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藝穗節
-
新銳藝評 Review
來自劇場純愛戰士的深情獨白
本劇為2022臺北藝穗節「年度藝穗獎」得獎作品於南村劇場的加演版,全劇以「從製作到演出全程僅憑一人完成」的行動,探問劇場藝術工作中關於「團體╱個人」、「互賴╱孤獨」的議題:能夠集結眾人之力,一起完成的演出,是通往「好演出」的必要途徑嗎?如果劇場藝術工作不仰賴團體完成,那麼在演出終結的時刻,個人還能維持原有的那份感動嗎? 近年曾於社群媒體流行一時的「孤獨等級量表」,引發人們對「孤獨」主題的喧嘩表態,恐慌焦慮或快意自在各有陳述,也衍生諸多討論如究竟何樣事務、至何等程度,可以獨自一人完成的耐受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回到本劇《一個人也要很快樂 AKA Lonely God》,藉由唯一一人(李祐緯)來計畫並執行劇場藝術中「你所能想到的一切職位」的工作相對於現今因蓬勃發展與人格重視,在宣傳時列名更加完整的工作人員名單,促使觀眾普遍認知劇場藝術屬於「團體的藝術」無疑是一種劍指劇場藝術版本的孤獨等級量表之實踐。
-
焦點專題 Focus 專訪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
劉若瑀:以「開放、培育、國際網絡」為北藝中心定錨
3月11日,阮劇團的《熱天酣眠》為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以下簡稱北藝中心)揭開為期兩個月的試營運序幕。「懷胎10年」的北藝中心,為台灣表演藝術界注入一股新力及能量,第一屆董事長劉若瑀更期許:北藝中心要致力於人才培育,並與國際連結,讓更多台灣藝術家及團隊踏上國際舞台。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文化幣街訪
錢沒有不見,只是變成我們喜歡的OOO(一)
文化部於2023年針對18至21歲青年發放成年禮金1,200點文化幣,作為藝文消費折抵使用,鼓勵年輕世代參與藝文產業。而青年們究竟把這份成年禮用在哪裡呢?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文化幣街訪
錢沒有不見,只是變成我們喜歡的OOO(二)
忍者翁(國立中正大學學生) 文化幣花費於表演藝術比例:0% 其實我真的很想用文化幣,可是卻因為家人的關係,沒辦法領出來用,超級可惜。在這件事情上,我和我哥都經歷了「想領、想偷領、放棄」的三段心情轉折。想領的原因是因為我很喜歡收集全套的原文故事書,而且也想買日文檢定的教科書,但這些書都不便宜,所以才想用文化幣來購買。只是家人認為,如果領文化幣需要用到健保卡當成身分認證方式,覺得哪邊怪怪的,於是用「免費的最貴」之類的話當理由,極力阻止我們。雖然聽不太懂家人的說法,也只能接受。我們曾和家人交涉過、甚至想偷領,但想到家人會用「好啊,你們長大了,要領就領啊」之類的方式來情勒,就覺得為此和家人的關係有摩擦,好像很不值得,就只好放棄了。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文化幣街訪
錢沒有不見,只是變成我們喜歡的OOO(三)
楊啟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學生) 文化幣花費於表演藝術比例:100% 以我來說,目前使用掉的文化幣都是拿去看劇場演出,總共看了3場演出,分別是唱歌集音樂劇場《今晚,我想來點》、C MUSICAL《伊底帕斯》、故事工廠《倒數婚姻》。其實在剛開學的時候,我有想過拿文化幣去購買課本,但後來想說購買劇場的青年席,只需要花費300元文化幣就能夠買到1,200元、1,600元以上票價的位子;但用文化幣購買其他東西,就像是禮券,只能換到同額的商品。再加上花費文化幣還有回饋,就可以愈買愈多。像我現在買了3部劇場演出,文化幣還剩下差不多900元。
-
特別企畫 Feature 年度現象
從建築到內部治理,北藝中心正反話題不斷
經過18年的醞釀與曲折,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以下簡稱北藝中心)終於在2022年3月試營運、7月正式開幕啟用。在疫情仍有餘溫的今年,光「試營運」到「開幕季」,且不算原訂檔期的臺北藝術三節(臺北藝術節、臺北兒童藝術節與臺北藝穗節),僅半年時間,便有上百場演出在北藝中心上演,甫營運便成為台灣表演藝術界不可或缺的景觀之一。 18年,啟用前就已乘載願景的建築 在劇場風景外,北藝中心的建築興建亦是多年來的討論話題。2004年臺北市政府便有「臺北藝術中心」的初步構想,希望建造國家兩廳院之外,第二座大型展演空間,也期盼台北在文化硬體上能追上香港、上海、新加坡、首爾等亞洲一線城市。後續又經過多年選址與BOT與否的討論,2009年才終於完成設計,宣布由庫哈斯(Rem Koolhaas)的大都會建築事務所(OMA)設計勝出,並確認北藝中心「圓球型鏡框劇場」的獨特外觀。 雖然評圖完成,卻仍無法動工,直至2012年拆除士林臨時市場才終於開工,預定2015年啟用。未料後續又經歷承包商倒閉,2018年底才再度復工。復工之後,雖然外觀已成形,但因外牆與內裝進度不一致,遲遲無法啟用,徒留壯碩怪異的「皮蛋豆腐」在熙來攘往的捷運劍潭站外,直至2022年才終於啟用開幕。 別緻的外型,讓北藝中心的興建之路多舛,也一直受到國際期待。2016年即被CNN評選為最令人期待的新地標,2021年更再次將其列入具顛覆性的8座建築之一,並獲選為《時代》雜誌2021年全球最佳百大景點。2022年則入圍臺灣建築獎十大建築,獲得建築獎佳作。 奇型景觀:打破藝術階層的公共劇場 北藝中心之所以令世界期待其來有自,庫哈斯的設計主圍繞在打破藝術的階級性。相較於西方,表演藝術通常作為一種正式社交場合,座落在士林的北藝中心預定地,讓他感受到台灣的庶民生命夜市攤商、捷運人潮、廟埕活動、在地小吃,成為設計時的背景意象。 因此他拔高了劇場空間,創造懸浮感。球劇場、大劇院和藍盒子3個展演空間都是拔地而起、懸浮連接的中央量體,希望擺脫傳統劇場的殿堂感,釋放一樓空間給劇場以外的群眾集會或活動。就算只是去逛夜市
-
特別企畫 Feature 年度現象
從中央到地方的場館與藝術節規劃,突顯創作生態問題
2017年初,《PAR表演藝術》開始談論「大劇院時代」(註1);同年年末,表演藝術評論台亦在「TT不和諧開講」從國內、外案例討論「大劇院時代」。其背景是國家兩廳院完工30年後,臺中國家歌劇院、臺灣戲曲中心陸續落成,也即將迎來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等場館;隔年,所謂「三館一團」的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正式完備。從《PAR表演藝術》到表演藝術評論台的發聲,無非是在望向這些能容納千人席次的劇院陸續啟用後,對於未來的票房、交通移動、場館規劃與定位、創作導向、製作壽命等問題提出前瞻思考。當時,一併被納入思考的還有在2012動工,但2016年承包商倒閉停工、而一度停擺成都市奇景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簡稱北藝中心)。 直至今(2022)年,北藝中心終於完工、試營運,然後開幕、啟用,似乎代表台灣「大劇院時代」最後一塊拼圖完成而在這段時間內,與劇院可能相關的臺北流行音樂中心、高雄流行音樂中心也一一營運。同時,台灣COVID-19疫情也迎向「共存」局面,往持續開放邁進。台灣劇場的整體創作量在劇院備齊、經費挹注、疫情延宕等因素激化下,呈現極端爆量的情況,釀成衝擊「大劇院時代」的第一道關卡。 必要與必然的擠壓:北藝中心節目規劃的衝擊 其實,我們剛結束史無前例(也希望是後無來者)的創作量與觀看量多到「炸裂」的暑假(7月至10月)。 始作俑者必然是北藝中心的開幕。北藝中心自3月試營運,到7月的明華園《東海鍾離》拉開「開幕季」序幕,與「開幕季」緊連的還有常年規劃的臺北藝術三節(臺北藝術節、臺北兒童藝術節、臺北藝穗節)。縱使不將在各小型場地發生、超過百檔的臺北藝穗節,以及內含大量免費戶外演出的臺北兒童藝術節列入計算,單就北藝中心主辦、規劃的節目,在7、8、9這3個月內就有37檔,場次破百(其中,《西來庵》、《NEXEN未來密碼浮光疊影劇場》等作因疫情等因素臨時取消、延期)。 這些節目同時使用水源劇場、中山堂等場地,但也常有北藝中心3個劇場全開並同時有內部排練場加入戰局的情景。依據席次規劃,若票房熱絡,整個北藝中心可能會同時有3,000人以上在
-
即將上場 Preview 「新人新視野」開展新向度
豪華栽培計畫 戲劇舞蹈新秀亮眼出擊
跨入第六年的國藝會「新人新視野」計畫,今年以優於以往的資源條件,讓入選的六組戲劇舞蹈人可長時間、無後顧之憂地專注創作。這次入選的六人均已小有名氣,即將展現的成績也備受期待。
-
藝視窗 News
台新藝術獎評選新制 鼓勵跨界探新
【台灣】 台新藝術獎評選新制 鼓勵跨界探新 「台新藝術獎」在舉辦十周年後,宣布了歷年來最大的獎項變革。該獎前十年以獎勵當年度最具傑出創意表現,或最能突顯專業成就的視覺藝術展及表演藝術節目為主;自第12屆(2013年1月1日起),將以更趨近「用藝術打造台灣新價值」的理念,打破分類觀念,回應當代藝術跨界趨勢,及對當下社會現象的反思與驅動,不再區分表演與視覺類項,以容納藝術創造更大的可能性與未來性,獎項聚焦於:一、能突破現有藝術框架並具未來發展潛力的藝術創作。二、能夠激發更深、更廣社會人文關注的藝術展覽或表演製作。三、能重新定義藝術有利於跨界溝通及跨域探索的藝術實踐方案。 在評選機制方面,則邀請七位國內專家學者:李俊賢、林于竝、胡永芬、陳泰松、盧健英、陳漢金及王浩威擔負提名觀察重任,並強化網路功能,建立公眾參與管道。提名觀察委員負責選出10至15名入圍作品,交給由董事代表及外部專家所組成的委員會,選出年度入選5名,再由包含國際專業人士所組成之決選會議,評選出大獎一名,獨得獎金150萬元,年度入選其他4名則各頒贈獎金50萬元,總獎額提高至350萬元。(莊珮瑤) 「紙風車368鄉鎮市區兒童藝術工程」啟動 在為期五年的「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落幕之後,紙風車文教基金會為延續「陪孩子踏上藝術的第一哩路」的理想,於去年12月中啟動「紙風車368鄉鎮市區兒童藝術工程」,預計將花7年時間走遍全台368鄉鎮市區。 該計畫依然期待大眾的捐款贊助,捐款方式分成「指定鄉鎮捐款」及「不分區行政後勤支援經費」。前者是捐款人可指定任一鄉鎮作為捐款標的;後者除用於補足鄉鎮不足款外,也將用於推廣宣傳、偏鄉補助、海報設計印製等活動執行用途。 一場演出門檻為45萬,單一捐款以40萬為上限,紙風車文教基金會表示,不希望企業一次捐助單場演出款項45萬,希望每個人都能發揮愛心,以小額捐款增加社會的參與度。相關網址www.319kidsmile.org/368/index.asp,或洽詢02-23926170。(莊珮瑤) </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觀察之五:民間舞蹈創作平台湧現
奇花異草審慎栽培 強化策展打造明日新銳
舞蹈創作平台的大量湧現,讓大家注意到新世代的編舞創作力量,卻也讓人看到台灣年輕編舞者的問題所在。創作者下一步該面對的,是釐清「想對誰說話」、「能否準確傳遞訊息」等進階卻也最核心的創作問題,而平台如何深化扶植、策展功能,更扮演著「新人成為新星」的關鍵角色。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臺北藝穗節—謝東寧、余彥芳和陳韻如
炎炎夏日,這個時候,能看什麼好呢?好像也就是藝穗節囉!今年,從第一屆即開始參加的波綠、頑筑、朱蔚庭再度現身!能將藝穗節舞成另一個「舞壇」,也是件頂好的事兒,像off-off Broadway吧! 今年,也好奇謝東寧的《壞鞋子》。此君在《PAR表演藝術》報導巴黎藝文動態已經年,近期回國成為強力藝評。現又跳上台來跳起舞來,膽識和才情令人羨慕,非常拭目以待! 另 外,同樣至國外走了一遭的余彥芳和陳韻如,也在此次藝穗節裡「埋伏」了兩部作品。余曾在○八年古名伸舞團十五週年公演以《邊界之二 境》言猶未竟的才情,令人驚鴻一瞥!懸念至今。希望能在此次的揮灑裡獲得滿足!她在周書毅「下一個編舞計畫」發表的作品犀利的影像和不馴的身影,即令人印 象深刻!八月底尚且在北藝大國際論壇有一作品發表,創作能量飽滿,值得一看!陳韻如也是近期國外獲獎的數位與舞蹈新人,此次與友人推出《看見》,非常令人 期待!
-
焦點專題 Focus 從學校課堂到舞台實戰
給表演藝術新鮮人的三條教戰手則
六月是畢業季、也是許多畢業生邁向人生新階段的起點,對表演藝術這一行來說,要如何起步呢?事實上,為了讓藝術新生代順利邁入職涯,目前在官方與民間團體都有不少協力管道,相較於十年前,當下的藝文補助環境健全,機會和資源相對多元,行政、製作、創作資源,都對年輕創作者釋出善意,只要有心想創作,到處都是舞台。而從校園課堂到實戰舞台,會面臨什麼情況?本文的三條「教戰手則」,將告訴你學校沒教的事。
-
焦點專題 Focus 平台之三:臺北藝穗節
敢玩空間秀創意 踏上劇場星光大道
已舉辦三年的「臺北藝穗節」,是許多非專業團隊開展正式演出的第一個舞台,只要登記場地、繳交保證金即可。三年下來,也已有受歡迎的團隊應邀進入臺北藝術節,因此也出現了「小劇場的星光大道」之稱。那麼,要如何在這條星光大道上,順利地開展表演藝術的生涯呢?本刊專訪到曾參與兩屆藝穗節、今年擔任臺北藝穗節協同策展人的藍貝芝,提供她的觀察與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