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藝,異議,意義
異藝的跨界,一直是近年來歌劇現場演出中重要的熱點項目,但是在跨界的時候,這些異藝不見得都能融合,也常常造成摩擦,引來「異議」。由於每次的異藝跨界演出或多或少都帶有實驗性,讓我們藉著藉由兩齣柏林邦立歌劇院的製作《假冒的女園丁》與《唐懷瑟》,來看歌劇分別與戲劇、舞蹈「交流」所產生的異議與意義。
異藝的跨界,一直是近年來歌劇現場演出中重要的熱點項目,但是在跨界的時候,這些異藝不見得都能融合,也常常造成摩擦,引來「異議」。由於每次的異藝跨界演出或多或少都帶有實驗性,讓我們藉著藉由兩齣柏林邦立歌劇院的製作《假冒的女園丁》與《唐懷瑟》,來看歌劇分別與戲劇、舞蹈「交流」所產生的異議與意義。
書法藝術家董陽孜,近年來以她的字與各個領域跨界交流,除了獨立的靜態展示、衍生的文創商品,更與其他藝術家合作發展創作是當代美術館中的展覽,也是演唱會、音樂會的展現,更在劇場舞台上與表演者共舞跨界不斷的董陽孜,是不自我局限的藝術家,更以「讓現代人認識書法藝術」為志,在不逾矩之齡,持續揮毫「騷」動藝海!
她寫巨大無比、超越常規的字,她的作品散見城市角落、書輯、唱片封面、劇場視覺,甚至,近年來,音樂會上也可見其恣意揮灑的筆墨,讓數位科技與傳統新潮卻並行不悖地相容。她是董陽孜。 「我不是書法家,我是現代藝術家。」年逾七十,她如此大氣且中氣十足地宣稱著。確實,董陽孜有著藝術家不受框限的自在從容,跨界是她要讓「書法被看見」的蓄意為之,卻又讓多種元素對話地如此自然而然。本刊則藉著董陽孜首次擔任主導的跨界劇場作品《騷》即將演出,進行專訪,讓讀者一同走過她的跨界旅程。
這一年的劇場,清楚地看到視覺藝術人才的投入,所打造出來的風景變化。吳季璁、周東彥、李銘宸等人,透過材質與身體、空間的思索,物件的重新定義,向感知提問、尋找新的觀看與敘事。有趣的是,這些作品大多散發一種荒涼況味,無論視覺上再如何鮮豔、擁擠,骨子裡似乎都有失落世代於內在追尋的鄉愁。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