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楊桂娟

相關文章 28 篇
  • 侯瑩與木箱的獨舞。
    舞蹈

    冷靜的酷

    第二段落,當玎玎琮琮的音樂出來時,還是不急著做動作,而是如在天地間探索安身立命的方法,或奧秘,一樣,五個著白衣白褲白衣裙的男女舞者,在舞台上,稀鬆有致地,如蜉蝣嗎?倒不那麼具體,但有那樣的況味。如此的「清」和「透」,也是我從上次《微笑》以來,對楊桂娟作品的印象。

    文字|鄒之牧
    第224期 / 2011年08月號
  • 《河界》的演出劇照。
    回想與回響 Echo

    舞作的兩性議題與編舞者的認同

    一九九一年成立的組合語言舞團,在兩年前的首度公演之後,今夏再度推出《河界》,以落實「關懷人生」的創作理念。

    文字|吳士宏
    第35期 / 1995年09月號
  • 林懷民的《新宿》將於「半世紀的脚步」中演出。(圖爲一九八一年雲門舞集團員飾演此作品的劇照,右起:林秀偉、劉紹爐、吳素君、陳偉誠、方文
    藝術節

    五月五,記得來跳舞

    今年由文建會所統籌策劃的「一九九五台北國際舞蹈季」活動,聲勢浩大。不但首度有計畫地追溯、探尋台灣歷史舞跡,同時動員了舞蹈學會與各大專院校舞蹈科系參與計畫與演出,全省的各個舞蹈團體也都將共襄盛舉。活動期間自三月初至五月底,同時特別改變以往只以台北爲重鎭的作法,期望全民一起來參加。

    文字|陳品秀
    第29期 / 1995年03月號
  • 組合語言藝術總監楊桂娟。
    台前幕後

    舞蹈中的書法美

    中國文字的字形字體變化多端,在書法表現上即使同一字體又分好幾家不同的門派,每一門派各具特色風格,因此用於舞蹈的展現便有了非常多的可能性。

    文字|徐瑋瑩
    第41期 / 1996年03月號
  • 台灣舞蹈史硏討會中,幾位前輩舞蹈家難得的一次合影:左起李彩娥、李天民、康嘉福(早期留日芭蕾舞者兼牙醫師)、蔡雪慧(蔡瑞月及康嘉福的學
    回想與回響 Echo

    用舞蹈書寫歷史 側記「半世紀的脚步」系列活動

    今年三月十三日,一個細雨霏霏的晚上,在台北市立社敎館有一場特別的演出。演出內容不是某某舞蹈家的年度大作,也不是哪個外國舞團又來叩關,而是七位台灣舞蹈家代表作品的呈現;是台灣舞蹈半世紀以來的足跡。

    文字|趙綺芳
    第34期 / 1995年08月號
  • 「運墨、飛白、舞中行」演出時劇場入口處。
    回想與回響 Echo

    僵化思想背後的教育危機

    組合語言舞團三月間曾以實驗的性質演出「運墨、飛白、舞中行」。《表演藝術》五月號也登了兩篇該演出的回想。編舞者楊桂娟在此回應兩位作者的觀點,釐淸她創作的動機。

    文字|楊桂娟
    第45期 / 1996年08月號
  • 敦煌壁畫的舞動場面在樊潔兮的舞作中重現。
    舞蹈

    舞蹈禮讚

    十一月的舞蹈節目不多,但都很新,卻也很舊,古老的題材中有嶄新的詮釋和表達。串聯其中的是舞者對舞蹈的執著和禮讚。

    文字|黃尹瑩
    第13期 / 1993年11月號
  • 「運墨、飛白、舞中行」──〈篆流〉。
    舞蹈

    編舞家的心靈感通與藝術風格

    編舞家是否能在創作歷程中深入關懷書法家心靈生命,並相對地反思探索自己,而非只是感通媒材與所能承襲的技法。

    文字|吳士宏
    第43期 / 1996年05月號
上一頁12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青年為何出走,藝術何以介入?

    從藝術文化「社區總體營造」到「青年村落文化行動」的地方觀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藝術的產地,8位在地居民街訪(下)

  • 新銳藝評 Review

    難道只能苦守寒窯?

    評2022兩廳院藝術出走《我是天王星》
  • 特別企畫 Feature

    用20年光陰培植新竹國樂搖籃

    劉江濱與從小扎根的「新竹青年國樂團」、「竹塹國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