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倫波英(飛碟 提供)
焦點 焦點

獨奏到指揮之路 羅斯托波維奇、巴倫波英、阿胥肯納吉的指揮生涯

從六〇年代開始,歐美樂壇陸陸續續有許多著名的獨奏(唱)家投身指揮的陣營,爲原本就粥少僧多的指揮界增添不少熱鬧。其中有的轉型成功跨過界,脚踏兩行繼續春風得意;有的缺乏指揮細胞,技不如人,只好安份回歸老本行。

從六〇年代開始,歐美樂壇陸陸續續有許多著名的獨奏(唱)家投身指揮的陣營,爲原本就粥少僧多的指揮界增添不少熱鬧。其中有的轉型成功跨過界,脚踏兩行繼續春風得意;有的缺乏指揮細胞,技不如人,只好安份回歸老本行。

羅斯托波維奇與美國國家交響樂團世紀的絕響

4月26〜28日

國家音樂廳

前者包括鋼琴家巴倫波英(Daniel Barenboim)、阿胥肯納吉(Vladimir Ashkenazy)、安特蒙(Philippe Entremont,德勒斯登愛樂)、艾森巴哈(Christoph Eschenbach,休士頓交響樂團)、瓦沙利(Támás Vásáry,伯恩茅斯小交響樂團),及普列湼夫(Mik- hail Pletnev,俄羅斯國家樂團)、小提琴家史匹瓦考夫(Vladimir Spiva- kov,莫斯科名家樂團)、祖克曼(Pin- chas Zukerman)、中提琴家巴夏(Rudolf Barshai)、巴希梅(Yuri Ba- shmet,莫斯科獨奏家樂團)、大提琴家羅斯托波維奇(Mstislav Ros- tropovich)、小喇叭手舒華兹(Gerard Schwarz,西雅圖交響樂團)以及歌唱家許萊亞、多明哥等。後者只提一人爲代表,就是大名鼎鼎的鋼琴家波里尼,他擁有別人沒有的特權──許多好樂團排隊等著他指揮,可惜經過多次嘗試都不太成功,波里尼無緣指揮台,只好知難而退,打退堂鼓。

至於指揮事業能夠蓬勃發展到與獨奏事業平分秋色,甚或有過之的演奏家就不多了。符合這個標準的「獨奏兼指揮家」有羅斯托波維奇、巴倫波英以及阿胥肯納吉。

大提琴世家的羅斯托波維奇

三位指揮當中以羅斯托波維奇最年長,一九二七的城市巴庫,祖孫三代都是大提琴家(父親Leo pold曾經在巴黎和卡薩爾斯學大提琴),母親是鋼琴家。羅氏四歲先從母親學鋼琴,八歲才遵父命再學大提琴。童年經常聆聽父親樂團的演奏,小史拉瓦(Slava)的目光全神專注在指揮身上,回家後吿訴父親他想當指揮,父親只簡短地回應他:「先精通一兩件樂器再說。」

一九四一年,羅斯托波維奇的父親過世,從此得自立更生,還好有許多善心人士熱心相助,總算熬過艱困的戰爭期。大戰結束,羅氏兄妹一起進入莫斯科音樂院,接受嚴格而紮實的音樂訓練。除了主修大提琴外,羅氏跟蕭斯塔高維契學作曲,從此建立兩人亦師亦友幾達三十年的深厚感情。蕭氏曾經一度想說服史拉瓦的母親勸他兒子放棄大提琴,改攻作曲,羅氏事後回憶,「還好」沒聽老師的話。一九四八年,蕭斯塔高維契和普羅高菲夫兩位敎授因政治理由被趕出音樂院,羅氏甘冒大忌,站在兩位音樂導師的同一陣線,甚至還搬到普羅高菲夫家與他同住,直到一九五二年普氏過世爲止。

一九五五年羅斯托波維奇和波修瓦劇院的女高音韋希奈芙斯卡雅(Galira Vishnevskaya)結婚。先生經常爲美麗的太太伴奏,兩人合作的莫索爾斯基歌曲集是俄國歌曲的經典之作。

羅氏的大提琴獨奏事業進行得非常順利成功,因此從六〇年代起他也開始嘗試指揮的活動。首先他選擇柴可夫斯基的作品起步,因爲柴氏的音樂中有他切身認同的情感,那是看得到、摸得著的人親土親。他迫不及待地想實現存在腦海中已久的管弦音色,於是走上指揮台,就像他一向熱情地揮弓一般,揮灑起指揮棒來了。

羅氏指揮的柴可夫斯基,不論是交響曲或歌劇,都獲得熱烈的迴響,從此步入指揮的坦途。羅氏以大提琴家兼指揮家的雙重身份縱橫世界樂壇,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七〇年代初期,羅氏公開支持蕭斯塔高維契和索忍尼辛,引來蘇聯當局的迫害。一九七四年,羅氏一家人離開俄國,隔年三月指揮華盛頓國家交響樂團大獲成功,因而受邀於七七年繼杜拉第之後出任樂團音樂總監。羅氏熱心地灌漑這塊音樂園地,將原本乏善可陳的地方樂團改造成深具個性的華府代表性樂團。

不論是台上指揮或台下排練,羅氏都大大發揮大提琴家的特長。他利用星期天在家給團員上課,凡是有興趣的樂團成員都可參加或旁聽他的「家庭大師班」,他熱情地傾囊相授,拉近與每一團員的感情,樂團在他的熱力感召下,水準日益提昇。

羅氏超級演奏家的身份也爲樂團帶來新的錄音合約,國家交響樂團漸漸活躍於唱片市場,特別是羅氏擅長的俄國作品,其中以蕭斯塔高維契的作品爲代表。

蕭斯塔高維契一向是羅氏最敬愛的作曲家,兩人相知甚深。蕭氏過世後,羅氏更覺得有義務讓他的音樂重生,到處提倡推廣老師的作品,深信不管世局如何變化,蕭氏的音樂都最能反應當代的精神。

一九九〇年,去國十六載的羅氏首度踏上故土,隨行的是國家交響樂團,才下飛機,羅氏直奔蕭氏墓園,追思故人。他激動不已的心緒全都反應在獨奏會及指揮國家交響樂團的音樂會上。九三年原班人馬二度訪俄,碰上俄羅斯府會之爭,他指揮露天音樂會爲葉爾欽打氣,再次成爲媒體的焦點。

羅氏的指揮一如他的大提琴演奏,身心都投入,熱情到頂;雖然有點不按章法,完全率性而爲,但驚人的感染力帶動團員,往往將現場氣氛帶到最高點。

羅氏和華盛頓國家交響樂團的代表作有蕭斯塔高維契的第五號交響曲、八號、十號及十三號交響曲,柴可夫斯基的第五號交響曲、一八一二序曲,以及穆索斯基的歌劇《包利斯.哥多諾夫》。

天縱英才型的巴倫波英

巴倫波英是本世紀最傑出的音樂天才之一,一九四二年生於阿根廷。雙親都是鋼琴家,他從小和父親學琴,打下深厚的音樂根基。七歲開第一場音樂會,節目結束時安可聲不斷,小丹尼(Danny)一曲接一曲地彈,直到所有會彈的曲子全部「用完」,才鞠躬下台。

十二歲赴薩爾茲堡音樂節參加馬可維契(Igor Markevitch)的指揮班,第一次指揮樂團。最大的收獲是見到大師福特萬格勒,福氏邀他隔年和柏林愛樂合作,並爲他寫了推薦信。可惜五四年年底福特萬格勒就過世了,但他博大精深的藝術却成了巴倫波英的學習典範,影響深遠。

巴氏的鋼琴成就不用多言,他的指揮生涯大約開始於一九六二年,合作的對象是澳洲雪梨和墨爾本的樂團。六五年和英國室內管弦樂團展開長期的工作關係,七三年首度指揮歌劇,七五到八九年擔任巴黎管弦樂團音樂總監,八一年在拜魯特登台,指揮華格納樂劇《崔斯坦與伊索德》,接著是八七年的《帕西法爾》及八八年全本《指環》。八七年出任巴黎巴士底歌劇院總監,八九年劇院尙未開幕即被解雇,就利用這短暫的空檔寫了一本自傳《音樂生活》。九一年達到事業的高峯,繼蕭提之後,接任芝加哥交響樂團音樂總監,九二年更出掌柏林德國歌劇院。

嚴格說來,巴倫波英已經不適合被歸類到「獨奏者兼指揮」,他的藝術造詣足可列名當代最偉大的指揮之林,將來的成就未可限量。他的代表作有莫札特的歌劇《女人皆如此》、馬勒的《大地之歌》,華格納的樂劇《帕西法爾》等。

無師自通的阿胥肯納吉

阿胥肯納吉比巴倫波英年長(一九三七年生於莫斯科附近的高爾基),但指揮事業的起步較晚。一九六九年在冰島首次登台,替好友巴倫波英伴奏貝多芬的第一、第三鋼琴協奏曲。

阿胥肯納吉屬於無師自通型,還好他的衆多好友中名指揮不少(如巴倫波英、梅塔、普列文等),阿胥肯納吉不忘隨時討敎,硏究改進指揮技術。從剛開始的生澀慌亂到後來的圓熟自如,他的進步令大家刮目相看。

阿氏和羅斯托波維奇一樣,以柴可夫斯基的交響曲驚動國際樂壇,隨後曲目擴及俄國曲目之外的傳統樂曲,他的指揮一如他的鋼琴風格,演奏得很美,中規中矩。

阿氏身兼英國皇家愛樂管弦樂團及柏林廣播交響樂團(現已改名柏林德國交響樂團)音樂總監,並經常客席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會堂管弦樂團及克利夫蘭管弦樂團,鋼琴與指揮的檔期排得滿滿的,所以他一有空就練琴,充分利用每一分每一秒,非常有效率。

最能代表阿胥肯納吉的錄音是穆索斯基的〈展覽會之畫〉,這張CD中他身兼鋼琴指揮二角,管弦樂部分還是他自己改編的。其他佳作包括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的西貝流士第二,指揮克利夫蘭樂團的德弗乍克弦樂小夜曲等。

 

文字|王立德 指揮家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