改編自亞洲其他國家祭儀舞蹈,及源自於日本與中國的民歌詩詞。
不同時期的政治與文化對雅樂影響深遠,然而如此完整地保留一個傳統文化是相當罕見的。原因在於師徒相傳與後裔的承襲,然而最重要的因素,應該在於歷代統治者的尊重、提倡,及與民族傳統不可分割的關連,使雅樂為一種日本的精神象徵。
在保留原汁原味之餘,音樂家們也嘗試以雅樂的精髓譜寫新作品,如國際知名的作曲武滿徹在一九七三至一九七九年所創作的《秋庭歌一具》已成為現代雅樂不可或缺的著名曲目。當然,也有以西洋樂器編制以雅樂的結構為概念創作,更有爵士、流行樂創作者利用雅樂的音色特質吸引民眾進入欣賞的領域。而在台灣,雅樂雖已和古老的樣貌脫離,但在南華大學、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及各地的釋奠司禮團體等,皆有音樂學者與古樂專家蒐集、考證並實際演出,為雅樂的復興戮力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