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北藝穗節協同策展人藍貝芝。(林韶安 攝)
焦點專題 Focus 表演藝術新鮮人.踏上職涯第一步 平台之三:臺北藝穗節

敢玩空間秀創意 踏上劇場星光大道

專訪臺北藝穗節協同策展人藍貝芝

已舉辦三年的「臺北藝穗節」,是許多非專業團隊開展正式演出的第一個舞台,只要登記場地、繳交保證金即可。三年下來,也已有受歡迎的團隊應邀進入臺北藝術節,因此也出現了「小劇場的星光大道」之稱。那麼,要如何在這條星光大道上,順利地開展表演藝術的生涯呢?本刊專訪到曾參與兩屆藝穗節、今年擔任臺北藝穗節協同策展人的藍貝芝,提供她的觀察與意見。

已舉辦三年的「臺北藝穗節」,是許多非專業團隊開展正式演出的第一個舞台,只要登記場地、繳交保證金即可。三年下來,也已有受歡迎的團隊應邀進入臺北藝術節,因此也出現了「小劇場的星光大道」之稱。那麼,要如何在這條星光大道上,順利地開展表演藝術的生涯呢?本刊專訪到曾參與兩屆藝穗節、今年擔任臺北藝穗節協同策展人的藍貝芝,提供她的觀察與意見。

三年來,每到九月上旬,台北市就會密集出現超過兩百場演出,並且以新興表演藝術團隊為主要成員。這是由臺北市政府主辦的臺北藝穗節,借鏡英國愛丁堡藝穗節廣納各式演出的精神,採自由開放的報名機制。想參與的團隊,只要於規定時間內上網登錄,繳交三千六百元保證金,就能免費使用主辦單位提供的場地進行演出。

今年,第四屆臺北藝穗節的報名數字再締新高,預計將有一百一十五個團隊,推出超過三百場表演。由於藝穗節設有「藝穗亮晶晶」的評選制度,針對具有創意、才能與質感的人才與節目頒獎鼓勵,而獲選團隊更有可能進一步受邀於臺北藝術節演出,因此也出現了「小劇場的星光大道」之稱,成為學生表演團體發聲、轉型的熱門平台。

服務 培育 推出行政顧問團

曾經參與第二、三屆藝穗節工作的藍貝芝,於今年擔任臺北藝穗節的協同策展人。藍貝芝指出,臺北藝穗節是服務與培育的地方,她希望營造「更接近創作者的藝穗節」,而非「公部門的藝穗節」。從前幾年累積的觀察說起,她發現年輕創作者普遍缺乏實際製作經驗,容易自困於行政問題,影響整體呈現。

因此,今年除了比照往年,推出以行銷為主題的講座之外,主辦單位也將演出的行政製作要點,整理成一本手冊,於行政說明會中發送給所有參與團體。手冊內容說明了參與藝穗節的須知、演出製作重點時程安排、申請補助的可能機會、如何處理票務相關文件、售票系統的選擇與比較、如何申請演出音樂版權等各項實用資訊。同時,今年也新推出了被她戲稱為「補教系列」的「行政顧問團」:「即日起到演出期間,如果團隊有任何問題,都可以申請一對一的諮詢服務。我們也希望透過分享這些know-how,提升藝文生態的整體環境,讓參加過藝穗節的團隊,在未來能更順利地和專業場所的演出接軌。」

從運用空間的角度 刺激創作

藍貝芝強調,藝穗節提供的演出場地,包含了很多非劇場空間,而這也是藝穗節成立的初衷──促使創作者思考,從運用空間的角度,刺激創作。就她觀察,許多學生或許因為第一次踏出校門做戲,在登記時便一窩蜂地搶用皇冠小劇場、牯嶺街小劇場等專業場地。然而,由於技術與經驗不足,演出效果反而不如預期。她建議創作者回歸創作概念,選擇最適合(而非最想用)的場地:「比如我們看過一個演唱音樂劇歌曲的節目,當它放在黑盒子裡,視覺可能略嫌單調;但若在咖啡廳、書店演出,加上環境本身獨特的氛圍烘托,相信能增色不少。」

相較於國外的標準,臺北藝穗節提供團隊的拆裝台時間,相對而言寬裕許多。今年,每個團隊的配額時間,更從三小時延長到四小時。提及快演快拆的工作模式,藍貝芝建議:「一些團隊可能已經有黑盒子的工作經驗,卻反而更用力去設計每一個細節的巧思,連觀眾席的設置都不放過。然而,在不同團隊輪流使用空間的狀況下,若花太多時間鑽營技術層面,反而容易拖累整體呈現。如何在時間、空間受限的條件下,妥善發揮核心精神,是更重要的事情。」

她也提醒表演藝術新鮮人,剛踏上創作路時容易太貪心,想做的東西很多,作品卻成了多頭馬車,有失焦之嫌。她建議年輕創作者確實衡量可負擔的執行程度,好好把自己想說的故事表達出來。歷屆都曾於六、七月時,突然接獲學生因學校或私人因素,臨時要求取消演出的狀況。這也突顯了參與學生時間分配的問題,她建議創作者提早進行規劃,多花一點時間,琢磨製作的細節。

從收到報名表,便熱中於不斷分析其中細節的她說:「我很喜歡研究這個,觀察哪些是回籠團體、哪些是打散又重組的回鍋創作者,不同的構成都很有趣。年輕的創作者們,取材多從自己的生活出發,也有些人會延伸到具議題性的演出。其實,也可以利用藝穗節多樣化的場地,嘗試更具實驗性的演出。」藍貝芝表示,除了生嫩的業餘團體,也有一些已經確立品牌風格的職業團隊,選擇在藝穗節裡,發表有別於劇團定位走向的實驗性作品,也是有趣的嘗試。

每年都帶有冒險、挖寶的感覺

「對我來說,藝穗節是個蠻刺激的藝術節,很新、很有彈性,每年都帶有冒險、挖寶的感覺。」藍貝芝笑說,因為報名完全開放,沒有審核過程,因此第一屆結束後便出現觀眾抱怨,說是踩到地雷的機率太高。於是,評論制度相對重要,除了敦促節目品質的提升,也希望產生口碑效應,讓好評反應到後續演出的票房數字。「看戲大隊」的執行方式每年都有所調整,除了邀請評審的範圍擴大、人數增多,規定每個節目都至少有一篇評論,以及評論張貼速度加快到隔天公告、增加「藝穗看星星」的評定方式,今年將再新增評審介紹,以及「觀眾討論區」。藍貝芝說:「大家愈來愈重視評論,這是好事。評論、討論,本來就是提供觀眾,用更多不同角度切入、看待作品的方式。」

期待出現更多對話的她,過去曾在南村落(第二屆藝穗中心)舉辦藝穗節講座,邀請國外藝穗節的藝術總監分享經驗,也有參加過國外藝穗節的國人與會聊起心得。而曾在去年點燃火藥味的「藝穗面對面」講座,今年還要再辦一次,「因為要讓來自不同領域的各方代表,一直對話。」關於後續工作重點,她說,除了要在藝穗中心舉辦以跨文化為題的對談,也要翻譯藝穗節的重點資訊,跟國際媒體合作。未來幾年,她希望有愈來愈多的國外團隊前來參與,讓節目更有可看性。同時,她也透露,推動「藝穗亮晶晶」的優秀團隊前進國外藝穗節演出,更是目前努力的方向。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從臺北藝穗節到臺北藝術節

四把椅子劇團  走上捷徑的幸運兒

 

四把椅子劇團於第二屆臺北藝穗節推出《等待窩窩頭之團團圓圓越獄風雲》,由於好評不斷,隔年便受邀至臺北藝術節演出。導演許哲彬表示,劇團連續參加兩屆藝穗 節,抱持的心態都是:「給自己一個暑假的玩樂。」創作的出發點全無壓力。《團團圓圓》因為沒搶到心目中第一順位的場地(牯嶺街小劇場),只好移師距離最近 的南海藝廊。沒想到,從場地先行的概念出發,進而孕育出有趣的樣貌。綜合對其他演出的觀察,他說:「如何提升演出和場地的契合度,絕對是參加藝穗節最首 要、也最好玩的考量。」

從藝穗節到藝術節,他說,爆衝的注目度對劇團有實質幫助,這對新團隊來說,像走了一條捷徑。深感幸運之餘,他也仔細 觀察演出回響,比對藝穗節和藝術節觀眾結構的不同:「藝穗節的觀眾仍以親友團為主,創作者的笑點、價值觀,都比較容易得到共鳴。到了藝術節演出,場內多了 很多中年觀眾,甚至有爺爺、奶奶。他們對於作品的反應確實有落差,也讓我體認到,一個作品不可能討好所有人。」許哲彬指出,大家難免將報名參加藝穗的團 隊,定位在學生社團、非立案組織、甚至看作「上班族的同樂會」;然而,團隊本身若有考慮好好經營、長久發展,面對演出,更要抱持與自行申請場地做戲時相同 的態度。(朱安如)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