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白(陈艺堂 摄)
对话体

独白

从古希腊剧本开始,大量的独白便是关于不在场的在场,无法说出而不得不说的话语,不止于事件的说明、意旨的陈述,亦可以是语句的飞跃、意义的逃逸。言词不仅是解码钥匙,提供某种意义解答,更是向导,提供意象、隐喻,好调动精神心灵层面,打开存在的想像和诠释。与其说角色在独白中自我剖白,展露隐密的情感;不如说,角色置身于不可能的晦涩境况,而他们必须搞清楚那是什么。命运或意志?

从古希腊剧本开始,大量的独白便是关于不在场的在场,无法说出而不得不说的话语,不止于事件的说明、意旨的陈述,亦可以是语句的飞跃、意义的逃逸。言词不仅是解码钥匙,提供某种意义解答,更是向导,提供意象、隐喻,好调动精神心灵层面,打开存在的想像和诠释。与其说角色在独白中自我剖白,展露隐密的情感;不如说,角色置身于不可能的晦涩境况,而他们必须搞清楚那是什么。命运或意志?

YC,

那天你突然有个念头,「我想做个独白。」什么意思?「就独白啊。」一个人站在舞台上自言自语那种?「对啊。但不一定只有一个人。」你是说,舞台上有很多人一起独白?「不是。可以有很多人在舞台上,但只有一个人在独白。无论那个人说什么、怎么说,其他人就是听不到,或者,按照观演关系的约定俗成,假装听不到。」一个人用尽力气说出一切,把语言抛向虚空。这么说来,「独白是最寂寞的语言。」「不是寂寞,是孤独。」「不一样吗?」「不一样。」「好。要怎么开始?」

先想想形式好了,弄个单口相声、脱口秀如何?你摇摇头,虽然也是一个人一直在说,但你希冀的独白形式当中,有不一样的期待。「这些语言更在乎效率和结果,太热闹。」想起有阵子流行的TED演讲,的确没错,这些语言虽然从自己出发,但寻求与对象的认同,其回应和参与更构成了整体的完整。

「不如我们从文学著手改编?」

我想起在纽约看Elevator Repair Service剧团演出,他们把《大亨小传》搬上舞台,一开场,某位演员翻起这本书,开始朗读,其他演员陆续演出小说情境,就这样,八个小时内把整本小说念完、演完。你想了想,又摇摇头,接近但还不完全,这本小说更多的是旁述,负责推动故事和从旁刻划两个主要人物,而你渴望的语言能直切核心,是内心经验的拓延。伯格森(注1)适时为我们提供意识绵延的论点,过去在未来招手,逝去一再重生,各个时态在回忆、期盼、希望、热情、遗憾当中叠合、交织。你寻找内在经验和真实的探触。「那意识流小说呢?」大卫.洛吉(注2)说:「它给了我们通往人类内在自我的想像管道」。吴尔芙?福克纳?普鲁斯特?「不如我们来弄个《尤利西斯》剧场版,把整本书搬上舞台。」乔伊斯这本现代版《奥德赛》,把大千世界缩影在昼夜之间,让自我意识绵延成卷帙浩繁。

「如果说,」你想了想,「人无时无刻都在内心与自己说话,那些语言近乎身体内在的声响。」独,隔绝纷扰、连结静谧;白,自暗处浮现到亮处。独白在某种意义上对生命的存在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惑,如杜甫旅途感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更接近某种直观,更接近诗的状态。孤独其实是创造意识。你想到一本忘了出处的文章:「当我们失眠时,思维不会沉默;我们可以听到它在大声说话。」独白引申到日常,在现实中即不曾说出来的话,不曾在场。勒戈菲克(注3)有此妙喻:「……对从7时到17时这段白天的时间在人脑中流逝的感觉、思想和印象做精确的描述,也许就是如此伟大的演员科格兰的独白。」

我即兴连结,如此看来,从古希腊剧本开始,大量的独白便是关于不在场的在场,无法说出而不得不说的话语,不止于事件的说明、意旨的陈述,亦可以是语句的飞跃、意义的逃逸。言词不仅是解码钥匙,提供某种意义解答,更是向导,提供意象、隐喻,好调动精神心灵层面,打开存在的想像和诠释。与其说角色在独白中自我剖白,展露隐密的情感;不如说,角色置身于不可能的晦涩境况,而他们必须搞清楚那是什么。命运或意志?德勒兹(注4)这么描述杜斯妥也夫斯基笔下的人物,「人物一直处于一种急迫的状态,在这些生死攸关的急迫时刻,他们知道存在著一个更为急迫的问题——但他们却不知道是什么问题。」就是这样的状态让内省不朝向封闭,而迎向一个巨大的空间,南希(注5)称之为「世界」。独白蓄势待发,在航向中辨识可能。或许我们太习惯把独白当成一个完整而清晰的对象来掌握,太写实地去理解和表现。友人M也聊过,「独白是关于不可知。」这时我们想起了一系列名字,莎士比亚、契诃夫、贝克特、尤金.奥尼尔等,独白在已知当中凿出混沌,令蒙昧有光。

你看著我,你说,「我是你想像的,我们之间的对话不也是一种独白吗?」是啊,你虽然是我想像虚构出来,但没有你,我也无法成立。

K

注:

1. Henri Bergson(1859-1941),法国哲学家。

2. David Lodge(1935-),英国作家、文学评论家。

3. Charles Le Goffic(1853-1932),法国布列塔尼文学家。

4. Gilles Louis René Deleuze(1925-1995),法国哲学家。

5. Jean-Luc Nancy(1940-),法国哲学家。

 

文字|高俊耀 穷剧场联合艺术总监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