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嘉祺主演的音乐剧《战争与和平》。(颜子乐 提供)

新春伊始,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了最新年度的《全国演出市场简报》。据悉截至目前,全国剧场类演出(含演出新空间和小剧场等)有29.64万场,票房收入119.29亿元,观众人数5424.11万人次。其中业绩最为亮眼的是音乐剧,在专业剧场演出中,音乐剧演出场次同比增长超过5%,票房增长超过10%。

与此同时,中国最大的剧场演出连锁院线「中演院线」也发布了2024年度《全国演艺市场观演意向调查报告》,报告指出,在观众最喜爱和最想看的剧场演出类型排行榜上:音乐剧以64.88%的比例,和话剧╱舞台剧(61.49%)与舞剧(46.38%)分别占据前三名。

这两份报告从不同的角度显示,音乐剧近几年俨然已成为中国剧坛盟主,独占市场、票房和观众量之鳌首。这固然是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但另一个更为异乎寻常的现象却已开始兴风作浪——近来盛行于音乐剧演出内外的「人质」文化现象。

「人质」文化现象,指的是音乐剧的制作,从创排、营销到演出,制作方把演出的成败、票房的盈亏、口碑的好坏,押宝在邀约担纲主演的明星或流量艺人身上;而另一方面,观众或粉丝则把自己喜爱的艺人作为「人质」,与是否担纲音乐剧的主演紧紧「绑架」在一起。他们不问内容,只问爱豆(Idol,偶像),市场的兴旺,票价的高低,连续赶场刷票的次数,均取决于自己的爱豆是否全程出演首席主角。

于是,便出现这样一幅奇异的场景:在岁末年初,音乐剧《战争与和平》刚官宣当红流量男团明星马嘉祺加盟,瞬间,但凡有马嘉祺参演场次的票价即刻被爆炒到近5,000元人民币,而其他场次则纷纷打起了100多元的骨折价。在一个知名社交平台发起的关于「是否会为了人质看烂剧」的投票讨论中,结果,愿意为「人质」看烂剧的大有人在。甚至有粉丝直白地说:「对人质的信任,不就是相信他在不那么好看的剧里,也会有绝美的发挥吗?」

诚然,一档拥有亮眼的卡司阵容的演出,是决定观众自愿买票走进剧场的重要因素之一,明星加盟也确实为音乐剧带来了高人气和大市场;但是爱豆们一旦被「绑架」成粉丝、市场和票房的「人质」,就不能不让人产生疑问:在这些喧嚣走进剧场的人潮中,有多少是真正热爱艺术、陶冶情操的音乐和戏剧爱好者?!

上海专业人士指出,演艺界的「人质文化」或「饭圈现象」并非中国独有,特别在亚洲国家,比如在发展更早的韩国、日本音乐剧市场中也有类似的现象。任何对「爱豆」的吸引,其实是一种本能状态,这无可厚非。但是音乐剧从业者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想要在行业内长久地生存下去,一定要有做好戏的能力,单纯想靠押宝、捆绑流量明星过上好日子,必然会陷入噱头大于艺术的窘境,使得音乐剧的演出变成缺乏深度的速食式产品,虽然「人质」也能给你带来一些甜头,但是绝不会长久。人们警告道,当流量和「人质」不再成为万能钥匙时,中国音乐剧凭什么才能走得更远?

事实上,有些端倪已有显露。中演院线在新年发布的「年度十大音乐剧」榜单上,雄踞前列的俱为欧美经典音乐剧,国产音乐剧只有区区3部叨陪后列。尽管北京、上海平均每晚有百余部剧码在演出,但网路仍有不少人表示,缺少吸引自己买票进剧场的好剧码。这个中滋味,你品,你细品!

PAR360期年度特刊重磅发行广告图片
PAR360期年度特刊重磅发行广告图片
本篇文章开放阅览时间为 2025/02/22 ~ 2025/05/22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