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劉守曜

相關文章 29 篇
  • 孫詩詠(右)飾演壞胚子男主角卻有「男人不壞,女人不愛」的帥氣;孫詩珮(左)則以三花行當,飾演劇中乞丐集團的錢老闆。
    特別企畫 Feature

    布萊希特碰上歌仔戲 「胡撇」出生活荒謬

    德國劇場大師布萊希特的《三便士歌劇》,到了台灣搖身變成一心戲劇團的新編歌仔戲《Mackie踹共沒?》,會不會太荒謬了?可是一樣樣比對布大師強調的「疏離」觀念與「戲劇要跟庶民溝通」理念,就會發現歌仔戲也有異曲同工之妙。《Mackie踹共沒?》將以嘲諷手法,植入台灣社會現狀,讓觀眾體驗生活的荒謬,會心一笑!

    文字|朱安如
    第235期 / 2012年07月號
  • 如果「雨顏」的神秘與「無可奉告」是全劇的中心,那麼環繞在他身邊的人和他們的關係,就是劇作者提供給我們的線索。
    戲劇

    沉默的聲音

    無論是「無可奉告」或者「遊戲語言」,《無》劇的創作者們終究還是對自我、對她們所使用的語言、對劇場有所期許,終究還是希望我們能不忘記現實的殘酷、和生命的缺口。因為,在一個大家都無法忍受「無可奉告」或「沉默」的社會裡,或許只有在劇場中,我們還能「好像聽到什麼聲音」。

    文字|陳正熙
    第102期 / 2001年06月號
  • 看大野一雄的個人呈現,可以看到他享受他的表演。
    劇場思考

    最基礎的表演練習 最艱難的深層沉澱

    劉守曜以觀賞日本舞踏家大野一雄的獨角戲作結語,他認為那是獨角戲演員的最高層次,因為看大野一雄的個人呈現,可以看到他享受他的表演,不是炫耀技巧,而是投射了一輩子快樂、脾氣與成長,令人完全地感動;「獨角戲是最難的,卻也是最動人的;獨角戲是最簡單的,但往往要花一輩子去努力。」

    文字|秦嘉嫄
    第116期 / 2002年08月號
  • 在舞蹈技巧上,《視界2020》將從芭蕾、現代舞的技巧中走出另類觀點,融合舞者個人的舞蹈背景。
    舞蹈 舞蹈空間十五年新作

    《視界2020》逼視近未來

    《視界2020》舞名頗為另類,2020來自於人左右眼睛正常的視力極限(2.0),也可被解讀成一個近未來的時空。在《視界2020》中,焦點是可以被瞬間轉移和改變的,視覺美感慣性被打破的。

    文字|廖俊逞
    第142期 / 2004年10月號
  • 《差》劇中的一場嘶叫的戲,讓人感受到「我」不是存在於現在,而是存在於一種精神狀態之中。
    回想與回響 Echo

    肉體與時間的物體化

    惹人醒目的雌雄同體造型是劉守曜在表演中的「記憶」重現時,對「時間」的物體化(object)所賦予的一個「暗碼」。與其從中直觀爲性別政治話語,我們寧願視其爲肉體的「物體化」;是在「歷史的時間」帶上,彷彿自己在道路的一側,「瞬間」看到道路另一側的自己走過去。

    文字|王墨林
    第83期 / 1999年11月號
  • 木質活動隔牆,沿著軌道切割藝文空間,可使表演形式更多元。
    遊藝場 ART SPECE

    地下嬉戲 誠品藝文空間

    誠品書店裡一個一百五十坪多面向實驗性的彈性空間,將自今年起每年的九月,提供各種不同的表演藝術主題展演。

    文字|謝韻雅
    第57期 / 1997年09月號
  • 《暴力之風》香港版。
    台前幕後

    劇場如何「刑天」 侯俊明舞台裝置作品的一些抽樣考察

    藉著一些侯俊明在劇場中裝置作品的取樣,本文試著檢視個人成品與劇場空間互動的完成度,並希望條理侯俊明舞台裝置的脈絡與往後的可能。

    文字|莊弦
    第11期 / 1993年09月號
  • 臨界點劇象錄的《日蓮,喃喃自語的島》,以鄭自忠(圖右)的詩作〈喃喃自語的島〉入戲。
    戲劇

    從《日蓮,喃喃自語的島》談起

    演員鄭自忠的詩作《喃喃自語的島》全詩五四七〇字,它在「喃喃自語」這個文字意象上,和在臨界點劇場的這場演出中,機械化、反複性身體與聲音轟炸,是相輔相成的,這是一場身體、聲音、文字充塞的演出。

    文字|于善祿
    第41期 / 1996年03月號
  • 假面傳統源遠流長。
    演出評論 Review

    假面與空席 從劉守曜《觀自在》展演談小劇場創作與轉型

    在劇團先後解體、劇場成員離散的九〇年代初,劇場的再生也許正在由「個體戶」完成。劉守曜在「台北尊嚴」的展演,正面臨此項時代任務的考驗。

    文字|林文珮
    第7期 / 1993年05月號
上一頁12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焦點專題 Focus

    李明潔:「不著痕跡的日常感最難。」

  • 維也納

    導演米洛.勞7月起接任維也納藝術節總監

  • 焦點專題 Focus

    田孝慈:「身體會給出千萬種不同的答案」

  • 焦點專題 Focus

    李羿璇:「希望每一次都是從零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