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基地計畫
-
焦點專題 Focus 如果在2030,一間表藝圖書館
每一回「駐館藝術家」的選擇,都在影響未來的典藏面貌
從藝術家駐館的「現在」作為「未來的檔案」的觀點來看,雙方的合作關係最重要的是創意的開發與未來文化資產的創造。
-
藝視窗 News
兩廳院擴大「藝術基地計畫」徵件,廣邀青年擾動劇場!
【台灣】 兩廳院擴大「藝術基地計畫」徵件,廣邀青年擾動劇場! 以培育劇場青年人才為號召的「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將自即日起至10月25日開放「Gap Year 兩廳院壯遊」及「藝術行政實習計畫」兩大計畫徵件。兩廳院透過此計畫廣邀青年擾動劇場,召集對表演藝術產業有想法及行動力的青年,齊手與場館、藝術環境與社會產生對話。 有別於過往以「創作者」為主要徵件對象,邁入第三屆的「Gap Year 兩廳院壯遊」今年擴大徵選目光,廣泛吸納各領域的青年對象,且招收年齡範圍放寬至18至26歲的非在學青年。徵選題目也有大變化,將含括場館經營、產業生態、創作發展等公共議題,邀請申請者提出屬於年輕世代的想像與思考,入選的計畫成員將有機會參與場館創意專案。同時,計畫成員需要自訂與兩廳院有關的研究題目,透過一年的公共參與、田調研究及對話思辨,提出屬於年輕世代的觀察與思維,創造新世代的「青年議動場」。「我們希望這群青年不只能做創作,還能更全面思考場館經營,或是如何改變產業的結構等,甚至期待這群人未來有機會成為藝文產業的意見領袖之一,或以改造企業的文化長為目標。」劉怡汝總監說。 行政人是表演藝術產業的十項全能王,因此培育也相對的重要。「藝術行政實習計畫」自開辦以來便廣受好評,通過書面評選的申請者將可在兩廳院舉辦的三日說明會中,了解各部門的實際工作內容,並與申請的部門主管進行面試,爭取表達與展現自我的機會。入選者將利用一學期的時間,深入各部門工作現場,體驗藝術行政工作的真實樣貌。本次招生部門包含節目企劃部、公共溝通部、顧客體驗部及演出技術部,提供在學青年們多樣化的工作選擇。2020藝術基地計畫徵件報名網址npac-ntch.org/zh/artProject/intro。 2021年「科技藝術創作發展補助作業要點」即日起受理申請 文化部「科技藝術創作發展補助作業要點
-
特別企畫 Feature
孵夢,藝起來
曾有科學家研究,在入睡前反覆詢問自己一個問題,那麼在夢裡,潛在的能力會被啟動,思考也會更活絡。在經過一夜睡眠醒來後,困擾自己的那個難題,有極大的可能會獲得解決。聽來無厘頭,卻也似曾相識。在劇場中誰不是反覆問著問題,尋求放得過自己的答案,只不過,愛做夢的劇場人,有沒有個安全舒適的搖籃可以依靠? 在國家兩廳院宣告與國際場館簽訂合作計畫之際,此地也同時成了培育藝術的基地。在交流互換的過程中,看似是以場館資源支持藝術家,但最重要的,還是藝術家所建構的基底。從國際到台灣,從場館到藝術家、生力軍到實習生,是藝術將四面八方的人聚集在一起,因為相互傾聽、陪伴,期待藝術的夢,自然孵出來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國家兩廳院的陪伴、共享、製作、鏈結
藝術基地計畫 近年因應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全到位,大場館時代來臨,成立卅二年的國家兩廳院長年以邀演國內外節目為主、提升觀眾視野的場館任務也進行轉向,近年以成為「藝術家的家」自詡,在節目邀演、製作之外,開放場館資源共享,建立藝術家培育、串連的網絡亦為核心目標。 「藝術基地計畫」開始於二○一四年,五年間邀請十二位藝術家駐館創作,是場館的泥土,也是場館橫向連結創作者、地方、國際的起點。該計畫目前收束了「長期駐館藝術家」、「短期駐館藝術家」、「Gap Year兩廳院壯遊」、「藝術行政實習計畫」等四項專案,除了「長期駐館藝術家」採邀請制之外,其餘都是公開徵選,且「長期駐館藝術家」也由一年制延長為兩年,建立更穩固的夥伴關係。 整體而言,計畫內容從青年培力出發,以充足的資源與時間培育相關人才,整體內容則涵蓋行政、製作與創作層面,挹注場館資源、排練空間共享、跨國連結,在不同階段給予處在不同創作階段的藝術家、剛入門的藝術行政不同支援,今年首次加入「導師」制度,邀請兩廳院藝術顧問林強領軍這群藝術老手與新血。 藝術總監劉怡汝指出,「比如創作者在田野階段,需要採訪相關主題的專家學者,也可以透過兩廳院聯繫,會有階段性呈現,讓兩廳院會員、專家學者可以參加,給予藝術家回饋,製作雖是最終目的,但不是唯一的路,重點仍是兩廳院如何在創作的過程中陪伴藝術家探索。」 月前公布今年度入選名單為:「長期駐館藝術家」的劇作家吳明倫、劇場導演樊宗錡、劇場及新媒體導演周東彥;「短期駐館藝術家」為演員王安琪、聲音藝術家紀柏豪;入選「Gap Year兩廳院壯遊青年」的有林陸傑、林靖雁、馬雅、張凱福、陳弘洋;以及7位「藝術行政實習計畫實習生」程鳳如、王晴毅、陳偉銘、李佳玲、游佳晏、傅米琦與林薇仁。
-
藝視窗 News
林強領軍 兩廳院2019藝術基地計畫正式展開
【台灣】 林強領軍 兩廳院2019藝術基地計畫正式展開 兩廳院2019年「藝術基地計畫」擴大整體想像,除邀請三位「長期駐館藝術家」,並公開徵選出兩位「短期駐館藝術家」、五位「Gap Year兩廳院壯遊」青年及七位「藝術行政實習計畫」實習生。「藝術基地計畫」更首次加入導師角色,邀請兩廳院藝術顧問林強領軍,從青年培力作起,以更充足的資源及時間培育優秀人才。 「駐館藝術家」分為長期及短期計畫,其中長期駐館期間由一年延長至兩年,短期則為三個月。今年邀請方向著重連結在地文化,期望藝術家從台灣土地出發,說出屬於台灣的故事;另一方面則強調科技跨界,透過新的科技媒材,反映當今社會樣貌。本次邀請的三位藝術家,有長期挖掘本土文化與民間俗儀的吳明倫、樊宗錡,以及擅用數位科技演繹當代劇場的周東彥。 短期駐館強調跨域交流,以「1+1」概念出發,由藝術家提出跨領域及跨社群的合作計畫。本次公開甄選出王安琪與紀柏豪。身為專業劇場演員的王安琪,將以《婚姻場景》劇本為骨,邀請影視和劇場演員相互演繹,並深入探討劇場產業化的可能性。紀柏豪專研聲音創作,關注日常性的感知,將於駐館期間發展互動性音樂系統,並嘗試運用於劇場演出,反轉觀眾的聽覺經驗。 另首次啟動的「Gap Year兩廳院壯遊」計畫,要挖掘具潛力、能提出自身觀點,更勇於起身實現的青年藝術家。本次甄選出來自不同領域的林陸傑、林靖雁、馬雅、張凱福、陳弘洋,將以一年時間在兩廳院自由探索。 108年文化部「表演藝術結合科技跨界創作」補助名單出爐 文化部公布今年「表演藝術結合科技跨界創作」補助名單,包含社團法人臺灣視覺希望協會、安娜琪舞蹈劇場、舞蹈空間舞蹈團、城氏互動設計工作室、巴洛克機器工作室、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及黃翊工作室等7個團隊提案計畫獲得補助,總補助金額為新台幣1,200萬元。 社團法人臺灣視覺希望協會運用Buzzer Beacon技術,創作口述影像劇《黑聲劇團-停電了!別害怕》,從使用者角度,發展更能貼近視障表演者的輔助系統。安娜琪舞蹈
-
藝視窗 News
2018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駐館藝術家出爐,林怡芳等四位入選
【台灣】 2018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駐館藝術家出爐,林怡芳等四位入選 國家兩廳院自2015年展開的「藝術基地計畫」,今年邁入第4年,2018年將邀請林怡芳、林祐如、梁允睿與徐惟恩四位藝術家駐館合作。 林怡芳為出生於高雄的旅法編舞家與舞者,其長期合作的編舞家有慕妮耶(Mathilde Monnier)、赫佐(Christian Rizzo)等。今年度她除了為其創作《連鎖關係》返台進行前期準備外,也將與兩廳院推廣組合作辦理以運動員、醫護人員、街舞舞者為對象的「費登奎斯肢體工作坊」,從認識身體出發,教導打開身體運作的可能性領域。另會與臺北市立大學合作,篩選法國編舞家Mathilde Monnier經典舞作段落,跨領域跨科系的學生經過12堂課程傳授,於年底進行15分鐘成果發表。 新生代舞者、編舞家林祐如在跨界舞蹈、劇場、多媒體的領域中,擁有豐富的演出經歷與亮眼的表現。2017年於兩廳院新點子舞展發表的作品《朵朵》,將於今年受邀至法國鳳凰劇院及巴黎聖德尼國際舞蹈節演出,她將藉此機會吸收歐洲當代藝術人文能量,進行藝術節觀摩。她也將與「和好玩實踐室」及兩廳院推廣組合作辦理工作坊,為國小一至六年級視障兒童,藉由活動設計與不同的領導,讓視障學童在參與藝術體驗的同時,開啟表達與交流的機會。 現任紅潮劇集藝術總監的梁允睿,作品多以音樂與戲劇相關創作為主。近期編導作品有《美味型男》、《啞狗男人》等。他希望透過今年駐館的機會,到日本沖繩學習島歌唱法,為新作《瑪莉皇后的禮服》進行田野調查,更了解歷史對文化的影響。 身兼鋼琴家、指揮家、作曲家、管風琴家、大鍵琴家、聲樂指導等身分的徐惟恩,由於對巴洛克音樂的喜愛,對古風音樂有其一套的詮釋及見解;同時也積極與當代作曲家合作,尋求創新及多元的表演。他本年度將擔任國家兩廳院「2018歌劇工作坊」協同製作人與指揮,同時透過密集的來台交流與互動,與創作型室內樂團「三個人」激盪交流,研發中西樂融合爵士元素,使用不同樂器進行新創作,於2019年精采呈現。(莊珮瑤) <strong
-
即將上場 Preview 簡莉穎《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
斷片重組的人生 你真的認識過「他」?
《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是劇作家簡莉穎在為期一年的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後所完成的作品,故事描述一位被稱作馬密的人,曾主持過一個收留HIV感染者的「甘馬之家」。導演許哲彬表示,在雞尾酒療法發明後, HIV感染者所面對的不再是生死議題,而是該如何在現實社會中與病共生。但這齣戲卻一點也不沉重,更多是簡莉穎因這樣的故事而衍生的觀點,及她獨特的幽默。
-
藝視窗 News
國家戲劇院重新出發 兩廳院公布2017年駐館藝術家
【台灣】 國家戲劇院重新出發 兩廳院公布2017年駐館藝術家 休館長達8個月的國家戲劇院,將在本月的「2017 TIFA 台灣國際藝術節」以新面貌現身。除了演出設備大幅升級外,民眾最有感的駐店公共空間則搶先在藝術節前開幕,以「戲台咖」為主軸,將書店、咖啡店、茶館、餐廳整體規劃,讓觀眾一窺劇場人的後台風景。值得一提的是,增設的小酒館將延長營業時間至凌晨一點,成為夜貓子的新地標。 此外,兩廳院自2015年展開「藝術基地計畫」,挹注場館資源支持藝術家進行全新創作,並期待透過駐館分享思考以建立良好的互動連結,歷屆駐館藝術家有:黃翊、簡莉穎、蘇威嘉。上月底兩廳院公布今年度入選的駐館藝術家為劇場導演Baboo與編舞家蘇文琪。 Baboo現為現為莎士比亞的妹妹們劇團駐團導演,1997年投入劇場後共發表了25個導演作品,涵蓋類型多元;編舞家蘇文琪於2005年創立YiLab.一當代舞團,長期關注藝術與科學,自2016 年至瑞士歐洲核子研究組織駐村後,透過科學關照生命體系,銜接過往創作脈絡反思當代新媒體生存樣態。(張慧慧) 文化部徵選編劇人才參加美國莎士比亞戲劇節駐村計畫 文化部駐洛杉磯臺灣書院今年將再與美國奧勒岡「莎士比亞戲劇節」(Oregon Shakespeare Festival, OSF)合作,徵選1名台灣編劇進行為期3個月之駐村,獲選者可透過觀摩該藝術節藝術聚落的經營理念並與各國戲劇菁英交流。本年度駐村時間為7月31日至10月30日,地點在美國奧勒岡州阿什蘭(Ashland)市。駐村期間參與者將擁有獨立創作之時間與空間,並可與專業劇場工作者共事,參與藝術節之製作會議、讀劇等活動。徵選收件自3月15日止,申請資料詳見文化部網站www.moc.gov.tw(莊珮瑤) 臺中國家歌劇院「連結CONNECTION」甄選全球節目 <p
-
藝視窗 News
國家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 徵求短期駐館藝術家
【台灣】 國家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 徵求短期駐館藝術家 國家兩廳院自2015年展開「藝術基地計畫」,經過3年實施,今年將發展「邀請駐館」及「甄選駐館」兩個子計畫,持續秉持支持原創理念,提供兩廳院資源,支持藝術創作者進行全新創作的發展,並期待透過駐館期間的工作分享,能為其新作發展帶來不同面向的思考;也期盼透過場館與駐館藝術家之間的互動連結,為場館挹注更多新活力。 「甄選駐館」以國內藝術創作者為對象,為3個月為上限的短期駐館,開放兩種提案方向進行甄選:「創作研發型」以藝術家未來計畫發表之原創作品進行駐館研究及排練發展。「藝術推廣型」以藝術工作者的創意及藝術敏銳度,結合場館資源,為場館設計多元且具有創造性的推廣活動,為場館注入新鮮的活力,讓表演藝術走向不同的群眾。 徵件即日起至2月28日止,對象為具中華民國國籍,25歲以上之表演藝術創作者,曾公開發表至少3個以上售票演出的創作或製作。凡表演藝術類之導演、編舞、編劇、表演者、表演藝術相關設計或創意製作人等,皆可提案參加徵選。「創作研發型」以個人藝術創作者優先考量。更多報名甄選詳情,請上兩廳院官網「更多公告訊息」。(莊珮瑤) 國家兩廳院特爾左布勒斯「The Return of Dionysus」工作坊開放報名 國家兩廳院去年製作了希臘導演特爾左布勒斯執導的《酒神的女信徒》,以獨創的肢體與聲音訓練系統提昇演出者內在能量,展現純粹而強大的人體極限。為延續成果,特推出「戲劇工作坊計畫」,期給予國內具潛力之演出者長期且穩定的肢體與聲音訓練,並將配合訓練進度,邀國內外藝術家觀摩交流,藉以媒合創作方與學員的合作,同時亦期望優先推薦學員予兩廳院未來合作之製作,持續耕耘國人創作節目品牌。 本計畫今年將邀《酒神的女信徒》男主角林子恆與女主角蔡佾玲擔任講師,以希臘導演特爾左布勒斯的「The Return of Dionysus」工作坊為基礎,規劃兩階段各三個月的課程,進行長期且密集的訓練。甄選報名自即日起至2月12日截止,歡迎國內22歲以上具舞台經驗的專業演員或舞者報名。(莊珮瑤) 201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