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洲大厦的招牌剧《阿波罗尼亚》与《茶无此人》的演出海报。(颜子乐 提供)
上海

音乐剧蓬勃的背后:演员要演多少戏才能养活自己?

又是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的时节。

当你在亚洲大厦的走廊撞见穿著戏服的演员,别惊讶——他可能刚结束《阿波罗尼亚》的夜场演出,转身就要赶去说唱音乐剧《东楼》的剧组试音。

据《音乐财经》杂志统计,2025年第一季,中国剧坛引进原版音乐剧8部,占总剧码数比例仅11.2%,中文版剧码71部,占比攀升至88.8%。作为音乐剧半壁江山的上海,中文音乐剧以肉眼可见的增速崛起,而2025年的增长势头更为凶猛。不过,当观众为国风悬疑音乐剧《长安十二时辰》欢呼时,后台的计算器正悄然启动:每场演出费乘以场次减去房租,再加上不确定的商演机会——这道现实主义的数学题,构成了音乐剧演员的日常生存公式。

在以亚洲大厦(编按)为核心的音乐剧江湖里,「一角九卡司」早已成常态。在一部《辛吉路的画材店》里,一个角色需要6至8名演员轮转,才能维持每月25场的高频率演出。有人1个月连轴转7部戏,白天排《阿波罗尼亚》,晚上演《谨遵医嘱》,中间还能抽空在《蝶变》里当个民国名媛。这种高强度运转的背后,是市场对新鲜感的极致追求。观众热中「集卡」不同演员的同角色演绎,制作方则将多卡司作为行销噱头。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单部戏的演出周期缩短至1至2个月,演员难以靠一部戏稳定生存。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在上海,演员必须像『人形永动机』,在戏与戏之间无缝切换。」

繁荣背后,演员的「生存算术题」

尽管上海音乐剧市场票房火爆,但演员的生存帐本却没那么光鲜。根据行业数据,一线城市音乐剧演员月薪约5千到1万3千元人民币,但这份收入需建立在「全年无休」的高强度演出基础上。 这本帐其实很好算,两个方面一目了然。

1、收入端——

◎ 新人价:一部戏排练费每天150元(无餐补),演出费单场几百元。假设一个月演20场,总收入约1万元。

◎ 老手价:成熟演员可能拿更高分成,4千到5万不等,但若只接一部戏,月收入仍难破万。

2、支出端——

◎ 房租:上海单间月租3千元起步,内环一室户直逼6千元。

◎ 五险一金:若自缴,每月至少2千元。

◎ 食宿通勤:日均100元,月均3千元。

◎ 隐形成本:台词课、声乐课、健身费……

因此,有演员自嘲:「月入1万,交完房租只剩『活著』的资格。」若想存钱、社交或偶尔看场别人的戏,请自动开启「地狱模式」——接满5部戏,日均睡眠4小时。 

于是,结论很快就得出来了:若想在上海「体面生存」(月入1.5万人民币以上),音乐剧演员至少得接3至4部戏,且全年无休。

破局之道,敢问路在何方?

眼下火爆的音乐剧市场,可以说是新人在「用爱发电」,老手在「燃烧生命」。深浸其中的从业人员无疑想挣脱这种憋气的困境,《茶无此人》、《道林.格雷的画像》等剧的主演们已开始呼吁:「我希望中国可以成立一个音乐剧演员工会,保护我们演员,给我们保底,这样我们演员才有安全感,我们才可以用心地去创作。现在的演员大家都在想我该怎么活下去?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健康的现象。」

的确,「演员工会」或许是个破局的关键——只有保障底薪和休息权,演员才能从「活下去」转向「演得好」。每个完美的high C背后,都是精打细算的生存智慧。或许真正的戏剧性不在于舞台上的生死离别,而在于谢幕时,演员们计算著这个月是否凑够了房租时,眼里依然闪烁的星光。  

编按:「亚洲大厦」是上海的表演艺术重镇,原址为人民大舞台,在这栋建筑物中容纳了16个演艺空间。

凝视聂光炎广告图片
本篇文章开放阅览时间为 2025/05/08 ~ 2025/08/08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