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東海濱公園是最具台東地方特色的民衆聚集場地,圖爲台東劇團在此演出《麻辣火鍋》。(台東劇團 提供)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想與回響

瞄準台東劇團

針對《中華民國八十六年表演藝術年鑑》中〈官方主導或市場機制〉乙文有關「表演團隊扶植計畫」的觀察論述,台東劇團提出了在地經營觀,以爲回應。

針對《中華民國八十六年表演藝術年鑑》中〈官方主導或市場機制〉乙文有關「表演團隊扶植計畫」的觀察論述,台東劇團提出了在地經營觀,以爲回應。

今夏,台東劇團的天空很# * @!……。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所發行《中華民國八十六年表演藝術年鑑》,其中周慧玲博士所撰寫的〈官方主導或市場機制〉乙文,提及有關台東劇團段落(第15頁),讀來眞是令人五味雜陳。周博士的專業論述把我們十二年來的努力全部否定,事關本團聲譽,有進一步釐淸的必要。

謝謝周博士把台東劇團列爲其對台灣表演藝術生態的觀察對象,但請在幫我們下定論之前,是否做到相關資料的應證及求證當事人?如同在法庭,即使法官判罪,也賦予原吿及被吿都有絕對的公平發言權。就像劇評家是否可以不進劇場看戲,只從書面資料或節目單等相關文宣品中融會貫通,寫出精采絕妙的劇評?

周博士在以「台東劇團」爲例寫出「表演團隊扶植計畫」現象時,是否「明察暗訪」台東劇團?我們從來沒有接觸過。不管是直接的對談或是電話訪問,也從未接獲周博士向劇團索取相關資料的訊息,更遑論曾大駕光臨台東劇團。如果是「暗訪」,周博士也太客氣了。但治學態度的求眞求是,辯證討論求得眞理是做學問的基本原則。如果只是單方片面的認知,而欠缺雙方互動的了解,是否失去報導的公平性及少了份做學問的眞誠和執著呢?

在所謂零互動的情況下,周博士從來沒有和劇團直接接觸過,周博士是否了解劇團成員屬性?是否淸楚劇團創作方向?是否曾經看過我們的戲?如果這些的答案是否定的。請問如何下筆論述,更想請敎如何看待所寫的這篇文章呢?難道學問的養成,僅需在圖書館裡査閱各項資料,而不需身體力行和生活實踐?

周博士的爆炸性文章,對劇團的傷害已經造成。此事件給了劇團成員反面恩典的思考面向,反身自省「台東劇團在做什麼?」、「別人看到台東劇團在做什麼?」。

台東劇團的前身是「台東公敎劇團」,乃因早期的成員大部分是由老師組成。隨著劇團生態的逐漸變化,其團員來自社會各階層,「公敎」有其不適性,一九九三年正名爲「台東劇團」。

一、台東劇團的創作生命分野:

一)劇場藝術的探索及遊戲(1986-1990)

作品以演出國內外經典劇作爲主,如《蝴蝶蘭》、《不可兒戲》等。

二)本土文化思考的創作方向(1991—1994)

連續三年執行社區劇團活動推展計畫。該時期是劇團經營與表演藝術能力的淬煉良機,外聘導演、吸取外來經驗,厚實專業素養是其經營策略。

三)尋找表演風格與形式的創新和建立(1995-)

培養本土創作人才,尋找與創建表演風格及形式是現階段的努力目標。

台東山脈綿延的壯麗景色、空曠的生活空間,孕育我們對自然的生命信念和率直的生活態度。太平洋的看似平靜卻危機四伏的詭譎多變,造就我們性格中的強力韌度與彈性。卓明、林原上、孫麗翠等老師的身體訓練方法,符合了台東自然接近土地的草根性格。上了舞台的台東劇團,吸引人的不是演員肢體的精雕細琢或準確表演,而是獻身舞台的狂野和孤注一擲,猶如祭祀典儀中的虔敬和不容背叛。這種精神微妙地傳達出後山的奔放、執著性格,但如何轉換出獨特的表演形式與風格卻是我們苦思的。

筆者去年編導的《心機/心肌》則是探測台東劇團身體表演的試金石,推出後褒貶互見。尋找後山的身體表演形式,則是創作背後的更大企圖。筆者認爲台東劇團的表演性格中符合「白虎社」深層的動靜狂亂特性,如何發展台灣/台東的另類「白虎社」是自我期許。

二、台東劇團的經營狀況:

一)行政運作:

台東劇團現有創始人謝碧紅、團長(筆者)、藝術總監黃以雯,下設不同組別,並聘請專職行政人員兩名。團長爲劇團負責人,擔任統籌規劃等工作,其決策過程由幹部菁英共同討論決定之。每月一日爲月例會及慶生會,現有經常性團員十五名。租有排練場一百五十坪,使用率達八成並開放租借,燈光音響不足,預計今年擴充專業硬體設備。

二)藝術創作:

每年有二齣以上新作推出,至今推出計三十部以上作品。

三)週邊業務:

1.戲劇敎育工作:舉辦不同年齡層之戲劇營,到校敎授戲劇課程。

2.社區成長課程:舉辦電影欣賞及讀書會等。

3.硏習訓練課程:初階表演訓練課程由資深團員擔任,並視劇團成長需要開辦不同進階課程。

4.定期刊物出版:每月出版《台東劇團簡訊》,報導劇團活動及藝文訊息,發行量一千份遍及全國,已發行八十四期。

三、近程計畫──「台東海濱公園劇場」的建立

台東海濱公園是最具台東地方特色的民衆聚集場所。黃昏之際人潮自動湧入,休閒散步的人群、或觀海(太平洋)怡情養性的群衆、或街頭攤販叫賣駐足小吃的合家歡。大海、藍天、市景形成一幅絕佳的後山人文生活文化。

在台東,劇場不在精緻的藝術殿堂,而是在山上或海邊。去年起,本團推出之作品必先到台東海濱公園演出,民衆的熱情參與是最大的鼓舞。賣「黑輪」的歐吉桑認眞地問爲什麼我們要塗上白臉?

我們期望藉由長期的定點、定時的演出模式,兩年三階段計劃將台東海濱公園經營爲深具地方特色之開放表演空間的海邊劇場。

歡迎光臨台東劇團!

 

文字|劉梅英  台東劇團團長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更正啓事:

1.《八十六年表演藝術年鑑》第14頁下圖《一念萬年》爲林原上「當代遊神舞團」演出之劇照。

2.《八十六年表演藝術年鑑》第163頁,〈演出日誌〉風動舞蹈劇場,舞者編舞者應爲何曉玫。

3.《八十六年表演藝術年鑑》第13頁,圖說刊誤,果陀劇團《吻我吧!娜娜》並未參加「藝術下鄕」活動。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