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艺堂
-
焦点人物 台湾舞者 余宛伦(一)
偷窥者舞团2400人中取一,碰撞曲折的追梦路
「我讲这些会不会把大家的梦想毁掉?」余宛伦大笑。 2020年加入偷窥者舞团(Peeping Tom)的台湾舞者余宛伦,虽然自嘲也可以用「有起有落」简单带过4年来的甘苦,还是在访谈过程忍不住吐露「大实话」。身为一个内向I人,舞蹈是宛伦「内心小宇宙喷发的地方」,从小走遍各式才艺课程的她,当初因为不喜欢被妈妈逼著练电子琴,便选择在舞蹈里悠游自在。考上北艺大七年一贯制后,余宛伦认为「跳舞这种东西要趁年轻跳」,便始终专注在这条路,而去欧洲当舞者,是她的梦想。她为此宁愿放弃到美国与澳洲当交换学生的机会,把预算留给欧洲,毕业后,她也为了攒钱出国考团,便先留在台湾与众多编舞家合作、累积经验。
-
焦点人物 台湾舞者余宛伦(二)
在(反转再反转的)梦幻职业中,学习安放自己
然而,梦想总是反转再反转。2020年2月中,余宛伦在横滨完成与编舞家梅田宏明的合作后,随即飞往比利时,准备迎接舞团所安排的4周排练期,却没想到直接碰上COVID-19疫情在欧洲爆发。好不容易排练完成、开始巡演后,疫情仍缠绕著欧洲大陆,疫苗护照、演出取消、隔离,都已是疫情常态,有次舞团搭了8小时的火车抵达瑞士,却接到政府通知当晚6点后的艺术活动全部取消,无奈之余也只能原路折返。这些不确定性都让照顾身心成为迫切的功课,尤其当身体总是「要起来又停下来」,势必消耗且难熬。2022年,疫情的威胁逐渐远去,巡演行程终于顺畅起来,却也在此刻,宛伦受伤了:《密室三部曲》巡演到了义大利的老式剧院,在第三部曲《隐藏的地板》(The Hidden Floor)时,旧式倾斜舞台上有著大量的水,在一个跳跃中,她滑倒了,左膝后十字韧带直接撕裂。
-
新锐艺评 Review
Super背后那些妈妈们想说的话
《四妈俱乐部》由编创者余彦芳和大学死党们共同回忆拼合而成,群组看似命名为俱乐部的成功妈妈们,却在一次次余彦芳以第三者角度的抽丝剥茧提问后,回想起那些成为妈妈这条路上所经历过的种种,以及与舞蹈不约而同的关联性。 回到20年前相遇的舞蹈教室 演出以三面舞台呈现,表演者以轻松自然的状态,进入舞蹈教室开始一堂芭蕾舞课程,到中间舞台时,选择以自由移动且不定时暂停的方式,念出名字指出对象,以不同方式建构观者对于角色的定位。 在这场演出里,台上表演者并非专业演员,但却以舞者和妈妈的身分切换表现了自然,包括:高知觉的身体敏感力、巧妙音乐的搭配度及不同故事的串连性,使我们可以跟随表演者的人生故事起伏,进入到四妈俱乐部的群组里,感受每一刻当下的真实。 最印象深刻的莫过于说明云门舞作《薪传》故事和母亲互相接应的段落,象征坚毅不拔的拓荒,犹如成为妈妈之前的心理准备;代表性的开垦动作,呼应生产时的呼吸的吸气和吐气的过程;欢天喜地的节庆,像似教育孩子成功背后的高兴。灯光红与白的切换,搭配音乐与舞者投射的表现力,让人串接起以往不同的想像,打开与妈妈新的情感连结性。 20年后妈妈们此刻的内心 Robert Edmond Jones《戏剧性的想像力》书中提及:「舞台设计应该和心灵的眼睛对话。我们用外在的眼睛观察,同时用内在的眼睛阅读。一个好的舞台绝对不是一幅画,它不只是被看到;同时也能传递情感、唤醒记忆。」 在《四妈俱乐部》里,我们能从不同的视角切入每个妈妈们的故事:动作的选择上,以不同大小的影音播放机,从4个视角播映妈妈们视讯排练中,回忆怀孕一直到生产的动作型态;音乐的选择上,有时突然出现的心跳声,仿佛现场的时间片刻停止安静,只停留在听觉的专注上,感受心跳跳动的每一个瞬间;故事的选择上,编创者选择以最自然的问答,去提问不同的问题,试图挖掘每一位母亲背后不为观者所知的故事。 舞台上妈妈们的内心状态,有时是疲惫无力倒卧在舞台上、有时是看著灯光对于未来的期盼眼神,还有时是看著身旁朋友们离去,对比独自一人所承担压力的真实情感,在舞台上所成立的每一刻,我们看见的是每个妈妈、每
-
新锐艺评 Review
集体「母性」与个体「女性」
走进实验剧场,观众席总共有三面,在节目即将开始之际,4位女舞者开始拉筋,练习芭雷舞的舞步,余彦芳独自一人拿走扫具在舞台上来回打扫、整理。5位表演者非常自然地参差著抱怨「今天已经第二场了」以及与观众对话。形式弹性的开头,反倒在观众心中丢下了一个大谜题她们今天为何聚集在此? 母职的讨论在剧场界不算是新颖,然而《四妈俱乐部》揉合了剧场表演与采访的边界,一次次姐妹之间的对话,谈论婚礼、心结与小时候的舞蹈班经历,延伸出接下来的即兴舞蹈,而采访形式所带来的看似「真实性」,也更容易触动到现场的群众,不会因为是演戏而感到疏离。然而,舞蹈有时却成为一种强硬的介入,我认为即兴舞蹈无法让观众更融入角色的内心世界,有时候像是一种炫技。若是能够透过已经置于场上的萤幕,在舞蹈进行时提醒观众有关的主题,我想会是更好的尝试(如:中国风群舞的该段即是)。 《四妈俱乐部》呈现出一种集体「母性」与个体「女性」之间的拉扯。4位女舞者都有各自的个性,成长过程经历过不同的教养模式,同样的,各自如何应对「成为母亲」这件事也是极具个人特色的。《四妈俱乐部》成功地从4位极为不同的人设之中,挖掘出身为/成为母亲面临的压力与困境,我觉得最为感动的,便是余彦芳与4位舞者直接、真挚而坦诚的对话,让「母性」具体化成一个永不停歇的,同时受苦也获得乐趣的过程。 每位舞者擅长的舞风皆不同,而统合4位的表演于同一剧码便是困难的尝试了。虽然每一次的采访式对话的确触动了观众内心的「母亲」形象,然而,每一段表演与采访之间,抑或是表演所运用的元素选择上,经常是较为断裂的。我们可以从最后李岱瑾的采访与独舞表演这两者间看见巨大的裂缝,并不是其跳得不好,或是采访不够动人,而是这两者难以仅仅透过文字的余温而成功地密合。 整部作品中展现余彦芳惊人的洞察力,以及这4位女舞者是如何连结舞蹈与个人生命/生育的时刻,正是在场地没入黑暗后,播放而出的排演录音片段。一开始进入剧场,我们看见舞者认真地练习就像是她们正在把握仅有的表演时光。这一段录音片段,也正好透过其物质性及其巧妙的置放时间点,让我们可以感受到表演/剧场/女性的发光发热瞬间/女性的集体性,共同出现的可能性,以及难以延续、倏忽即逝的隐性社会结构。
-
戏剧 李铭宸睽违剧场3年力作
在超级市场里 探问「人如何成为一个人」
我好像从一个时间开始,留意也好,或是发现自己真的比较容易被这种东西吸引,譬如像超级市场、停车场、夹娃娃机店,这些更当代、更生活、跟我们更紧密的那一些空间,他们完全没有美的意图,或是在创造和建立文化的意图,但我常常在这边意会到很多事情我常会说,超市很漂亮,你一定也能够明白,他其实不是因为创造美而设计,但是他有一种美的秩序。 ──《超级市场 Supermarket》编导李铭宸 一块肉张牙舞爪而漫无目的的往前方迈进,接著翻滚进了椅子堆里;戴著现代大量生产、道具化天使翅膀的女性,匍匐在地上舞动伸展;拿著素描本的漫才演员,讲述著童话故事现代版之大乱斗。这是风格涉主创者李铭宸沉寂3年多之后,第一档回归作品《超级市场 Supermarket》的排练发展现场。时间已来到段落需要熟练与成型的阶段,不过他仍想在继续尝试「带著一种动力进来,不用发生什么,但是必须要跟另外一种动力进行沟通互动。」给著台上指示。 身为《超级市场 Supermarket》的编导,李铭宸觉得超市让他为之著迷的,就是那些不断对著消费者说话的商品。「超市的每一个东西都在跟你讲话,因为是商品,它必须被处理得很诱惑人、处理得很可口,处理得非它不可,这些充满意图的单元的所在,就是超市。」
-
戏剧
面对实体的消逝,以实体抵抗消失
高度讲究仪式感的剧场,面对即将挥别双月刊发行的《PAR表演艺术》杂志,似乎也得做些什么,让彼此的告别产生意义。那么,就来聊聊剧场如何处理「消失」这件事吧。 纸本杂志的消失,之所以对剧场产生冲击,在于两者的「实体(physical)」特质无论是实物、物体或身体;也因此,始终在数位虚拟世界的威胁下,想方设法活下去。在一方不得不告终之后,另一方自然也再度出现危机意识,反思自身存在意义。然若从另一角度来看,对于朝生暮死、存于当下的剧场来说,消失本就是一种必然。在剧场发生的一切,本就不可能恒久存在。我们甚至可以说,在这个可以用网路保存一切的时代,只剩下「剧场」能好好处理关于消失的命题。 正因为意识到消失之无可避免,剧场于是以肉身╱实体对抗消亡。在我脑海中那些关于消失的作品中,述说的都不是消失本身,而是与之拉锯的过程。然而,正是要直视消失的存在,才会让抵抗产生力量。只不过,「消失」并不真的只是消失;正如剧场所呈现的当下,从来就不是断裂、无延续的一次性当下。我曾在同样讲究现场性的足球运动书写中,看过这段描述:「一个『过去』与『现在』交织互动的领域⋯⋯让我们得以把心中的想望与实际的记忆融合混杂。」(注1)每一次的绝妙好球,都是在记忆中召唤类似的场景,如同人们同样透过剧场经验,叠合多重时空。换句话说,试图抵挡「消失」的剧场,并非是单次复刻或重现,而是一次次显现痕迹的堆叠。
-
特别企画 Feature 年度现象08
跨国交流取径转向,当代舞蹈圈持续「南向」
2023年舞蹈圈持续发生的「南向」国际交流仍方兴未艾,各项作品、计划、交流的能量都愈来愈丰沛。 作品方面有陈武康与泰国编舞家皮歇・克朗淳(Pichet Klunchun)的《野台罗摩》,他们于2017年展开一段为期2年至柬埔寨、缅甸、泰国、印尼4国拜师学舞的旅程,又因疫情之故,演出几经延宕与变化,作品历经7年漫长的酝酿,最终在今年完成首演;而持续发展中的,有王宇光与印尼舞蹈家Danang Pamungkas的《去你的岛》,本作于2022年台湾舞蹈平台演出阶段性发展版本后,创作团队受英国舞蹈剧院The Place艺术总监Eddie Nixon之邀,于今年至英国进行移地创作、持续发展该作,完整作品预计在2024年秋天于台湾首演;此外,林宜瑾也因2024年的新作发展,除了与团队走访国内移工社群外,也前往印尼日惹进行田调;另外,蒂摩尔古薪舞集则举办「艺术生活节」与「南岛当代乐舞与身体踏查交流」计划,前者带入泰国、印尼、印度等身体工作坊,后者则菲律宾多个舞团合作,由彼此舞团的舞者互相给予工作坊,进行文化交流与身体练习等。
-
ARTalks
失语的武装困兽
编按:本剧导演李奥森透过匿名警员访谈、侧绘(profiling)与警察学文献进行研究,协同动作设计及专业表演者发展高强度的动态情境(movement scenarios)与叙事,运用视觉与灯光设计营造出诗性空间,建构情况不明、无法掌握的事件;与观者共同思考警察的内在状态、劳动情境与难以定义的系统性暴力。
-
舞蹈
我们还可以如何学习舞蹈?
或许此刻的世代正逐渐在改变些什么。 如同一只蝴蝶的展翅,就能掀引远处的一阵狂风,而随著COVID-19所带来的疫情冲击,艺文产业也经历了震荡。震荡的涟漪中,有一群舞蹈工作者于6月举办了「舞得聊不无聊」,一场为期3周于ClubHouse的对谈盛宴(注1),内容含括了舞蹈产业、政策、人力资源与教育篇,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环环相扣,在这些光谱外的议题相互碰撞下,俨然为当时三级警戒的每户家中,点燃了一盏盏嬴弱火光。
-
对话体
读者
YC, 最近特别体会到,身为创作者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成为读者。「怎么说?」你问。我想起那天演出结束后,遇见一位观众,问他看戏的感觉,他说:「还不错啊。」
-
对话体
节奏
借用文学家王鼎钧来开路:「什么是语言的节奏?语言,当它是声音的时候,那声音里有长短、高低、轻重、快慢和停顿。」
-
摄影手札
池塘的表面(上)
剧场或是更广义的剧场之前之后, 除了是语言叙事得以伸展,行为意义得以扩延,也是感官能够拓展的异空间。时间,空间,重心,光线,色彩,质感,湿度在此被从日常规则的理解中舒展出来,彼此之间以脱轨的逻辑串连起来。 用非日常的机能去重新探测感受,弥漫在文本之外的情感资讯。照片来自过往为表演拍摄的现场记录,或者是宣传视觉的素材,来自不同现场的画面,彼此之间也有串连对话的可能性存在。
-
摄影手札
池塘的表面(下)
剧场或是更广义的剧场之前之后, 除了是语言叙事得以伸展,行为意义得以扩延,也是感官能够拓展的异空间。时间,空间,重心,光线,色彩,质感,湿度在此被从日常规则的理解中舒展出来,彼此之间以脱轨的逻辑串连起来。 用非日常的机能去重新探测感受,弥漫在文本之外的情感资讯。照片来自过往为表演拍摄的现场记录,或者是宣传视觉的素材,来自不同现场的画面,彼此之间也有串连对话的可能性存在。
-
焦点专题 Focus
当独立制作人进入场馆,串连亚洲:我们结合不再只为了生产
「制作人」,是个谜样的角色,外界看起来具有相当的决策权,但只有他们才知道工作内容有多么纷乱庞杂。尤其对流动于各团队中的独立制作人来说,究竟这份工作的实际轮廓为何?有不少人仍如此回答:「持续探索中」。幸亏近年来,国际交流愈来愈频繁,「亚洲串连」带给制作人开拓新视野的机会。藉著此次专题,本刊邀请几位独立制作人分享、剖析各自「在亚洲」的独特经验,提出对此工作的未来展望。
-
对话体
音韵
古文述及,音律制定本根据人的声音,声调的生理结构,因此可深究出语音其实是人内心声音的外显,抑扬顿挫是心情的跌宕起伏,快乐时高亢忘情,悲伤时低沉暗哑,如果笔顺、心顺,情思就能在吟咏间自在流露。
-
特别企画 Feature
在剧场,回应「公共」的7道历史切片
剧场如何与「公共」产生连结?本文透过「近代剧场的7道历史切片」,从行动剧场、闲置空间、文创园区、身体解放、艺术工程、部落寻根、文化治理等关键字,提供大家思索剧场公共性的可能方向。
-
日常身体剧场
拳击的美感,关键在脚步
剧场不只存在于名为剧场的空间,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专业的剧场表演者以身体为中介,对观众展露表演的技艺;而另一种身体(表演)的技艺,也栖息在不同职业、或你我扮演的生活角色中。「日常身体剧场」跨出剧场外,寻找以「应对身体」为职业的人们分享独到的「身体观测术」。本期邀请到国内推广拳击运动的元老、专业拳击教练潘振成,来与读者分享他「察身观体」的心得,让我们享受「表演」,就从生活中开始
-
对话体
独白
从古希腊剧本开始,大量的独白便是关于不在场的在场,无法说出而不得不说的话语,不止于事件的说明、意旨的陈述,亦可以是语句的飞跃、意义的逃逸。言词不仅是解码钥匙,提供某种意义解答,更是向导,提供意象、隐喻,好调动精神心灵层面,打开存在的想像和诠释。与其说角色在独白中自我剖白,展露隐密的情感;不如说,角色置身于不可能的晦涩境况,而他们必须搞清楚那是什么。命运或意志?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后数位」状态下 建构逸出萤幕外的叙事
「亚当计划:亚洲当代表演网络集会」今年进入第四届,也因疫情之故将密切的人际交流改为线上论坛,分成「墙壁地板视窗动作」、「我的浏览纪录」与「预演未来工作坊」三个区块,各地艺术家也在线上展演。因为疫情,国家以其「地理性的实体」的存在方式,再度成为「文化交流」上的障碍,不过,我们或可趁著这次亚当计划运作模式及内容的改变,把亚当计划放在过去卅年国际文化政治与科技发展的脉络中,思考这次展演内容与模式的特殊性。
-
ARTalks
不用照片,我们如何思念一个人,也关于我们为何作剧场
《消失三》优秀之处,在于能「从比喻中再生比喻,从画面再生画面」,白布加上(站立的)静止人物,有了蜡像隐喻之后,接下来,彦芳钻入白布里头,观众慢慢下台回座。隔著白布,隐约只见彦芳身形,白布加上(躺卧的)静止人物,有了死亡的隐喻,而后,白布底下灌入风,一人拉住白布一角上下甩动,整片白布化作波浪,一波、一波、一波,又是一个时间与消逝的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