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劇場
-
焦點專題 Focus 太陽花的一把火 點燃劇場反思
表演藝術總體檢 從反黑箱服貿開始!
服貿議題從三月十八日學生攻占立法院起,延燒成全民關注的公共議題,表演藝術界的關注與反思也從此展開:面對中資如果入台對台灣創作自由是否會造成打壓箝制?文化部要用什麼機制來捍衛本土創作者的權利?服貿這個導火線,也讓新一代的劇場工作者領悟必須站起來面對表演藝術產業的種種問題,「自己的產業自己救!」,未來能否打造改革的契機?令人期待!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
跨文化、跨劇種 讓我們再靠近莎士比亞一點!
莎士比亞的劇本耐人玩味,提供多種角度解讀和不同面向探究,尤其對人性精闢的觀照,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世界共通性。面對開放性的文本,導演要採取何種觀點詮釋,將莎士比亞帶到當代觀眾面前,考驗著創作者對莎士比亞的理解和個人的美學策略。本篇帶你一覽台灣劇場界對莎劇不同的詮釋觀點。
-
特別企畫 Feature
同志文學與劇場 從邊緣回到主舞台
《孽子》是台灣同志文學的先聲,卻是在歷經電影、電視改編之後,才終於搬上劇場舞台。回顧台灣劇場中的同志題材戲劇,田啟元的《毛屍》可謂伊始,之後魏瑛娟、邱安忱、徐堰鈴等小劇場創作者接續此一脈絡,大舞台則有表演工作坊改編《美國天使》可為代表,近期的《台北爸爸,紐約媽媽》、《賈寶玉》亦備受矚目。
-
兩廳院達人
「專業劇場人」的六大條件
記得二十多年前,我在美國大學修讀舞台監督課程,第一堂課,老師一邊在黑板上寫出「專業劇場人的六大條件」:知識、好奇心、學習力、觀察力、適應力、溝通力,一邊撂下狠話:「如果你沒有這些條件,離開請趁早!」
-
專欄 Columns
麥克風與紀念冊
麥克風的使用,能把一場「現場」表演硬生生變成了「轉播」;而我們的節目單,總是不脫畢業紀念冊的格局。大家都能理解,「專業化」不等於「商業化」,「商業化」也不等於「粗俗幼稚」。但是在耳朵飽受麥克風轟炸、眼睛看著同樂會般的節目單時,我實在不曉得我們講究的劇場專業到底反映出什麼。
-
現象視察
那前台的燦爛與後台的艱辛!
「台灣的劇場環境差!」已經不是一句新鮮話兒了。在一切工作時間被壓縮、演出折舊率高,又消耗人智慧的環境條件下,舞台設計能被允許使用的「材質」,確實會達不到理想。若是對環境沒有理解與諒解,台灣劇場界的低報酬率,絕對會嚇跑很多年輕創作者;讓合作雙方保有一些退讓的空間,工作能量就會多持久些。除了緬懷共同的美好過去,年輕的下一代讓我們更樂於期待不可知的未來。
-
縱墨觀史
除了勇敢、大膽,有沒有原創? 八〇〜九〇年代
八〇年代的台灣劇場活動是一股社會新興動力,它在一個嶄新的社會環境裡,展現了活潑生動的創造力,它與台灣社會的脈動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
台灣戲劇
「台灣戲劇」何處去 與陳傳興談歌仔戲及其他
歌仔戲,是台灣目前本土戲劇形式之大宗,也應是建立台灣特有戲劇文體最重要的資源。當此歌仔戲的改編、新編、「原版重現」喧騰一時,前衞劇場、政治劇場、溯源劇場、傳奇劇場也在爲台灣戲劇的未來互通有無,各盡心力。陳傳興累積多年的體察思索,提出針砭與建言,値得關心文化發展的人,一起來思考、辯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