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向
特別企畫 Feature Z世代這麼說、這麼做(二)

表演,帶來支撐我前行的滿足感

其實,我真正發起並對外發表的作品只有兩個:一個是2023年臺北藝穗節的《傷痛遊樂園》,另一個是隔(2024)年同樣在臺北藝穗節演出的《Attention, One! Two!》。這兩個演出都是以「表演」為核心的創作。

《傷痛遊樂園》是我在2019年大二表演課遇到的劇本。當時只呈現了片段,但我實在太喜歡這個劇本,一直記在心裡,時不時就拿出來讀。直到2023年初,在「心之飛人」第三階段工作坊時,我拿出一段台詞來工作,發現這個劇本與心之飛人表演體系意外契合,才決定自掏腰包找人一起把這齣戲製作出來。這不僅是劇本的呈現,也是心之飛人表演體系的一次實戰演練。

今年的《Attention, One! Two!》則是基於我擔任幼稚園老師的經歷發展出的獨角戲。去年底,為了生計,我兼職做幼稚園老師。這份工作讓我陷入有趣的矛盾——作為演員,我在學習釋放「第一天性」,找回孩童時能輕鬆做到的事情:哭、笑、玩耍;然而,作為幼稚園老師,我的職責卻是幫助孩子們建立「第二天性」,教他們不哭不鬧,並引導他們邁出社會化的第一步。作為一名演員,我站在這群孩子面前,該如何應對這種衝突?同時,我也思考:當我不站在劇場舞台上時,我還算是演員嗎?

《Attention, One! Two!》(沈宗逸 攝)

在鑽研表演後,我對「神聖演員」(Holy Actor)這個詞深感著迷。這個概念自葛氏(葛羅托斯基,Jerzy Grotowski)而來:「當一個演員自我犧牲,將自我完全奉獻,沒有防衛地把自己完全給予時,就如同真正的愛。」我也曾在心之飛人工作坊結束後,詢問Steve老師對神聖演員的看法。他回覆道:「當一個演員誠實且放鬆時,能讓觀看他表演的人去到另一個地方,看到事物的神聖性。」

當我在幼稚園課堂上,看到孩子們沉浸在我用籃球、角標和呼拉圈創造的幻想世界裡,我開始思考:這樣的我,是否也算是一個神聖演員呢?我將這些思考和對自我的吐槽融入《Attention, One! Two!》。但做完演出後,我才發現對於上面的提問我也暫時沒有答案,但也許提出問題便足夠了,答案是什麼其實也不重要。之所以一直以演員與表演作為創作的出發點,也是因為這是我唯一了解的事情。我無法代表任何人,任何族群或是議題,更別說要拿來創作了。

比起藝術家,我覺得自己更像是一個「表演宅」(最近發起了一個心之飛人的自主練習,歡迎有興趣的朋友聯絡我)。鍛鍊與鑽研表演所帶來的滿足感,便足以支撐我繼續前行。如果在這過程中,能給觀眾帶來一些驚喜,結交一些夥伴,那就真的是賺爛了。

PAR廣告買二送一廣告圖片

林向

1999年生,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畢業,主修表演,無垢舞蹈劇場專案舞者,幼稚園老師。人生第一次演戲是在國小音樂班畢業音樂會。當時,全班一起演《彼得與狼》,我演狼,演彼得的同學比我高了兩顆頭,真是一個莫名其妙的 casting。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03/07 ~ 2025/06/07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