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安齐
-
焦点专题(三) Focus
疫后新常态,探索剧场新形式?(一)
在历经封城、解封的反复历程下,向来以现场性为主要特色的剧场演出,也必须在限制下杀出血路,于是无接触的线上展演,也成为剧场创作者不能不思考的选项。文化部在日前推出「艺FUN线上舞台计划」,透过示范演出及公开征件,推动售票型的线上演出,期盼在疫情时期与艺文团队共同发展多元展演模式,也鼓励创作者思考线上展演的创作可能。而在其他国家,又是如何透过资源挹注协助剧场工作者发展线上展演呢?让我们透过海外作者,来分享第一线的观察
-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疫情起伏之间 各国剧场如何「开门」?(二)
本专题在策划之初,台湾本土疫情突然爆发,剧场再度关门,彼时欧美正逐步解封,剧场也陆续开门营运,未料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现在各国疫情又因Delta病毒再度升温,剧场的重启再添变数就让我们邀请旅居各国的艺文╱剧场工作者,为读者提供第一线的观察,看看各地剧场如何面对这样起伏变动、滚动调整
-
柏林
文化领域的能源危机应变
因乌俄战事及对俄制裁,德国目前遭逢到史上数一数二巨大的能源危机。虽然目前尚未进入能源消耗量最大的冬季,还难以预测实际的状况,但为了做好准备,各邦皆著手制定各领域的节能措施。与文化稍有相关的是,自7月底起,柏林市的节能措施也开始实施,共约200座公共建筑、观光地标已关闭其夜间照明以节省能源。 同样于7月底,文化国务部长克劳蒂亚.罗斯(Claudia Roth)也邀集各邦文化部长,协调讨论文化领域的节能事宜,并试图为此领域的最低能源需求制定各邦一致的标准。在媒体访问中罗斯表示,这些讨论和准备都是为了确保文化机构以及文化基础设施的安全运作。最迟在9月,各邦及联邦将有望提出一致的策略,但罗斯也表示,关闭绝对不在政府的选项之中。 究竟柏林的艺文领域是否也将要导入相关措施、执行到何种程度,目前还悬而未决,这却大大攸关疫后的艺文领域是否能持续在经济上复苏。柏林市文化参议员莱德勒(Klaus Lederer)表示,对于节能工作,文化部门也不能置身事外,但实际的执行则需要经过评估。举例来说,博物馆或档案馆藏的空调便是不可省的,但或许将剧院、音乐厅等场馆的供暖调低1度或减少照明,相对来说就较为可行。在《柏林日报》(Berliner Zeitung)的访问中,雷德勒也提到,疫后虽然静态场馆的参访数已恢复过往,舞台类的机构却仍可见到下滑,推论是民众因当前物价及未来持续上涨的能源开支,所做出的应对。雷德勒认为,如何在危机中予以经济支援,好让民众能持续投入在文化方面的开支,也是必须思考的面向。
-
柏林
马蒂亚斯.皮斯将接任柏林艺术节总监
马蒂亚斯.皮斯将接任柏林艺术节总监。相较于世界文化之家倾向探索、实验及政治性的角色,柏林艺术节在外界看来更像是大型艺术节的承办单位,自身场馆或机构的定位相对薄弱。
-
柏林
超级选举年 舞蹈家也参战
数年来积极地兼顾舞蹈工作和政治参与的希勒布兰德及「都会党」伙伴们,虽然不见得这次就能一跃获得席次,但仍值得让人期待极度「认真」参政的他们,能够把这些诉求传递到多远。
-
柏林
雷宁广场剧院新剧季《每个女人》 告别生命但不告别剧场
由导演米洛.劳与演员厄斯娜.拉迪合作的《每个女人》原是萨尔斯堡艺术节委托创作,但疫情打乱计划,却也因此给予《每个女人》和米洛.劳这次创作特别的转机。在雷宁广场剧院新剧季开幕演出的《每个女人》,透过剧中角色「想在离世前参与演出」的动机,揉合制作过程一度中断、当前剧场演出时的时间、演员距离和观众数量等限制,使得「再参演一次戏」的请求,让《每个女人》在各种限制下复生,成为一个「为剧场续命」的请求。
-
柏林
Corona后的表演艺术重开机 谨慎防疫缓步前行
在静态场馆于五月四日开放后,柏林市府基于中央防疫法案第二条第三项的授权,制定了针对各类型室内场馆,以对观众的开放为目标的防疫卫生架构「尽管Corona,文化依旧!」,于八月中公布,对各种防疫措施都列出巨细靡遗的实际执行方式,并且随著实际执行及场馆的反应,不断地进行调整。为了让文化继续前行,虽然防疫规范对创作的确有影响,从业者与观众也不得不妥协。
-
特别企画 Feature 德国
联邦政府的「文化重启」 不补贴艺术家的振兴方案?
为协助因疫情停摆的艺文界尽快恢复营运,德国联邦政府推出了「文化重启」方案,预计投入约十亿欧元对艺文领域进行经济振兴。但其政策逻辑是「先确保各类机构,艺术家的工作机会便也就保障了」,而独立艺术家还是只能适用「第二失业金」制度,而此制度实际上涵盖的人数仅有总数的20%,所能提供的金额甚至难以满足最底限的生活所需。为此艺术家相关组织也串连连署、发起抗议,要求联邦政府修改当前的「文化重启」方案,重要的是将对独立个体的艺文工作者的援助纳入。
-
柏林
疫情升温艺术工作者首当其冲 德国援「艺」方案纷纷出炉
剧场、音乐厅及博物馆的全面闭关措施,影响所及甚广,而无常态性收入的非契约型工作者更是备受打击。除了联邦将投入十亿欧元位数的金额来进行各种援助工作,柏林市也预计推出一笔达三千万欧元额度的急难基金援助独立的创意工作者。另外还有降低艺术家保险费、提供问题应对指南等。而各大型音乐厅或剧院也纷纷推出线上内容、摇滚音乐家自行开设频道转播表演疫情影响所及,也势必改变原有的表演艺术生态。
-
柏林
戏剧盛会将设女性保障名额 实践剧场平权的第一步?
二○一六年德国文化参议会发表的调查报告《文化与媒体中的女性》即已点出剧场领域极度失衡的状态,如剧院总监与导演的职位尚有近八成的男性时,助导工作一半由女性担任。为了调整这样的结构性失衡,「柏林戏剧盛会」总监伊冯娜.布登霍泽宣布,接下来二○二○及二○二一两季的戏剧盛会,将施行女性保障名额,期待以其剧场界受到关注的程度及公共机构的角色,来带动在性别平权议题上的实践。
-
柏林
弗里耶奇《致科学院的报告》 寓意当下欧陆难民议题
二月初在高尔基剧院演出、由弗里耶奇执导的《致科学院的报告》,改编自卡夫卡的短篇同名小说,剧中主角「红彼得」讲述自己如何遭狩猎队捕抓,从黄金海岸被带到欧洲;过程中为了求生,开始模仿船上水手的行为举止,最终「融入」了人类社会之中。戏中暗指了德国在非洲大陆上的殖民暴行,以及在本土极度歧视的「人种展」;他也控诉当前失败的融合政策,并隐约点出,败因正在于仅将移民与难民视作有用的劳动力。
-
纽伦堡
「希特勒.权力.歌剧」特展 看纳粹如何展现政治
二○一三年起,纽伦堡市立剧院便与拜鲁特大学音乐剧场研究中心携手执行名为「权力与娱乐的搬演一九二○至五○年间纽伦堡的政治宣传与音乐剧场」研究计划,并在计划完成后以研讨会和展览的形式发表呈现。展览以「希特勒.权力.歌剧」为名,在当年纳粹党代表大会会场旁的空间展出,透过历史证物的比对、分析和排序,一个法西斯政权细致地透过文化遂行领导统御的策略,得以在我们的眼前拆解。
-
柏林
《阿勒曼尼亚大舞厅》 德、土之间的移民爱恨
高尔基剧院近期演出的《阿勒曼尼亚大舞厅》,是一出关于当代土耳其与德国之间爱恨纠缠的舞剧,透过歌舞剧形式,在极少的台词中,描写从过去至今近六十年的移工史。不熟悉的观众,可直接接收到冲突状况和舞剧形式堆砌的嘲讽与荒谬;熟悉历史脉络的观众,则能从精心设计的各种桥段中,看到微缩版的德国移民史演译。
-
柏林
俄国导演的艺术实验 《道》在城中之城展演
十月三日至十一月九日之间,柏林市中心将搭建起一座原寸复制柏林围墙的「城中城」,而将在此展演的是俄国导演赫尔札诺夫斯基的作品《道》之第一部分《道自由》。导演在片中重现苏联时期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蓝道的生平及苏联时期的氛围,透过真实建构的场景与真正生活其中的「居民」,他完成十三部剧情片及两季份量的电视剧,都将在柏林的城中城面世;除影像外,也有其他艺术家共同制作的部分如表演艺术与音乐的呈现。
-
柏林
名导卡斯多夫沙文言论 引燃剧场界反对性别失衡风暴
前人民剧院总监、德国知名导演卡斯多夫六月底在受访时表示,如果女性够优秀,他不反对让她执导作品,但「但我并没有见过太多」。此一言论引爆剧场工作者的抗议声浪,事实上,男女机会不均等的问题早就是德国剧场界的沉疴,因为长期的性别失衡,让女性创作者出线的机会有限,自然不容易「被看见」。剧作家史蒂莱克在《世界报》上发表公开信答辩卡斯多夫的言论,接下来也有超过七百位艺术家与剧场工作者联署史蒂莱克的声明。
-
柏林
在位仅七个月 柏林人民剧院总监在争议中下台
去年九月才风光推出接任后的首个演出,柏林人民剧院总监德康却在争议声中,在今年四月主动请辞,除了其经营计划在接任前就已经引发员工与观众的反对,接任后则因其策划的节目花费高昂费用邀请各领域艺术家参与创作,但却无法为剧院建构定目演出,导致节目品质与票房的下滑,以致财务出现危机,也导致他的下台求去。
-
柏林
米罗.劳《列宁》 透过扮装解构政治偶像神话
去年因应俄国革命百周年,米罗.劳在列宁广场剧院推出的《列宁》,今年三月再度上演。此剧延续导演之前借取自俄国十月革命中重要事件「攻占冬宫」的「攻占国会」行动,对历史事件之所以成为政治神话的解构,在剧场中让演员逐步成为历史角色,透过台上的场景及技术布署,解构剧场与影像的生产过程,以拆解剧场与影像的幻象,甚至,试图更进一步,拆解政治透过剧场或影像这类文化产物所建立的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