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意象劇場

相關文章 6 篇
  • 光與聲音,造就了威爾森獨特的舞台世界。圖為《彼得潘》一景。
    焦點專題(二) Focus

    視覺與聲響 構築奇幻戲劇饗宴

    「我從來就不喜歡戲劇,敘述故事與心理劇從沒能引起我的興趣。」此話出自前衛劇場大師羅伯.威爾森之口,一點也不讓人意外,在他的舞台上,語言退位、敘事消失,有的是肢體、聲響、燈光,在如樂曲般細心譜寫演奏的過程中,給予觀眾強烈的震撼。即將於三月初由柏林劇團在臺中國家歌劇院演出的《彼得潘》,是威爾森與法國音樂組合CocoRosie合作的作品,威爾森似的奇幻世界,將再現台灣觀眾眼前

    文字|林冠吾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 威爾森扮演白臉老頭克拉普,以旁人無法參透的古怪介入自我的回憶。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白臉的克拉普 貝克特的意象劇場

    讓角色以長時間的靜默,日常動作的重新編排,在羅伯.威爾森的舞台上不是新鮮事,他與貝克特某種程度上都視語言為不可信任的表達,一切文字註定指向空無,語言作為溝通的形式有其不可逾越的限度。在《最後的錄音帶》中,威爾森飾演的白臉老頭克拉普,手持香蕉彷彿手持著槍,喃喃自語,自我質疑,偶爾跳舞,以無意義的意象將貝克特的劇本與角色的內在具象化

    文字|張慧慧
    第283期 / 2016年07月號
  • 當優劇場演員在「模仿」白人文化所開創的身體理性主義時,這種主體混淆的問題,就讓我們看到滿台的「東方人」,卻一個個都是面貌不清。
    演出評論 Review 「鄭和」作為後殖民戲劇的歷史意象

    評Robert Wilson與優人神鼓《鄭和1433》

    羅氏劇場這樣一套特殊的形式主義已成經典,在當代劇場裡不但是永恆的,也是不朽的。然而當他將之挪借到他的「東方世界」裡,他碰到的並不是一個表現的問題,而是身體的問題。

    文字|王墨林
    第208期 / 2010年04月號
  • 戲劇

    桀驁不馴或撲朔迷離

    筆者不認為貝克所使用的元素只是借用戲劇元素豐富了視覺藝術的語匯,而讓作品停留在視覺藝術而已,而是已經跨入了劇場的領域,具有以下前衛劇場手法:不需扮演虛構之角色,不需呈現虛構之情節與情感不需動容等等。由以上看來,我們所看見的貝克並不是真實生活中的貝克,而是扮演中的貝克。因此,即使不是傳統式的扮演──成為某個虛構人物,貝克在觀眾面前仍是在表演。

    文字|倪淑蘭
    第131期 / 2003年11月號
  • 《WD生之祭》題旨雖壯闊,導演要談的卻毋寧是對於「符號」的想像。
    回想與回響 Echo

    擺盪於符號與意象之間

    小池博史對於意象的迷戀,比較缺少的正是對於意象背後精神狀態的反映,很容易就變成一個象徵性的符號而已。我們在《WD生之祭》裡看到各種意象化的動態圖形,可以從中意會到生命的脆弱或戰場的陰影,但,我們卻幾乎感受不到舞台上身體的「現在性」。

    文字|王墨林
    第99期 / 2001年03月號
  • 《意象劇場:非常亞陶》一書之封面。
    回想與回響 Echo

    黑死病與鍊金術

    亞陶的論述並不只是以演出的問題爲軸心,而是以演出以外的問題爲範圍,包含了他談的黑死病、鍊金術、形而上學、東方劇場、殘酷劇場等各種肉體哲學的思考所形成的「替身論」,尤其更包含了他把劇場做爲自己生命的場域,而如何用自己超越了現實的生命狀態去思考語言和身體的存在性,這些都是構成「替身論」的網絡迴路。

    文字|王墨林
    第84期 / 1999年12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上海

    直播間成為蠶食演藝市場的「第二舞台」

  • 香港

    防疫鬆綁後,表演藝術界終於展現新氣象

  • 戲劇

    《夢與陰影》 帶著觀眾一起離地飛行

  • 焦點專題 Focus

    李明潔:「不著痕跡的日常感最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