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里,我们学习音乐、美术、表演艺术等不同形式的艺术,但我们想过「什么是艺术」吗?此次的好哲凳系列讲座于11月10日在成功高中开讲,由哲学作家朱家安带领学生思考「什么是…」是什么,再由东吴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林斯谚逐步解析定义艺术的不同方式。
这太哲学了?从「什么是…」开始
当一个抽象概念,例如正义、心灵、艺术等,前面加「什么是」,就变成一道哲学问题。多数人觉得很难回答,并非他们不关心正义,或不理解心灵、艺术,朱家安认为没有受过相关的训练,让人不知道如何回答这类问题,所以在谈论什么是艺术之前,先来体验哲学家应付哲学、思考抽象问题的方式。
「把问题问得更完整,让它更好被回答。」朱家安以「什么是说谎」为例,引导同学借由反问,改写成「符合哪些条件,A才算是在对B说谎」,先定义说谎的范围,让答题者更聚焦思考于满足说谎的条件。同学们分享「A告诉B一件事,但他讲的内容跟事实不符合」、「A跟B说一件事,但只说了事实的某一面,对方听了会把事实理解成另外一个样子」两个假说,接著透过举例来验证哪个假说更能回答问题,也让所有同学表达同意与否,看见每个人对于同一概念出现不同直觉的情况。这些方法就是哲学家在追寻意义时,最常使用的技巧。
可以先直觉判断,再验证想法
循同样的思考途径,朱家安准备了几组对照案例,让学生先直觉判断什么(不)是艺术。当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的画作《自由领导人民》(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与台湾漫画家蠢羊致敬此作的插画并陈,所有人同意它们都是艺术品;同样是图画,却几乎没有人认为IKEA的家具组装说明图是艺术品,造成直觉判断落差的原因是什么?同学们相继提出满足艺术的条件可能包括「不具特定目的」、「要有美感」、「要有作者的主观诠释」。
同学们记下自己的判准,继续看了国外插画家试图模拟IKEA风格所绘制的「粒子对撞机组装说明」、香蕉黏在墙上的《喜剧演员》、被做成哏图「我到底看了三小」的赛缪尔•詹森(Samuel Johnson)画像等,边直觉判断是不是艺术品、边对照两者的重要差别,每个人的笔记不停记录、修改,原先设定的假说不断被挑战,对于「什么是艺术?」的想像也愈来愈多面向。
接著,林斯谚准备了《蒙娜丽莎》、《雾海中的旅人》、《雅典学院》这些被公认为艺术的画作,请同学思考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再加入不同表现形式的雕塑《大卫》、剧本《罗密欧与茱丽叶》、乐谱《月光奏鸣曲》,这些都是经典的艺术品,甚至还需经历剧本到演出、乐谱到演奏的两种阶段,彼此有哪些共同点?我们熟悉的漫画、电影、小说等又能不能算艺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