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兆忠
-
澳门
大环境推升营运压力,非制式剧场另辟蹊径
7、8、9月本为澳门剧场演出的旺季,每周均有多个演出上演,可是今年进入暑假期间,不论官办或民办剧场演出都频频传出票房销售不佳的状况。 疫情后澳门观光旅客持续回升,政府统计局公布:今年第二季入境澳门旅客按年增加17.1%至7,844,226人次,旅客平均逗留时间维持在1.2日,仍以不过夜旅客占多数;当季随团入境旅客上升84.2%至463,932人次。一到假期,观光景点上仍是人头满满的打卡旅客,可是同时却出现社区里的中、小型商舖关门潮,「北上消费」与「留澳消费」成为澳门官民热门的辩题。今年4月澳门行政长官贺一诚更在立法会上呼吁市民「有一餐留喺澳门食(留一餐在澳门吃),不要三餐全部都北上。」
-
澳门
澳门举办首届儿童艺术节 擦亮城市的「金名片」?
澳门特首贺一诚去年在《澳门特区政府2024年财政年度施政报告》中,提出致力于建设「演艺之都」,果然今年从1月开始就演艺节庆不断,单是官方主办的就有1月份的「澳门城市艺穗节」、3月份的「2024澳门国际幻彩大巡游」、5月份的「澳门艺术节」和7月份的「学界青年庆回归大汇演暨国际青年舞蹈节」。另外,就是从中国内地演艺机构来澳举办的「澳门国际喜剧节」、「第4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戏剧文化节」。 其中由澳门文化局主办的「澳门国际儿童艺术节」属首次举办,演艺节目集中在7月至9月份,展览部分则至10月下旬才结束,可说是节期最长的官方演艺节庆。文化局长梁惠敏在儿艺节的新闻发布会中提及,首届儿童艺术节设有45项活动及演出,总场次逾一千场,包括「国际级的表演艺术、百老汇音乐剧、艺术展览、电影展、大型户外装置、艺术营、大师班、工作坊及艺术嘉年华」等项目,当中有百老汇国际音乐剧场《安妮》和北京故宫博物院首部儿童音乐剧《甪端》等大型演出。并表示初步估计国际艺术节的预算是3000万澳门元。比起今年5月份、同样由文化局举办,共42项活动及演出的「第34届澳门艺术节」的总预高出近500万。梁惠敏在致词中指出,首届澳门国际儿童艺术节是「全新的演艺节庆品牌」,希望擦亮澳门作为国际大都市的「金名片」。她表示文化局以往也有举办以儿童、青少年为对象的活动,「但内容不够全面」(注1)。事实上,过去文化局辖下澳门文化中心每年暑假期间亦会举办一系列以儿童及少年为对象的演出和工作坊等,而澳门艺术节每年也都有一定数量的儿童剧演出。2015年台湾剧场工作者张吉米担任澳门艺术节特约剧评人后写道︰「说到单一化,澳门艺术节在类别上就显得丰富许多,不但有新颖的年轻节目,也有戏曲节目以及儿童节目,这样的节目组合对于观众在艺术上的教育是相当有帮助的。对比于台湾的『台北艺术节』就不太可能看到儿童节目,因为那只会在『台北儿童艺术节』出现,同样的,儿艺节的观众也就很难接触艺术节的节目。」(注2)其实看看香港艺术节,也少见儿童节目出现。不过,个中缘由可能是因台北有「儿艺节」,而香港也有举办经年、以儿童及亲子节目为主的「国
-
澳门
第34届澳门艺术节 经典与当代的「奇.遇」
「第34届澳门艺术节」于5月3日至6月7日举行,今年艺术节共上演19档演出,并策划了23项延伸活动,活动总预算约澳门币 2,490万元,比起去年增加了290万,与2019年的第30届相近,增幅主要来自邀请外国团队。今年有来自中国内地、澳、台、港及欧亚等13个不同地区的表演团队,当中澳门艺团制作的节目达五成,共有13个澳门团队及学生戏剧组参加,而「排湾贝拉Paiwan-pella」则为自2018年后首个参与澳门艺术节的台湾团队。过去4年由于疫情关系,外国团队难以来澳,艺术节中几乎都是本地及中国内地作品,本届外国团队的数量又回升到跟2018及2019年相近。
-
澳门
同月两个剧场演出取消,引发公众议论
刚踏进2024年,澳门剧场便连续两宗演出取消事件。 风盒子社区艺术发展协会《我们一如既往的那天早上》原定于1月26至28日演出,该剧因一宗学童自杀案引发创作灵感,「希望能藉著演出唤起对生之重视,以及探讨对策。」然而剧团1月18日发出声明,声明书说明「整个创作和制作团队,没有人认识任何相关事件中的人士,演出内容亦不会有任何具体的个人故事、隐私,与内部消息要披露。」并对「未有清晰传达是次表演之理念而使公众引起不安与感到冒犯,本会仅致以挚诚的致歉。」两天后剧团正式发布取消演出公告,认为「对是次创作的关注已超出过往经验与所能承受。经团队成员共同商议后,忍痛决定取消演出。」 同一周内,由文化局主办之「第22届澳门城市艺穗节」当中亦发生了演出取消事件。由「Miss Bondy私密小房间」演出的《造美之城》从深圳蛇口戏剧载誉回澳,原定于市政署大楼以变装皇后选举为题材,探讨社会对美的强力与定义,并附有延伸活动《美美的车》在开动中的公车上举行。1月21日因《美美的车》演出片段被偷录至网路社群平台引发公众正反两面争议,及至1月23日《造美之城》首演翌日,网上传出演出取消讯息,稍后文化局长回应记者时指相关活动演出内容跟当初提交的资料、获选时「局方的理解有出入」因而被取消。《造》剧取消后,演出单位旋即在一酒吧内与以「大姑妈传」为题为会员作内部演出。 两项因不同原因被取消的演出消息传出后,原本受众不多的小剧场,变成了被大众关注的公共议题,属澳门剧场史上罕见现象。
-
澳门
一个演出,面对两种审查
澳门多个演出团体于2023年9月25日收到文化艺术活动资助单位「文化发展基金」寄来的电子邮件,邮件以「2023年受资助活动/项目温馨提示」为主题,信中提醒:根据资助章程规定,如受资助项目「涉及不雅、暴力、色情、淫亵、赌博、粗言秽语、影射或侵害他人之权利等不当成分」,资助单位可取消相关资助。邮件发出后,引起众多演艺团体及工作者强烈反应,并发表了一封由90多名戏剧、舞蹈及电影界人士及团体连署的公开信,以表关注。10月1日社会文化司司长回应传媒提问时表示,这是因为接获一些家长写信投诉,其子女观赏表演时因有不雅内容而引起不安,所以才致函提醒申请资助的团体。 澳门自1978年起已设立「公开映、演甄审委员会」,针对公映公演及公共娱乐的审别及进场提供意见,并设立与电影放映及戏剧演出相关的观众年龄分级制度。而自2023年起,文化发展基金在「文化活动/项目资助计划」申请章程的第12点中,首次在基金可驳回申请、「不进入评审程序」的情况中列明:「活动/项目涉及不雅、暴力、色情、淫亵、赌博、粗言秽语、影射或侵害他人之权利等不当成分」及「活动/项目内容涉及危害国家安全、违反公共秩序或善良风俗。」两点。由于澳门绝大部分剧场演出活动,均受文化发展基金资助,也就是说,日后在澳门上演之大部分剧场演出,将同时受到「公开映、演甄审委员会」的分龄评级,以及文化发展基金的内容规管。
-
澳门
政府提出5年规划,强调与博彩企业连动推展市场化文化项目
澳门文化中心新建成的黑盒剧场于7月正式启用,暑假期间已陆续有儿童剧、戏剧学校及青少年戏剧在该处演出。与此同时,澳门政府编制了《澳门特别行政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二个五年规划 (2021-2025年)》咨询文本,展开为期30日的咨询期,并提出「1+4」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策略。「1」指的是促进「综合旅游休闲业」发展,「4」则包含了「中医药大健康」、「现代金融」、「高新技术」、「会展商贸和文化体育」等4大重点产业。 其中,文化产业部分基本上都以商业、旅游产品的转化利用为中心,以及强调根据博彩经营批给合同,各博彩经营承批公司在未来需投资开发更多文化项目,利用其国际资源、网络等为澳门打造特色文旅景点及项目。「规划」文本中提出多项较具体推动措施,而表演艺术相关部分可归纳为3大类:一、文化地标建设:在新的填海区预留土地建设「城市级文化地标」,以举办大型国际文化艺术盛事,同时亦对现有公共文化设施如文化中心广场、大炮台等进行升级举办音乐会、环境剧场,引入儿童艺术节及沉浸式互动式场景。二、扩大演艺盛事品牌效益:增强与博彩经营承批公司的联动,扩大原有的国际音乐节、澳门艺术节等项目的影响力,推出「百老汇式演出季」,上演大型音乐剧,吸引外地游客来澳观演,形成文化消费氛围。三、推动文化展演机构向市场化转型,通过增加委约创作和资助,支持艺团制作商演精品到外地巡演。 虽然执笔之时,该「五年规划」仍在咨询阶段,但已可窥见未来政府在澳门文化发展上的倾向。「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文旅结合,向商业化、市场化转型,鼓励民间艺团与博企合作,将成大趋势。
-
澳门
旧法院黑盒剧场熄灯告别,新黑盒剧场即将启用
疫后澳门剧场发展看似恢复正常,然而表演场地却将迎来一场大变动。近10年来澳门本地剧场发展重地南湾旧法院黑盒剧场于今年6月停止运作,另一方面,澳门文化中心旁边新建的黑盒剧场则将开始启用。 位于南湾大马路459号的前澳门初级法院,自2003年空置后,政府原意改建为新中央图书馆,但因各种问题一直无法成事。2011年起,文化局将这座原建于1951年的受保护文物逐步开放为展览场地及黑盒剧场,并于2014年正式将二楼的法庭空间改建为设备相对专业的黑盒剧场,供民间团体免费借用,成为澳门史上第一个由官方建立的黑盒剧场。由于免费、运作具弹性、位于市中心,开放借用以来一直受到澳门剧场团体的欢迎,10多年来在这里发表了近千场演出,成为热门的澳门文化地标。2020年8月,澳门政府突然将原改建中央图书馆的计划刹停,并宣布将旧法院交回司法机关使用。 澳门第一个官办黑盒剧场于今年6月中旬正式落幕,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里举办的最后一个活动,并非任何现场演出,而是部分场景于这个剧场拍摄的澳门电影《海鸥来过的房间》,以旧法院的影像来跟旧法院告别。 而澳门文化中心旁边的新建剧场,从公共建设局的网页中得知,其全名为「澳门文化中心黑盒子剧院」,占地面积约2,230平方米,设有供彩排与小型展演的多功能室,以及两个分别可容纳140位及160位观众的小型剧场,根据官方公布,建筑物于去年第3季已竣工,然而该「剧院」的内部设计、管理方式,正式开幕日期等,至截稿前仍尚未对外进一步透露。
-
澳门
剧评人票选出两档回响两极的年度演出
评论网站「评地」剧评人票选2022年澳门「值得一记的演出╱现象」,11名剧评人共提名17部演出,其中最高票数演出为音乐剧《宜民家私店》和改编自澳门电影的独脚戏《蓝色时分》,两剧均获4票。这两部演出,一为面向大众的音乐剧,另一则为实验性小剧场,演出后均引来两极化的回响。 《宜民家私店》由澳门文化中心主办。2020年,文化中心推出「本地演出委约制作计划2020-2022」,投入近200万澳门币,委约创作4部全新制作。由徐灵芝执导、莫敬锋编剧的《宜民家私店》即为上述部委约作品之一,北欧家私店2020年首度进驻澳门,引起朝圣热朝,剧本讲述4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家人」偷偷寄生在这个家私店,展开何谓「家」的思考。剧评人观察到该剧现场观众「近乎疯狂的热情」,现场尖叫、欢呼、掌声连连,但另一方面在不同的评论评台却出现大量有关编、导的负评,一方面有人认为它「触动心情的情节、贯穿各式名音乐以此致敬,引起共鸣。」亦有人直言「再一次教会人要客观看待自己的作品,作品不够好就别拿出手」。 而《蓝色时分》则为「足迹小剧场演书节」作品,由梁建婷创作、演出,莫兆忠编导的独角戏。该剧改编自周巨宏编导的电影短片《见光》,电影版的女主角梁建婷将自己在片中的角色独立成章,改编成独角戏,以意识流的叙事结构,呈现女主角跟父亲在荒野堆藏男友尸体时的交错记忆与心理状态。演后不少观众对剧作的叙事与表演风格表示费解,同时亦有剧评人认为是少有改编自本土电影的剧作,「整体演出是抽象的、小众的,但那就是自身特色。」
-
澳门
新兴粉专「我不𠝹櫈」让看戏观众大鸣大放
表演场馆自9月份逐步解封,又偶尔用作临时核酸检测站,不论馆方或剧团也都渐渐学会应变方式与工作节奏。大量制作从夏天延到秋冬上演,观众又回到往年应接不暇的状况。 然而,近日讨论度与关注度最高的,并非任何一个剧团的演出,而是脸书上一个名为「我不𠝹櫈澳门剧场与电影评论平台」的粉丝专页。该粉丝页于9月26日正式启动,台长黄咏思是澳门剧评人及策展人,她不讳言这个粉专仿傚台湾「黑特剧场」与香港「剧场𠝹櫈区」粉专,希望让观众看完演出有个门槛低、可匿名投稿表达感想的空间。虽然粉专号称「刀下留人,用文字道出爱与和平。」事实上累积至今共149篇投稿中,仍是以负评为主。过去20年来,澳门剧场界一向跟评论之间保持相对沉默、看来友好的距离,「𠝹櫈区」文章毫不修饰、直陈恨爱的风格(偶尔带点人身攻击),突然掀起剧场界中的风暴,甚至在粉专成立不足两天时,已有自称「澳门资深专业剧场工作者」投稿「强烈建议删除此专页及停止任何匿名评论活动」,投稿刊登后即引来更多读者关注及回应,剧场界也同时出现了支持、质疑的两极讨论。 澳门剧场评论向来被认为过于「温和」甚至缺乏「公共讨论」,过去于网上讨论区/系留言版流行时亦出现过不少舞台表演相关的匿名发表平台,然而因渐渐变成演出宣传区,再经历自媒体和社群网站的兴起,关注度便下跌至消失。这次「𠝹櫈区」所引出的观众表演,不只直接涉及台上演出的得失,也可检视澳门剧场评论与演出团队过去看似和谐互动或区隔的间系,其实是共构还是鸿沟?
-
澳门
剧场「清零」暂停却频传域外喜讯
澳门文化中心、旧法院大楼及海事工房等表演场地门外人潮汹涌,市民鱼贯而进,可是他们却并非为了观看演出,而是来接受全民核酸检测。6月19日澳门爆发新一波疫情,由于涉及源头不明的社区传播,政府在1个月多里进行了10几轮全民核检,上述3个澳门最主要的表演场地都先后变成了临时核检站,全澳官方文化场馆关闭、受资助活动不能举行。1个多月的「动态清零」后,场馆逐一重开、活动在遵守防疫指引下再度开展,可是在1个多月的剧场「清零」期里,到底有多少演出、课程因此延期、取消仍未有确切统计,但已肯定不少剧团的演出延后至明年1至6月,场地有限、演出量增,场地争夺战马上展开。 可是,在这段无法演出、排练期间,海内外却频频传来澳门剧场的好消息。先是澳门编剧、剧评人邹景峰的剧本《极乐》在台湾获得「第二届姚一苇剧本奖」首奖;由澳门奇迹创造制作的沉浸式剧场《脱单电影院》入选中国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10部「2021年江苏省小剧场精品」之一,该剧由台湾明日和合制作所黄鼎云编导,2020年于澳门城市艺穗节首演。另一方面,WSD 世界剧场设计展 8 月6日于加拿大开幕,剧场设计师梁顺裕的灯光及舞台设计作品《乌托邦壹号》入选专业设计师组,丁加敏以布景设计作品《流刑》入选新锐设计师组,两人均在疫情爆发之初已飞往加拿大参与盛会。 从3年前新冠疫情爆发至今,澳门对外剧场交流几乎都只能线上进行,在这一波疫情下,城内剧场奄奄一息,可喜的是一些澳门剧场创作终可走到城外,与不同城市及国家的剧场艺术家交流、互动。
-
澳门
表演团体持续耕耘录制、线上演出
在深圳、上海等地的疫情影响下,官方机构从中国内地邀来的表演节目大量取消,但本地剧场的演出在截稿前仍未被波及。在现场演出相对稳定下来的同时,过去一两年间因疫情而兴起的各种线上、录制演出,仍然有所进展。剧场团体「小城实验剧团」和「足迹」先后将原为剧场演出的创作《少年逆流归旅》、《题目待定》等拍成影片,脱离「记录式」的拍摄方式,并直接以「剧场录像」或「戏剧电影」命名。 而对线上演出最积极者要算是「零距离合作社」及「石头公社」。「零距离」的Online Playback Theatre(网上一人一故事剧场)演出,透过ZOOM程式作为即兴、互动的平台,策划了从4月至10月共6场以《框框》为题的网上演出,各场次分别探讨「窥探」、「安全感」、「网路消费」、「存在感」、「性别」及「身体」等当代关键词,并为非粤语观众提供即时普通话同步传译,吸引了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台湾、英国和荷兰的观众参与。 石头公社继去年以赫胥黎(Aldous Huxley)《美丽新世界》出发,紧贴疫情带来的改变,发表5部录像创作于网上发表后,今年7月则推出由莫倩婷与李锐俊联手执导的《我们的娱乐至死新世界》,以《美丽新世界》和萨米尔钦(Yevgeny Zamyatin)的《我们》出发,进一步探索线上即时剧场演出,并与5位身处澳门与外地的剧场、影像创作者进行集体创作,回应书中提出的诘问。 在过去两年疫情及社会变动的冲击下,澳门剧场创作者除了「稳定」、「恢复」以外,亦希望开发新的发表、交流空间,迎接更多不可预知的挑战。
-
澳门
剧评人透过问卷回顾2021澳门剧场
每年1、2月,澳门演艺评论网站「评地」都会召开剧评人回顾座谈,邀请评论人共聚一堂选出去年最值得讨论的剧场演出与现象。今年因邻近地区疫情严峻,座谈会简化成问卷调查,以「有比较没伤害」为题,由评论人选出「2022比较好的演出」及「具代表性的剧场现象」。
-
澳门
澳门剧场在政策震荡中探寻新路
疫情反复影响下,剧场终于去年10月重开,各类演出一波接一波,原档期的制作及因疫情延期的演出挤在一起,剧场人与观众都感到应接不暇。同时,政府宣布了多项震撼性消息:首先是今年起取消对学生赴外攻读艺术专业的补助;实行近10年,对澳门剧场职业化具决定性影响的「文化艺术管理人才培养资助计划」亦自今年起改为3年制,获资助满3年者不得再申请;接著是将专门补助文创企业的「文化产业基金」与补助艺文社团的「文化基金」二合为一;而有近30多年历史的澳门乐团和澳门中乐团亦将脱离文化局,以公司模式运作。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场景2:移动缝隙
在中心之外,寻找城市的负像
谈「表演艺术策展」,在澳门有哪么困难吗?可是看看,被视为「三大艺术节庆」的国际音乐节、澳门艺术节、澳门城市艺穗节,均没有(或没公布)「策展人」这个岗位。虽然「策展」一词,在澳门还不算普及,却不代表没有干著类似的事。
-
澳门
疫情再起剧场骤然停摆
澳门剧场活动正式回到停摆状态,一系列准备在8月举行的演出和课程只得取消或延期。
-
澳门
「BOK」戏剧双年节7月底登场
「BOK Festival搏剧场节」自2013年起举办,发展至今成为戏剧双年节。「BOK」为粤语「搏」的拼音,取其「接驳,拼搏,放手一搏」精神,探索剧场各种可能。
-
澳门
离岛地区唯一表演场馆「戏偶馆」开幕
「戏偶馆」由「滚动傀儡另类剧场」自资经营,设于距市中心约50分钟公车路程的离岛路环旧区中,老房子的地面层开设「偶记」水吧,销售特色茶饮及文创产品,也可举办讲座、读书会。
-
澳门
「澳门城市艺穗节」启动
「第20届澳门城市艺穗节」将从1月20日到31日,呈献共285场节目,主题为「人人艺术家」,强调释放大众与生俱来的创造力,共享受创作和欣赏的乐趣。作为疫情放缓后首个同时推出大量节目的演艺节庆,城市艺穗以本地艺术家为核心,利用各种方法与他地艺术家连线,透过线上形式维持艺穗的跨地域合作精神。
-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今年,他们想看的是……
又到了每年「头壳抱咧烧」的时刻了,本刊依循往例,整理了今年三月至十二月的重头戏,挑战戏迷乐迷舞迷的「抉择困难症候群」,也逼戏迷乐迷舞迷扪心自问:「如果电影与剧场同时落水,你会救谁?」喔不是啦,你会为谁掏钱?当然,也循例找来十位心有定见的达人名家,看看他们烧脑后的选择清单为何,让读者看看,他们是否与自己心有灵犀一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