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劇團經營

相關文章 8 篇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3:李國修辭世,屏風表演班休團

    靈魂人物隕落 說承繼太沉重?

    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的辭世,令劇場人與觀眾遺憾懷念,而隨之宣告的屏風無限期暫停演出消息,更是讓人扼腕。雖說接班者未把話說死,表示仍在思考延續屏風的可能性,但靈魂人物的離去,的確對團隊來說,是難以負擔的沉重:繼續下去是否能維持創作原味?製作重擔是否承擔得起?如果結束在最美的高點,是不是才叫「功德圓滿」?

    文字|汪宜儒
    第253期 / 2014年01月號
  • 「風格涉」創作核心人物李銘宸。
    特別企畫 Feature 風格涉

    極致玩票 玩成一「團」

    成員都是剛畢業或還在學的北藝大學生,「風格涉」真的是很年輕卻又很吸睛的劇團,幾檔在臺北藝穗節推出的製作都以獨特風格贏得好評,也讓劇團從學生玩票性質漸漸發展到打算正式立案成團。主力創作者李銘宸期許風格涉不要只做劇場,也不要只有他一個人創作,「可以去做衣服、拍電影,什麼都可以試試看。」

    文字|陶維均
    第245期 / 2013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寶塚」就在細節裡

    一九一三年成立的寶塚,原為企業家小林一三為了振興兵庫縣寶塚市的地方觀光產業所設辦的「少女歌唱隊」,歷經時間演進,規模組織不斷擴大,成為以「全女班」為號召的歌舞團,旗下擁有演員四百多位,分屬花、月、雪、星、宙五組及專科,每年在日本公演一千兩百場,吸引觀眾兩百五十萬人次,並有自己專屬的劇場、電視頻道,且發行兩本官方雜誌。其成功的秘訣,不單是你我眼中幕前的五光十色、炫目神迷。幕後的演員養成、企業經營,甚至到觀眾(粉絲)的培養與管理,仔細探尋,絕對比舞台上所見更令人歎服、驚異。 華麗的服裝造型、盛大的歌舞排場、絢爛的舞檯佈景,乍看之下,寶塚的演出與一般歌舞秀並無二致,為何在娛樂產業發展多元的今日,仍屹立不搖,讓無數死忠粉絲追隨?所謂「魔鬼藏在細節裡」,寶塚從演員挑選、訓練、演出到觀眾經營的制度,無一不是造就成功的秘訣。 例如要成為寶塚的演員,考進寶塚音樂學校,是第一條件。每年約有一千多位來自日本各地,懷抱著舞台夢的少女應試,但錄取名額只有四十位,低於4%的錄取率,無怪乎日本人以「東東大,西寶塚」來形容寶塚音樂學校的高門檻。採軍事化管理的學校,除了基本的音樂、戲劇、舞蹈課程,還有嚴格的儀態訓練和紀律要求。進入寶塚是一種榮譽,強烈的約束與自制力,讓寶塚人流露在外的氣質,成為無可取代的特色。因此,雖然寶塚團員待遇不高,一旦結婚或「上」年紀必須離團,即使沒有退撫金,但憑著之前響亮的招牌,都能簡單找到生命的另一個起點。像是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的夫人鳩山幸,就是出身寶塚,由此可見一斑。這也是吸引著每個世代的年輕女性,投身門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再者,寶塚的演出以戲劇為主的音樂劇加上大型歌舞秀著稱,推陳出新、與時俱進的劇碼,融合東西方文化的手法,固然是歷久不衰的基本法則,但最大的特色在於,這是全球唯一的全女子演出團體,劇情中的男性角色全由女生扮演。為什麼女扮男裝的「男役」能把一票不同年齡層的女性迷得暈頭轉向、樂在其中?寶塚歌舞劇團理事長植田紳爾曾說:「寶塚的男裝麗人用一般男性說不出的溫柔言詞與動作,慰藉女性空乏的心。」對照台灣的歌仔戲,我們就可以理解,女性扮演的男役,在舞台上的英姿煥發,對娘役的溫柔與呵護,完成了女性心中的男性理想典型。

    文字|黎家齊
    第244期 / 2013年04月號
  • 寶塚歌劇團首度訪台,第一幕將演出《寶塚日本主義~序破急~》。
    特別企畫 Feature

    星光之始 溫泉鄉崛起的超級夢工廠

    一言以蔽之,寶塚魅力的核心是「夢想」。無論是華麗至極的舞台布景與服飾,姿容美麗、演唱與舞蹈技藝精湛的演員,取材無國界、主題多涉愛情的戲劇內容,舞台上的一切元素如夢似幻,演員與粉絲漫長的升級挑戰也是夢想的實踐,而寶塚音樂學校與劇場的所在,更是夢之國度的體現。

    文字|鄒欣寧
    第244期 / 2013年04月號
  • 身材壯碩的余隆,霸氣之餘帶點豪邁。
    藝號人物 People 中國三大樂團音樂總監

    余隆 經略中國樂壇的指揮大腕

    身為中國愛樂、上海交響樂團、廣州交響樂團三大樂團的音樂總監,指揮家余隆再中國樂壇的地位不言可喻,說是喊水會結凍絕不為過。除了手上的指揮功夫,余隆更有傑出的行政經營能力,從最早創辦「北京國際音樂節」讓中國與國際樂壇接軌,也把手上的三個樂團經營出異中求同、同中求異的特色,是一位永遠掌握時代脈動的樂團經營者。

    文字|林采韻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 由住家改裝的劇場空間,唯一的不足是高度偏低。
    遊藝場 ART SPECE

    伺伏在港都文化生活底層的潛潮暗湧 南風文化底層

    這是一個處於地下室,結合了劇團、表演廳、排練室、視聽室、展覽廳與交誼廳等功能的劇場空間,一則因爲地理位置的座標聯想,二則冀願南方文化深植的企求,這個劇場的名字就叫做「南風文化底層」。

    文字|方靜琦、南風劇團
    第79期 / 1999年07月號
  • 國內演員訓練班課程內容琳瑯滿目。
    特別企畫 Feature

    分門別派演練身手 調査報吿

    大致上來說,國內開設的「演員訓練班」,其性質有劇團專爲招募志同道合者的社團性活動,有將訓練當成治療成長的團體,有專門提供學習技藝、技術的地方,甚至以市場供需爲導向的也不在少數,還有一些演歌星的私淑班、靑少年推廣敎育班、公司行號社團活動等等各有特色;甚至許多保險業、直銷業、補敎業、潛能開發、成長團體都曾嘗試將表演加入其訓練課程當中。

    文字|劉守曜、白水
    第73期 / 1999年01月號
  • 台東海濱公園是最具台東地方特色的民衆聚集場地,圖爲台東劇團在此演出《麻辣火鍋》。
    回想與回響 Echo

    瞄準台東劇團

    針對《中華民國八十六年表演藝術年鑑》中〈官方主導或市場機制〉乙文有關「表演團隊扶植計畫」的觀察論述,台東劇團提出了在地經營觀,以爲回應。

    文字|劉梅英、台東劇團
    第71期 / 1998年11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