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扑朔迷离的幕后争逐,「北京京剧院」终于脱颖而出,成为两岸交流后第一个来台演出的京剧团。睽别四十四年之后,大家风范的流风余韵终将展现台北中山堂。
《龙凤呈祥》
4月14〜15日 19:30
《凤还巢》
4月16〜18日 19:30
《战马超》《遇皇后》《遇龙酒馆》《定军山》
4月19日 19:30
《战马超》《吊金龟》《遇龙酒馆》《将相和》
4月20日 19:30
《吕布与貂蝉》
4月21 〜23日 19:30
《挑滑车》《沙桥饯别》《覇王别姬》
4月24〜25日 19:30
《群英会》
4月26〜27日 19:30
《四郎探母》
4月28〜29日 19:30
我国的传统戏曲,大约有三百种左右,其间荣枯状况悬殊,有些剧种已奄奄一息或名存实亡,有些则生命力仍然蓬勃旺烈。拥有剧团数量最多的五个剧种,依次是京剧(二三○团),评剧(一八五团),川剧(一二一团),越剧(一一九团),秦腔(一○二团);可见被我们习称为国剧的京剧,领袖群伦的主导地位依然屹立不摇,彼岸此岸,并无轩轾。
经过扑朔迷离的幕后争逐,隶属于北京市文化局的「北京京剧院」终于脱颖而出,成为两岸交流后第一个来台演出的京剧团,将自四月十四日起,在台北中山堂作为期两周的正式公演。这距离民国三十八年春天,王振祖先生率领的「中国剧团」自大陆来台演出京剧,两岸整整睽别了四十四年,真的是「久违」了!
北京京剧院的前身,是成立于一九五六年的北京京剧团;至一九七九年文革后,扩编为四个团,乃更名为「北京京剧院」。全院演职员约七百余人,和隶属于文化部,成员近千人的中国京剧院分庭抗礼,都是人材荟萃,以「京朝正宗」著称的表演团体。
由于北京京剧院是兼并了许多有个别特色的剧团组成的,因而乃拥有各流派的代表性演员,蔚为大观。全盛时期由马连良任团长,谭富英、张君秋和裘盛戎任副团长,这已经是四派表演艺术的创始者(马、张、裘)和掌门人(谭)的风云聚会了,何况还有李(多奎)派的老旦、赵(乐使)派的花旦,以及马富禄的丑,杨少春的武生,周和桐的花脸,和初露头角的须生马长里、谭元寿等等。就是这样坚强的组合,在一九六三年的香港普厦戏院(位于九龙),他们缔造了至今犹为港、九观众津津乐道的演出纪录,称为空前绝后的「马、谭、张、裘」时期。
那一次演出的领队是萨空了,顾问是姜妙香,琴师为季恭良等。除了备受欢迎的老戏如《秦香莲》《淮河营》《将相和》等之外,新排的《赵氏孤儿》《姚期》《状元媒》《望江亭》《碧波仙子》等佳作,更是令人耳目一新,每个流派都发挥了自己的特色,真有百花齐放之感。
从一九六三的港九演出,到今年的台北演出,已经三十年过去了。当年的珠联璧合,如今已是风流云散,自然地老成凋谢之外,文革十年的摧残,更几乎使优良的传统绝活断层。当年「马、谭、张、裘」的盛况,自是不能复覩了,但所幸皆后继有人,大家风范的流风余韵,我们仍可能从此次北京京剧院所排出的戏码中去追摹依稀。这次来台的演员,泰半「戏出名门」,只是虎父未必尽虎子,尤其当年许多流派的创始者,本身是不世出的天才,观众若对他们的哲嗣或弟子作相同的要求,那亦是不公平的。何况这一代的演员,几乎人人都受过「十年浩劫」的伤害和躭搁。
这次北京京剧院所排出的戏码七组,淸一色是传统骨子老戏,不仅没有连台北都演过的新戏《画龙点睛》,甚至行当倶全,普受欢迎的《赵氏孤儿》也未推出,这颇令人失望……而在台湾伶票两界最受欢迎的张派旦角戏连一出戏都没有,则简直是失策……自然。以此次北京京剧院之阵容及声势,在台北的卖座应是绝对没有问题,但如果在事前对此间观众有更深入的评估,在戏码上有所调适,则此行的收获就不只是票房数字了。
北京京剧院是京朝正宗的大雅之堂,我们应欣赏表演艺术家们的火候与风格,而不是外江派的火织与风情,年轻的观众或应有某种心理准备。
文字|贡敏 资深编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