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倫波英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巴倫波英一呼百諾 皮耶.布列茲音樂廳開幕
由知名指揮家巴倫波英推動,為巴倫波英-薩依德音樂學院而建的「皮耶.布列茲音樂廳」於三月四日於柏林盛大開幕。音樂廳由建築大師法蘭克.蓋瑞設計,聲學大師豐田泰久負責音效聲學工程,為了巴倫波英這個以音樂追求和平為目標的音樂學院,分毫不收。他們一起催生音樂學院、音樂廳的落成,完全沒有商業考量,以人道主義為宗旨,讓柏林多了充滿人文氣息的全新音樂地標。
-
藝@CD
體驗夜的美麗與華麗
在如絲絨般的夜裡,聆聽女高音安娜.聶翠貝可的專輯《寧靜的夜晚》與長笛演奏家帕胡德的《歌劇幻想曲帕胡德的歌劇之夜》,讓人分別感受品嚐到「夜的美麗」與「夜的華麗」,可說是浪漫的夜裡,音樂無盡想像的美好延伸。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巴許基洛娃 世界樂壇的天之驕女
台北市交響樂團歡慶四十大壽,團慶音樂會請來世界樂壇的天之驕女伊蓮娜.巴許基洛娃,擔綱演出莫札特《C大調第二十一號鋼琴協奏曲》。出身音樂世家的巴許基洛娃是知名鋼琴家暨教育家巴許基洛夫之女,前任與現任丈夫分別是「魔鬼小提琴手」基頓.克萊曼與指揮大師巴倫波英,自己也致力於室內樂的演出,擔任耶路撒冷國際室內樂音樂節的藝術總監。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德奧
柏林愛樂積極跨界 維也納愛樂新血上路
肩負著光榮歷史傳統的德奧兩大天團,在新的樂季除了排出經典曲目維持金字招牌之外,卻也各自展開新穎的嘗試柏林愛樂在拉圖帶領下,展開與東方的對話,甚至開始拍起記錄片,讓團員抒發舞台下的異域感受;維也納愛樂雖然還是以大師指揮為主,但也不忘提攜新秀,兒童音樂會就讓新星喬丹擔綱演出。
-
國際藝識International Vision
音樂總監≠音樂總兼!?
從前,一個樂團的音樂總監,代表的是他統御樂團的能力與音樂專業能力,但時至今日,音樂總監不止要有音樂專業能力,還要能夠做行銷、贊助、教育推廣及流行跨界,還要有親和力於是「音樂總監」眼看成了「總兼」!問題是,哪裡找得到這種「超人」?於是,國際樂團有了新的「多頭領導」方式,讓各個指揮家發揮自己的強項。
-
特別企畫 Feature 華格納傳奇
華格納,你真的討厭猶太人嗎?
華格納從來都是一位讓人難以面對的作曲家,集偉大與卑劣的極致於一身。他的反猶言論,加上二十世紀納粹對華格納作品的推崇,以及對華格納後人的拉攏,使得華格納成為表達譴責納粹立場的現成物(ready-made)。但是出人意外的是,照巴倫波英的觀察,華格納的歌劇中壓根沒有一個角色是猶太人,也就是說,華格納並沒有藉著歌劇來詆毀猶太人。 那麼,華格納與反猶之間的等號是怎麼來的?
-
柏林
後德國表演藝術情報
德國的再度統一對原來的東、西德文化藝術發展有何消長呢?西德統一的代價之一是經濟蕭條,文化預算被大量刪去的結果,導致許多原先依靠政府供養的藝術單位或團體得另想出路;原西德的表演團體受到原資本主義架構下系統的影響,過去的經驗反而變成無法適應新形勢的舊包袱,而原東德的狀況則正好相反,新來的制度與變化恰好給予她一個全新的開始,像從無到有,可以自己定位出一個幾乎毫不受拘束的、任何可能的新方向。 現代劇場在新的社會結構下自然是變化劇烈,但最有趣的要算是,一般總被認爲保守的古典歌劇劇院了。以東、西柏林的兩個最重要大歌劇院來說,西柏林的「德意志歌劇院」(Deutsche Oper Berlin)在兩德統一後,爲了應付東邊的強大競爭與日益流失的觀衆,他們做了許多調整(積極製作新劇目,發行雜誌等),但舊有的陳腐人事是無法輕易調整的,也因此,所推出的新劇目都極失敗。而東柏林的國立歌劇院(Staatsoper Unter den Linden)則呈現了完全不同的新生動力,他們邀請聲譽正隆的芝加哥愛樂交響樂團總監巴倫波英(D. Barenboim)任音樂總監,並連續推出了華格納的《帕希法爾》Parsifal、《女武神》Die Walkre等重份量的大製作,參與演出的藝術家都是一時之選外,最重要的是,每齣老劇目都被賦予了新的時代感,他們試圖讓古典歌劇走出封閉貴族娛樂的印象中。像《帕希法爾》的故事背景不發生在中世紀,而是在太空艙裡;節目單不再是藝術家的大頭照,而是厚數十頁的論文書。 本年度東柏林國立歌劇院推出的第一個新製作是理査.史特勞斯的《艾蕾克塔》Elektra。這齣由希臘神話而來的單幕歌劇,向來被認爲是極難處理的作品之一,包括它所連續出現的多義象徵、不協和音與傳統旋律間的風格整合,還有非一般女高音所能勝任的高難度演唱技巧。此一新版《艾蕾克塔》便是在義大利藝術家科內利斯(Y. Kounellis)的新象徵主義舞台裝置中營造了一個具多種衝突的危機氛圍。或許,劇中封閉式的謀殺與復仇情節亦正勾勒了兩德再度統一後的藝術現況。只是我們不確定,結局是否會像劇中的艾蕾克塔那樣,因過度驚駭而死去。 文字|王俊傑 藝術工作者
-
焦點
獨奏到指揮之路 羅斯托波維奇、巴倫波英、阿胥肯納吉的指揮生涯
從六〇年代開始,歐美樂壇陸陸續續有許多著名的獨奏(唱)家投身指揮的陣營,爲原本就粥少僧多的指揮界增添不少熱鬧。其中有的轉型成功跨過界,脚踏兩行繼續春風得意;有的缺乏指揮細胞,技不如人,只好安份回歸老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