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作人清水翼(左)与导演平野舞(卫武营国家艺术文化中心 提供)
焦点专题(二) Focus 最后的「维新派」

在天地之间演出 从排练场创作出戏剧

访维新派剧团制作人清水翼与导演平野舞

依循著去年骤逝的维新派创办人松本雄吉的心愿,原剧名中就有「台湾」二字的《AMAHARA 当台湾灰牛拉背时》依原订计划,将于十月底、十一月初来台演出,而这也是创立迄今四十年的维新派剧团的熄灯之作。透过访谈该团制作人清水翼与《AMAHARA 当台湾灰牛拉背时》导演平野舞,我们进一步认识维新派剧团的创作特色与工作方式,以及创办人松本雄吉的生前面貌。

依循著去年骤逝的维新派创办人松本雄吉的心愿,原剧名中就有「台湾」二字的《AMAHARA 当台湾灰牛拉背时》依原订计划,将于十月底、十一月初来台演出,而这也是创立迄今四十年的维新派剧团的熄灯之作。透过访谈该团制作人清水翼与《AMAHARA 当台湾灰牛拉背时》导演平野舞,我们进一步认识维新派剧团的创作特色与工作方式,以及创办人松本雄吉的生前面貌。

Q:创立于一九七○年的维新派所独有的特征为何?

A首先维新派最大的特征为「在户外场地进行演出」。因此我们需要在该地点花一、两个月来建造剧场,从打造演出场地到公演结束前都会待在同一个地点,这在日本是很少见的。另一个特征则是表现手法,跟一般以对话为主的戏剧不同,我们的创作方式先将单字、名词罗列出来,经过讨论与发展才完成整部作品,跟常见的创作方法不太相同,运用单字与身体来表演。

目前日本国内有好几个帐篷剧团,维新派的演出跟帐篷剧的差异之处,在于气候对户外演出的影响很大,再加上观众席的话,舞台规模就变得更大了。至于地点的话,帐篷剧在公园、神社等处都有可能进行演出,维新派的作品则需要更为宽广的场所,因为是没有屋顶的剧场,所以舞台背景或场所的特性都有很大的影响。

Q:请问维新派的创作流程为何?因为户外演出跟室内演出不同,对于空间必须更全面性地考量。例如,场地选在那儿?天气变化如何?维新派的做法是将这些因素全部整理好再去创作剧本呢?还是先写好剧本后,再根据剧本内容去寻找适合的场地呢?

A先有场地还是先有剧本?答案是:先找场地。松本雄吉导演在创作时,对于想做的事,其实已经大致有了粗略的想像,譬如这次要在大城市里、在山里,或在湖边演出。配合想法寻找适合的演出场地,决定场地之后才开始创作剧本。

在排练场里,松本导演跟演员会针对作品的主题进行讨论,演员过去的经验、想法都有可能成为剧本的题材或剧中的插曲。关于户外演出所需的空间大小,光是舞台本身,基本上至少就需要有五十公尺深、卅公尺宽,再加上观众席与后台,整体空间的需求就会更大。但根据作品需求不同,我们也曾经在较小的区域里演出过。

至于海外公演,通常是由主办单位事先找好场地后跟我们提案,我们觉得可行才会答应前往演出,像这次在高雄的演出便是由卫武营提出邀请;以前在新加坡的公演也是循同样的模式。因此就海外公演而言,我们从来没有自己寻找过演出场地。

我们曾在大阪市内一片靠近河川的空地上演出,由于附近就是公寓住家,因此招致不少民怨。选择地点时,不会因为是空地或野地就能避免引起问题,打造剧场的时间大约需要两周,再加上排练的话又需要两周,晚上如果发出声响,还是会引起当地居民的抱怨,因此选择地点时必须特别留意这些细节。选定地点后,一定会当面拜会土地所有人与当地居民,向其说明事由取得谅解,要是对方不答应的话,只好放弃再寻找新场地。

Q:在过去的访谈文章里,松本雄吉先生曾提到「从排练场创作出戏剧」,关于这一点,能为我们详细说明吗?另外排练时所进行的身体训练与演技指导为何?

A松本导演非常重视平日的排练,跟演员一起思考动作,找出「可行」与「不可行」的判断标准。所有人在排练场共同度过,一起花时间思考一件事情,既是创作的方法之一,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跟其他剧团比起来,维新派的排练时间比较长,一部作品需要花上将近一年的时间来完成。召集团员、进行为期半年的训练,松本导演会请大家读指定的书、看指定的电影,尽可能创造各式各样的共同经验,一起思考与讨论,这都是非常重要的时光。

每一次的训练都会依照主题而有所不同,但最基础的身体训练为「中腰」,意即以稍微弯腰的姿态来移动。每当有新团员加入时,绝对会对他们展开彻底的指导,因为不是短时间就能练好的技巧,所以相当辛苦。

Q:「中腰」的行走方式,经常见于日本的传统艺术,如能或歌舞伎中,只是现代日本人的生活中已经不常见到榻榻米、也很少跪坐了,「中腰」对于新团员来说应该不容易吧?

A的确如此!因此有关身体的训练就得从「中腰」开始。虽然因个人而异,但松本导演曾经说过,从新手到做好动作,再以自己的身体顺畅地表现出来,大约要花三到四年。

Q:由维新派主宰者松本雄吉先生所创立的独特语言「ヂャンヂャン☆オペラ」(Chan-Chan☆Opera),结合了大阪腔、日本各地的方言与外语,组成混合语言。请问是以何种方法来创造出这样的语言,选择单字的标准为何?这次在高雄演出的台湾公演,当地的学生也会参加演出,这次也会将台湾话或中文放进演出中吗?

A使用外语的时候,通常是因为跟作品内容及呼应主题有关,如果内容为日本的故事,就不会使用俄罗斯语或西班牙语。会使用外语都有理由,也不是因为有人会说中文或西班牙文而使用外语,而是松本导演在创作剧本时觉得有需要使用外语的话,他会翻字典找出需要的字,并写进剧本。

另外,好几年前在纽西兰演出时,听了当地原住民毛利族的语言后,松本导演觉得非常好听,一定要用在作品里,因此在下一部作品使用了毛利语。毛利语部分的续集,也会出现在这次的台湾演出中。至于台语的话,有想过要用在这次的作品里,但详细情形要等排练之后才能决定。

Q:去年过世的松本雄吉先生是一位怎样的艺术家?

A他总是能吸引很多人靠近,是个非常有魅力的人,有时像亲切的老爷爷、有时候像小孩子,有时候也很让人生气。非常具有人性,充满热情,让人想一直追随著他。

Q:这次在台湾演出的《AMAHARA当台湾灰牛拉背时》是改编自二○一○年的作品——廿世纪三部曲的《当台湾灰牛拉背时》。这三部曲皆以「移民」与「漂流」为主题,当初为何选择台湾作为故事舞台?作品的标题是如何产生的呢?

A这出作品的标题是松本导演决定的,灵感来自于法国诗人苏佩维埃尔(Jules Supervielle)诗作里的句子:「一只中国的灰牛(Un boeuf gris de la Chine)」,至于将「中国」改为「台湾」的理由为,松本导演在创作廿世纪三部曲亚洲篇时,他想像了一条从日本经由岛屿前往东南亚的「海路」,而离开日本后碰到的第一个国家便是台湾。二○一○年演出这部作品时,当时印在DM后面的是一张上下相反的地图,也就是图形上下颠倒,位置也上下颠倒,台湾变成在日本的北方,其他东南亚的国家则位于更北方,松本导演想到海时,第一个浮现脑海的便是台湾,因此将中国换成台湾。当时所构思的意象为从日本望出去有许多岛屿在眼前延展出去的海路,所以舞台有很多岛屿造景。这次的舞台则以「船」为意象,花了三周左右建造出来。

Q:松本雄吉先生去世之际,《AMAHARA当台湾灰牛拉背时》这部作品尚未完成。后来团员们是如何完成这部作品呢?这次的台湾演出跟去年奈良的演出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A松本导演过世前,有写下所谓的「结构表」,作品分成几幕,这一幕的内容是什么之类的,我们以此为本来继续发展作品。另外,松本导演还留下两本笔记,我们称之为「松本笔记」,里面记载了关于这部作品的各种资讯,像是断句残篇、想法等,经过大家讨论与诠释后把剧本完成。最感困难的地方,即是将笔记里的想法成形,落实成表演,毕竟那正是松本导演的感性与情感所在,就算脑袋能理解,却很难具体化为动作表现出来。

台湾与奈良的演出故事本身并没有差异,但在台湾的演出有台湾学生加入,与这些人的相遇会带来怎样的变化,我想将会反映在作品里,因此我非常期待接下来的排练。

Q:最后,请问“AMAHARA”这个字的意思为何?

A这个字是在松本导演去世后,团员们一起想出来的。首先从发音来看,四个音节都有包含日文的「a」母音,松本导演在创作剧本时,一直都很重视语言的声韵与回音,加上首演的地点是奈良,奈良的发音(Nara)也包含了两个「a」母音,大家讨论时灵感突然涌现,就产生了这个字。

另外,「AMA」这个字,在日文里有「天空」或「海」的意思,也可以表示「雨」或「女性」,具有多重意义与充满可能性的联想是我们选择这个字的理由。

广告图片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