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袁雪芬

相關文章 6 篇
  • PAR表演藝術
    藝視窗 News

    第九屆台新藝術獎入圍名單公布

    【台灣】 第九屆台新藝術獎入圍名單公布 第九屆的「台新藝術獎」,已於二月底遴選出入圍作品。表演藝術類的十個節目中,再度入圍者有台北市立國樂團及世紀當代舞團。本屆音樂類作品《很久沒有敬我了你》及《時空情人音樂會-舒曼與南管的邂逅》都傾向傳統與多元化的創新;而另兩場《BIS搶先聽─旋擊炫技》及《雲山雁邈》則都是國樂節目。戲劇類中,除了亞洲劇團的《假戲真作》及台灣豫劇團的《花嫁巫娘》外,特別的是扯鈴為創作主軸的《奇幻旅程》,及倒立特技所建構出的《透明之國》也雙雙入圍。舞蹈類則有《SPIN 2010》及《婚禮/春之祭》。今年的「台新藝術獎入圍展」依舊在高雄市立美術館展出。大獎得主將在5月14日頒獎典禮揭曉。(李秋玫) 聲學專家林宜勝過世 國內聲學、錄音學的權威林宜勝老師,於2月15日清晨因肝硬化病逝於台大醫院,享年73歲。消息一出,音樂界友人及任教的台北藝術大學及東吳大學師生皆同聲表達不捨。 人緣極佳的林宜勝,是台大外文系畢業,在大學前就與愛樂友人合辦台灣第一個民間管絃樂團「洄瀾管絃樂團」。雖然沒有正式的科班學位,但音樂的基礎深厚,演奏之外,對音響、錄音、聲學等都非常有研究,更是國內少數精通小提琴修復的才子。兩廳院開館時,他更曾對音樂廳的音響撰過大篇文章,引起討論。此外,他文筆相當流暢,除了評論及專文外,大提琴家卡薩爾斯傳記式的作品《白鳥之歌》就是他所翻譯。最為人稱道的就是任職洪建全視聽圖書館館長期間,無論是館藏、雜誌、出書、研討會、講座都是當時音樂界的指標。(李秋玫) 美狄亞音樂劇場《第8號當舖》演員甄選 由劇場編導蘇芷雲成立的「美狄亞音樂劇場」,意圖仿效日本寶塚集團全女班之音樂歌舞劇精緻取向,預計2012年演出改編自作家深雪作品的《第8號當舖》,將於三月中展開演員甄選。第一階段甄選將於3月19、20日舉行,甄選女角與男角,條件為165cm以下女性,視覺年齡介於20-35

    文字|耿一偉、本刊編輯部
    第219期 / 2011年03月號
  • 歌仔戲《山伯英台》在交代同窗共學的情節上,諧謔逗趣而別有寓旨。越劇只在〈托媒〉一折後場幫腔交代山伯、英台同窗三年,略顯不足。
    回想與回響 Echo

    紅樓戲盡情未盡

    有些戲,因爲要一夜演完,就割捨很多精華片段。如果連續兩天,或更多天,演出一個完整版,觀衆會接受嗎?是不是能一試呢?

    文字|張亭安
    第22期 / 1994年08月號
  • 茅威濤苦排新戲,驗證了改革並非一蹴可幾。
    大陸劇場

    焦點、熱點、難點

    《孔乙己》以文學爲基礎,取材於魯迅幾篇小說裡的多位人物,形成了咸亨酒店由晚淸以降的時空場景,請出孔乙己作爲歷史的見證人,帶著心靈表徵的扇子,和三名女子走完人生四季裡的悲苦交替。

    文字|李翠芝
    第74期 / 1999年02月號
  • 袁雪芬創立上海越劇院,擔任院長長達三十年,爲越劇發展貢獻心力,她的表演功力與舞台成就亦卓越非凡。
    焦點

    袁雪芬與上海越劇院

    一九五五年袁雪芬創立「上海越劇院」,將越劇由江湖走唱、師徒口授的民間傳統模式,納入有組織、計畫性的發展架構中。在她任院長的三十年間,上海越劇院成爲一個擁有四百餘人的大型表演及研究團體。五月間,袁雪芬以名譽院長率該院「紅樓劇團」來台演出《紅樓夢》等多齣招牌好戲。

    文字|姜思章
    第19期 / 1994年05月號
  • 魯迅筆下的悲劇小人物,在傳統「戲曲的舞台上具像化」。
    觀察站 Review

    《祥林嫂》過台灣

    比貓畫虎的功夫並不容易,有時形似亦未必神似,何況此間眞正地道的越劇演員並不多,爲了湊合演出,東拉西扯南腔北調一台人,能「描紅」到還像那麼回事,已經是難能可貴了。

    文字|貢敏
    試刊號 / 1992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觀察站 Review

    越劇的起源

    越劇爲浙江的地方戲,現在的寧(波)紹(興)老人還管叫越劇爲紹興戲。越劇本來不是紹興人唱的,是紹興的鄰縣嵊縣人所唱,因嵊縣觸紹興府屬,所以地方人士沿稱越劇爲紹興戲。越劇的前身是「紹興高腔」,其音綢之高亢,一如豫劇(河南戲)。紹興的前身高腔是「的篤班」,而「的篤班」的源由來自木匠做工時鎚鑿碰擊所發出的「的的篤篤」聲,木匠一邊工作一邊哼唱,以「的篤」聲爲節奏韻律,並以一唱一和相應。後來就漸漸發展成爲「的篤班」的「紹興戲」,然後又成爲「紹興高腔」。「紹興高腔」没落後,越劇興起。 紹興戲的「的篤班」及「紹興高腔」都是男人所演唱,早期的越劇則全由女子演唱。現在的越劇則男女演員都有,惟成名走紅的都是女演員,如大陸的越劇皇后袁雪芬和台灣的周彌彌是。 早期的「的篤班」的成員班包括演員、後台(文武場)打雜每班約十數人,他們因逃荒而成羣流離他鄉,路過之處有要他們演唱的就搭台唱幾天,賺點錢回家。這種「的篤班」因此也有人叫它「討飯班」,形容他們生活之苦。 「的篤班」演唱時没有管絃樂器,除鑼鈸外,就是「的的篤篤」竹器木器的敲擊陪唱,到越劇時才有胡琴簫笛等絲竹樂器伴奏,唱腔音調也改良了,黃梅調就是依越劇曲調而來的。 文字|楊征 紹興耆宿、名攝影家

    文字|楊征
    試刊號 / 1992年10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澳門

    劇評人票選出兩檔回響兩極的年度演出

  • 其他

    聚焦長銷劇 PLAYground空總劇場4月開幕首推《小王子》音樂劇

  • 戲劇

    《和合夢》 以沉浸式展演回應酷兒想像

  • 看戲不忘電影

    速寫賴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