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原上
-
舞蹈
狂飆、幽默、諧謔的「頑童日記」
舞蹈空間新作「頑童日記」將呈現三段舞作:林原上的《忘不了》以「三角戀愛」為題,讓舞者身體散發詩意質感。林文中的《惡童》純粹展現靈活流暢的身體組合與大量精力的流動釋放。楊春江的《不如不見》透過舞台上一台攝影機和現場影像投射,讓舞者在現實與虛擬空間裡跳起雙人舞。
-
特別企畫 Feature
十三位編舞家 十三種與舞蹈相遇的方式
春天.賞花 春天.讀詩 春天.戀愛 春天.看舞 霏霏細雨 溫柔點醒冬眠感官 吸吐放晴後的第一道清新空氣 丟開厚重灰沉大衣 身體恣意舞躍綻放 姿態繽紛 如春之花 走進舞蹈花園 隨著十三位編舞家翩然起舞 林懷民的春天容顏 是寫意純淨的「白」 劉鳳學以布蘭詩歌 驚撼蟄伏心靈感動 ROSAS姬爾美可交織舞蹈與音樂 從比利時帶來一波波春雨漣漪 加拿大瑪麗.書娜探究身體可能性 譜出殘缺且美麗的身體狂想曲 一年一度兩廳院新點子舞展 中生代編舞家馳騁肢體想像 何曉玫捕捉生活點滴 刻劃台灣文化現象 林原上以禪入舞 邀你入夢探索生命旅程 楊桂娟與David Grenke辯證人性光明黑暗 劉紹爐重現奧林匹克經典 帶來力與美的春天饗宴 姚淑芬與裝置藝術家陳俊明 跨界尋找失落的心靈 春鬥2006三支舞作風格迥異 羅曼菲姊妹情深 粉墨登場唱曲尋夢 布拉瑞揚沉重探索死亡的昇華與體悟 年輕的鄭宗龍則舞起「莊嚴的笑話」 踏著不同節奏 走進春天 與十三位編舞家悄然相逢 瞧見不一樣的生命風景 你 準備好了嗎?
-
特別企畫 Feature
詩意幽默的身體冒險─林原上
從傳統京劇、現代劇場到舞蹈,足跡踏過半個地球的林原上,最後落腳法國成立舞團,在現代舞的世界中,找到讓身體恣意想像的舞台。長年遊走於東方與西方、傳統與前衛,林原上說:「我不斷地學,也不停地『丟』,像脫衣服一樣,回歸最自然純粹的藝術狀態。」今年他帶回兩支舞作:舊作《今夜您帶我去哪兒?》展現在夢境裡的盡情冒險,新作雙人舞《隻手之聲》則取禪宗公案、呈現看似平靜卻流變不斷的生命情境。
-
特別企畫 Feature
革命分子家庭的叛逆分子
曾經二度訪台的法國瑪姬.瑪漢舞團,又將在九月到訪台北,展開最新作品《環鏡》UMWELT的亞洲巡演。該團靈魂人物藝術總監瑪姬.瑪漢,也將首度隨作品來台。 本文節錄自刊於《表演藝術》一九九四年十二月號(第廿六期)的〈給世人的一份禮物專訪編舞家瑪姬.瑪漢和May B〉,由曾任瑪姬.瑪漢舞團現代舞教師的旅法編舞家林原上親訪瑪漢本人,談及她如何學舞、開始編舞與創辦舞團的過程。本刊重新刊出,讓讀者在大師到來之前,先行略窺其人其事。
-
專輯(一)
拔足夜逃,新舊間探舞路
逃亡成為《夜奔》作品的主題與背景,若說逃亡是一場旅程,在旅程當中勢必充滿了對過去的記憶、悔恨,對現況的恐懼,以及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感甚至憤怒,這都是林原上在與舞者工作時藉以想像、發展的材料,也是他企圖在舞台上呈現的氛圍──在危險中奔逃的不確定、柳暗花明的新出路。
-
舞蹈
我,我們,還有光
在沒有語言和文字的協助下,仍然能夠讓欣賞者感到趣味,這支舞就是讓人看了會回味的作品。雖然沒有滿滿的票房、震天的掌聲,但是《分身錯置》一幕幕畫面令人「視覺暫留」。
-
歐陸劇場
一個台灣人在巴黎
已經在法國闖蕩了十多年的林原上,對於法國藝術界的廝殺競爭有著深深的感觸:「你的東西如果不是最好的,你就out,一點機會都不會有了。」
-
即將上場
當代遊神舞團十月巡迴《一念萬年》
當代遊神舞團由旅法舞蹈家林原上和好友們共同組成,希望透過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們分工合作,讓自我得以開發,進而創造舞台上另一個鮮明、自在的「我」以開拓舞蹈視野的多面性和肢體無限可能性。 此次重新製作林原上的作品《一念萬年》於全省巡迴演出九場,並同時舉辦舞蹈動態講座,推展現代舞。 《一念萬年》的演出,選擇在精神、生活上都十分開放灑脫自由的「禪宗」爲題材,以舞蹈、戲劇融合的表現。主角不是所謂「得道高僧」,而是兩個性格頑固又執迷修行練功的「平凡的和尙」。他們時而得意高歌、自家拍掌,時而凝煉至極、痴態百出,直至豁然悟入,卻又瘋態十足笑響山林。 當代遊神舞團《一念萬年》已受邀於一九九七年二月,在法國巴黎市郊瑪恩國際雙年舞蹈節中演出五場。
-
焦點
給世人的一份禮物
今年的聖誕節,國家劇院將呈現一齣感人的大型舞劇《May B》。《May B》是法國舞蹈家瑪姬‧瑪漢的代表作,是根據荒謬劇場大師貝克特的人物而來的。透過旅法舞蹈、戲劇工作者林原上和瑪漢的對談,我們將一探瑪漢創作《May B》時的內心世界。
-
舞蹈
一支用對比激盪出的戲劇舞蹈 林原上的《一念萬年》
這齣「舞蹈戲劇」所使用的肢體語言反映了創作者欲融匯各類表演形式的企圖心。而取擷自日常生活的動作亦能與舞蹈等量齊觀,讓人細細品味。
-
舞蹈
有禪無禪,一念萬年
《一念萬年》是旅法多年的戲劇舞蹈工作者林原上,繼編導台東公敎劇團演出《後山煙塵錄》之後,在皇冠小劇場推出的「戲劇舞蹈」作品。該作品的創作意圖源自於林原上和高行健兩人去年合作的《對話與反詰》(Ja Oder Nein)一劇中,一個東方和尙的角色。爲了凸顯和尙頑固又幽默的本質,創作者採用兩個和尙的對比來呈現,由林原上和吳朋奉兩人擔任演出。 「一念萬年」一詞出自佛經,以此作爲演出的標題頗有禪味;而和尙在立起的棍子之上立雞蛋的設計,爲作品再添一分哲學意味。這個標榜爲「戲劇舞蹈」的作品,企圖藉由兩項表演藝術的結合,優遊於「禪」的精神界和物質界之間。整體來說,該作品在劇場效果的運用,以及觀衆情緒反映的掌握上相當成功,尤其是在各段落的起頭和結尾部分,顯現出編導和參與演出人員的功力。 由於作品的創作動機具有禪味,而表現形態又是結合戲劇與舞蹈,因此觀衆的欣賞態度自始便顯得有點受到以上兩點的影響。 其實,不論是戲劇或是舞蹈,經由演出形態表現出的宗敎理念,祇能算是編導個人的領悟,並經由演出人員和劇場效果,外化而出的表現。它在作品的創作中祇是個起始點,提供一個靈感增長的環境。對創作者、表演者和觀賞者而言,它是個誘因,而非樊籠。 若是觀者在欣賞作品時執著於演出作品的「禪」爲何?是否屬於正統?表演者的台詞爲何?出自何處?肢體語言、道具和劇場效果的運用是否與禪有關?等等智識腦力的問題,那麼此時觀者成爲分析者、評判者,絲毫不曾享受到觀賞演出的樂趣。而所得的印象,則可能和原本編導者的創作意圖相去甚遠。 創作者林原上說他這次要做的是「有舞蹈成份的戲劇」,文字上看來是以戲劇爲主、舞蹈爲輔。然而演出時呈現的作品,卻是無法將二者以主、從的方式劃分。作品本身是林原上親手繪寫,內含動作、聲音、經文詞句,看似卡通漫畫稿的劇本;再經由排練、即興等工作方式而形成的,並不刻意劃分何爲舞蹈、何爲戲劇。例如在《一念萬年》中有個段落,二個和尙由舞台後側,沿著斜線的路徑向前行走,看似飄浮於水面、海浪之上。他們的身子做起落浮沉之勢,而手臂卻是時而如翅膀般地振動飛舞,時而如浪潮般地海湧起伏。此時觀衆見到的可能很難明確劃分是默劇動作或是舞蹈的肢體語彙。其實,自古以來戲劇和舞蹈就經常借用、或是分享彼此的表現方式,因二者均是藉人體爲媒介。 <
-
新秀登場
林原上東.西.劇.舞之間的流浪藝人
第一次看到林原上而眼睛一亮,是十三年前蘭陵劇坊演出《貓的天堂》的舞台上。那齣以肢體爲主的戲,主角家貓由他和杜可風輪流飾演。杜可風現在已經成爲港台最搶手的電影攝影師,那時則以狡黠而柔軟的身體令人驚豔。比起那隻澳洲來的「外國貓」,林原上演的這一隻就十足「中國風」,眼珠一轉,斛斗一翻,在在流露傳統劇藝的紮實根基。 劇校的訓練被他靈活應用在現代劇場上,林懷民看中這塊可造之材,把他拉進雲門舞集。從平劇到現代舞,像一次又艱辛又驚喜的拉筋過程,讓他發現表演的更多可能性,卻也更多滿足。 一九八五年,他去了法國。在台灣一會聽說他進了巴黎第八大學攻讀戲劇碩士,一會聽說他担任陽光劇團的訓練指導和演員,一會又聽說他到維也納去組劇團。這些年來,他彷彿成了個流浪藝人,不但在不同的空間流浪,也在一個個不同傳統的舊浪新潮間流浪。一九九一年我到法國參加亞維農戲劇節,看到他在敎皇大廳前面的廣場演武賣藝,伴奏的是兩名外國音樂家。原來他的劇團應邀帶來一齣《無人的神話之旅》,晚上表演,下午賣藝。交談起來,他對東西方的戲劇形式與精神,都有說不完的想法,一双眼睛閃閃發亮,和當年那個悶著頭練功的小個兒,已經大不相同了;他對表演的興趣,也早就脫離個人技藝的展現,追求東西方劇場概念的交融。 高行健在維也納編導的《對話與反詰》中,林原上担任編舞,並演出一個和尙。這角色帶給他不少靈感,於是開始構思一齣「戲劇舞蹈」──或,有舞蹈成份的戲劇──《一念萬年》,以「表現」、而非「表演」的方式,演出兩名和尙的日常生活及課業。兩個角色性格、習性不同,自然產生不少矛盾機趣,又似馬歇.馬叟,又似《等待果陀》,又似禪宗公案,又似特技表演。這齣作品將在皇冠小劇場首度演出。 今年四月,林原上由卓明引介,到台東公敎劇團編導了一齣以民俗傳說、祭儀爲素材的《後山煙塵錄》,令一車車自台北專程前去看戲的戲劇學者讚不絕口。七月演完《一念萬年》,他又將再赴法國,與以改編貝克特爲經典舞作May B的大師Maguy Morin合作一年。林原上視此爲不可多得的學習良機,也許又將帶給他新的啓迪。東與西、傳統與現代、戲劇與舞蹈,在三十六歲的林原上身上達成一種極自然的交會。在台灣劇場中,他開的是奇花,結的是異果。 (本刊編輯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