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纬
剧场、教育、文字工作者。持续思考剧场与社会、不同社群的关系,关注参与式展演、戏剧介入、特定场域表演。
-
戏剧
看戏解谜 异地共感
继《她门的秘密》(后简称《她门》)后,新加坡实践剧场再度推出结合剧场、电影与解谜游戏的作品《解密美术馆:遗失的百合》(后简称《解密》),将于4月4日至4月18日连续两周的夜晚于线上开演,第一章〈揭开大幕〉、第三章〈重现天日〉需选择观赏场次,第二章〈寻索开始〉则自行在线上虚拟空间探索,并随解谜进度能与角色即时互动、获得更多线索,成功破解并找出宝藏的观众还有机会赢得奖金!
-
两厅院橱窗 Hot at NTCH
电玩再升级,这次要成为艺术品!?
这次的好哲凳很特别!讲座于2021年11月19日在两厅院开讲,由两位共同主持电玩podcast《按下任意键》的哲学作家朱家安、身兼插画家与影视编剧的厌世姬,带领与会者分享喜爱的电玩,现场除了学生之外,也有电玩podcaster、爱好者,针对电玩讨论其共同点,再从理解艺术的视角切入,以「电玩是艺术吗?」为题,探讨电玩为什么是、如何是艺术,进一步思考艺术是什么。
-
两厅院橱窗 Hot at NTCH
从思索定义中,找到「艺术」
在学校里,我们学习音乐、美术、表演艺术等不同形式的艺术,但我们想过「什么是艺术」吗?此次的好哲凳系列讲座于11月10日在成功高中开讲,由哲学作家朱家安带领学生思考「什么是」是什么,再由东吴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林斯谚逐步解析定义艺术的不同方式。
-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假期中,与表演艺术相遇
青少年是人生自我探索成形的重要阶段,而剧场作为一个虚拟真实的场域,正好可以提供这些年轻人可以透过身体训练、故事扮演来挥洒想像,也可在过程中学习人际沟通合作等能力。不少地方政府皆透过与表演团队的合作,办理让青少年在假期参与的艺术营队,相关院校、场馆单位也纷纷耕耘此一区块,以培养未来的艺术种籽,都让青少年的自我探索有更多的可能、让青春更显多彩。
-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放下剧场包袱 在线上创造观剧新体验
新加坡实践剧场《她门的秘密》
面对疫情的卷土重来,新加坡实践剧场将原本线上与实地并进的悬疑作品《她门的秘密》,全面转为线上,除加入更多技术打造临场感,更吸引不少海外观众参与,并且善用线上展演不受限于时空的特性,让观众可以用更多时间参与与交流。导演郭践红乐观表示,在线上做剧场不是取代剧场,创作者放下对剧场的包袱,从中学习、创作,而团队也在新形态的展演中,跟观众一起找到参与的方式。
-
两厅院橱窗 Hot at NTCH
胖子有问题,或是社会有问题?
国家两厅院打开与青年的对话,让剧场不只是表演艺术的展演平台,重探剧场的公共性,从青年的生活经验出发,成为促进哲学思辨的场所。今年第二场「好哲凳」系列讲座由哲学作家朱家安主持,邀请林昱君(Amy)、谢莉君(马力)以「这世界对胖子公平吗?」为命题,于2021年4月16日在南港高中展开讨论。
-
两厅院橱窗 Hot at NTCH NTCH Salon 剧院沙龙:剧场.议场—「思辨机构」系列讲座摘要
委制、奖补助机制的生态网络
著眼于近年来台湾表演艺术环境的高度机构化,以及奖补助机制、平台的成立,及地方场馆的策展转型,系列讲座的第四场以「委制、奖补助机制的生态网络」为题,邀请身兼创作者和团队营运者的汪兆谦、黄翊与黄思农,与国家两厅院艺术总监刘怡汝,分享在委制创作、奖补助争取及与公部门合作策展等经验与挑战、历程与心得。
-
两厅院橱窗 Hot at NTCH NTCH Salon 剧院沙龙:剧场.议场—「思辨机构」系列讲座摘要
机构体系下的创作生产(一)
除了作为表演空间,国家两厅院也自许成为为产业创造对话的场域,从3月下旬开始的「NTCH Salon剧院沙龙:剧场.议场」,第一个系列以「思辨机构」为题,邀请产业里的各种角色开启对话,用各自的立场阐述,检视、思考艺术机构在文化生态里的公共任务,在时代快速的演进中,各机构又该如何转型。 此系列首场的题目为「机构体系下的创作生产」,邀请苏品文、洪千涵、许哲彬与郑伊里4位艺术家,分享自己在与场馆或机构合作创作的经验中,对自己与机构角色的看法与思考。
-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实景篇
仍旧矗立的繁华之后 城市地标危楼导览指南
听说过这样一则都市传说吗:「每个火车站前都会有一栋破烂的旧大楼!?」其实在台湾,不管是不是在火车站前,不少曾是城市地标的住商大楼,走过繁华、经过灾厄,在时间之流的冲激下成了人们口中的废墟鬼楼,充满传奇色彩。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大楼的前世今生,以及可能的未来
-
特别企画 Feature
王正源:跨入AI时代,剧场设计师得重新定位自己的价值
AI透过运算技术,让电脑能完成许多过去被认为要由人类处理的工作,因为快速的开发和累积大量资料,AI被期许能处理更复杂的任务,包括生产内容、决策、甚至是艺术创作,不同领域的工作者都面临「被取代」的议题。而戏剧,各个部门独立创作、灵感来源取自生活,也互相配合、常需要沟通讨论,这一门因人、为人而存在的艺术,如何回应AI所带来的影响? 剧场影像、灯光设计,同时也在大学任教的王正源,位于产╱学之间,除了习惯的创作流程与模式,也因应未来趋势、教学需求而调整自己的工作型态,对他来说,应用AI技术于剧场设计,就是已经在发生的事。 AI真的很方便,因应需求不断进化 关于AI,大家最有感的应该是2022年11月问世的ChatGPT。 以往要与机器问答,需要透过专业人员或程式语言,而OpenAI使用的自然语言处理(NLP,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模型,让每个人都能直接跟这类的程式沟通。王正源形容:「对许多人来说就像是魔法师,只要像跟朋友聊天那样、给它一个字串,就能马上获得一张依据你的描述产生的图片。」这种生成式AI被广泛运用,有别于传统的分辨式AI,输入A、获得对应的B,生成式AI可以创造出原本不存在的数据,例如输入文字就可以获得图像的DALLE、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等程式。 生成式AI还能处理文本、声音等媒材,包括正在封闭测试阶段的Sora,就是OpenAI最新开发的AI模型,能自动生成有角色、动作、符合主题、复杂场景的1分钟影片。而这也不是首例,之前就已有Meta的Emu Video和Google的VideoPoet。「这些技术只是个开端,NLP、生成式AI只是通往最终状态的桥梁。」王正源说,现在更多人在讨论AGI(通用人工智慧)的发展,它未来的最终形态可能会是一个思考跟判断能力贴近、甚至超越人类思考的有灵魂无机物。 谈起AI的实际应用,王正源的学生、设计师友人也都有在工作中接触到,尤其是年轻族群很积极认识这些程式。「如果从工作情境来看,蛮具体的是有一些影像类的素材会直接透过AI工具生成。」他提及,一位设计师可能熟悉特定几种风格或技法,
-
特别企画 Feature 文化币街访
钱没有不见,只是变成我们喜欢的OOO(一)
文化部于2023年针对18至21岁青年发放成年礼金1,200点文化币,作为艺文消费折抵使用,鼓励年轻世代参与艺文产业。而青年们究竟把这份成年礼用在哪里呢?
-
特别企画 Feature 文化币街访
钱没有不见,只是变成我们喜欢的OOO(二)
忍者翁(国立中正大学学生) 文化币花费于表演艺术比例:0% 其实我真的很想用文化币,可是却因为家人的关系,没办法领出来用,超级可惜。在这件事情上,我和我哥都经历了「想领、想偷领、放弃」的三段心情转折。想领的原因是因为我很喜欢收集全套的原文故事书,而且也想买日文检定的教科书,但这些书都不便宜,所以才想用文化币来购买。只是家人认为,如果领文化币需要用到健保卡当成身分认证方式,觉得哪边怪怪的,于是用「免费的最贵」之类的话当理由,极力阻止我们。虽然听不太懂家人的说法,也只能接受。我们曾和家人交涉过、甚至想偷领,但想到家人会用「好啊,你们长大了,要领就领啊」之类的方式来情勒,就觉得为此和家人的关系有摩擦,好像很不值得,就只好放弃了。
-
特别企画 Feature 文化币街访
钱没有不见,只是变成我们喜欢的OOO(三)
杨启东(国立台北教育大学教育学系学生) 文化币花费于表演艺术比例:100% 以我来说,目前使用掉的文化币都是拿去看剧场演出,总共看了3场演出,分别是唱歌集音乐剧场《今晚,我想来点》、C MUSICAL《伊底帕斯》、故事工厂《倒数婚姻》。其实在刚开学的时候,我有想过拿文化币去购买课本,但后来想说购买剧场的青年席,只需要花费300元文化币就能够买到1,200元、1,600元以上票价的位子;但用文化币购买其他东西,就像是礼券,只能换到同额的商品。再加上花费文化币还有回馈,就可以愈买愈多。像我现在买了3部剧场演出,文化币还剩下差不多900元。
-
特别企画 Feature
给高中生的课外艺术练习
除了已编入学校制度的「社团课」之外,青少年还能前往哪里挥洒对艺术的想像?本刊搜集全台9项课外练习场,高中生请走
-
特别企画 Feature
练习变成熟,创龄计划大挑战!(上)
3年后,我们会成为更成熟的大人吗?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3年后,台湾将成为「超高龄社会」,我们的社会福利政策、跨世代沟通乃至于面对自己每天都在变老的心态是否够成熟了呢?剧场作为搬演生活、讨论议题、挑战自我的场所,一起来看看,在台北之外,还有哪里可以让我们练习变成熟!
-
特别企画 Feature
练习变成熟,创龄计划大挑战!(下)
3年后,我们会成为更成熟的大人吗?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3年后,台湾将成为「超高龄社会」,我们的社会福利政策、跨世代沟通乃至于面对自己每天都在变老的心态是否够成熟了呢?剧场作为搬演生活、讨论议题、挑战自我的场所,一起来看看,在台北之外,还有哪里可以让我们练习变成熟!
-
特别企画 Feature Timeline
2020-2021 表演艺术「线上」大事记
2019/12 上旬,湖北省武汉市的华南海鲜批发市场,爆发新型肺炎。 31日,中国向WHO通报武汉出现27起原因不明的肺炎病例。 2020/01 7日,WHO宣布发现新病毒,将其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11日,中国宣布首起新冠肺炎死亡病例。 21日,台湾出现首例确诊病例。 23日,中国宣布武汉市封城。 28日,台湾针对中国(不含港澳)旅游疫情警示提升到第三级。 31日,WHO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列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 2020/02 2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宣布,全国高中职以下学校延后2周开学、制定「防疫照顾假」。 6日,实施「口罩贩售实名制」,7天限制购买2片。 6日,实施并逐步扩大边境管理政策,过去14日内曾入境或居住于中国(不含港澳)的一般外籍人士,禁止入境;自中港澳旅游返台之国人须居家检疫14天。 16日,台湾出现首起死亡案例。 20日,教育部宣布停课标准。 25日,《严重特殊传染性肺炎防治及纾困振兴特别条例》三读通过。 27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从二级开设提升到一级开设。 2020/03 2日,纸风车剧团推出线上剧场《纸风车返校日》,征求1分钟影片,获选者可获得3,000元生存金,并于线上平台播出。 5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于晚间公布澳洲籍音乐家确诊案例,此案曾于2月28日、3月1日在国家音乐厅参与演出,相关空间关闭并进行消毒,与个案接触之相关单位取消近期演出、其他人员进行居家隔离或自主健康管理。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亦于同日公布最新之《公众集会因应指引》,艺文活动主办单位须依指标进行6项风险评估,并拟定防疫应变计划,始得办理活动。 12日,WHO宣布,COVID-19是「全球大流行疾病」(Pandemic
-
特别企画 Feature
10个现象,回探这一年的台湾表演艺术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依常规运行的世界,也迅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防疫有成的台湾,在上半年的封闭警戒后,成为全球少数能回归日常的国度。在回顾过往一年的此刻,我们也观察到不同与往年的变化与发展
-
特别企画 Feature 创作的行动 漫步与导览
散步,从生活开始 岛内散步
作为一个规划行程的「旅游」品牌,「岛内散步」思考的是如何让参与者更熟悉我们脚下这片土地,重点就在「生活」无数的生活产生历史,进而形塑出文化,藉著两个小时左右的散步,我们走进生活、认识生活、了解生活,进一步看见生活之外的样貌,从现在回顾过往,深入了解我们赖以为生的此时此地。
-
特别企画 Feature 创作的行动 漫步与找寻
选择与被选择 都是「交换」人生
「斜杠青年创作体」的确很斜杠,主创朱怡文、林谦信与周韦廷三人的专长横跨导演、表演、音乐设计,也以「共创」为原则去回应创作媒材。他们的作品通常与地方紧密相关,透过驻地田调采集、发展创作,如在恒春的《半岛风声 相放伴》还有将在台南艺术节演出的《香兰男子电棒烫》。不管他们是「被地方选择」或自己「选择地方」,重点都在「交换」用自身与他人的生命经验,找到可以彼此沟通的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