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舞作中,男女舞者有很多猛烈的翻滚和跳跃动作。(阚绪达 提供)
巴黎 环球舞台/巴黎/前衞舞蹈

爆跳在感官敏感带 La La La Human Steps舞蹈团在法国

La La La Human Steps这个既庄严又调侃的舞团名称,仿佛宣誓了它的舞蹈风格将和新摇滚乐潮共翔。它崛起于加拿大的法语区,是个深具潜力的前卫舞蹈团体。

La La La Human Steps这个既庄严又调侃的舞团名称,仿佛宣誓了它的舞蹈风格将和新摇滚乐潮共翔。它崛起于加拿大的法语区,是个深具潜力的前卫舞蹈团体。

来自加拿大魁北克的编舞家,洛克(Edouard Lock)引起大众的注意是始于一九七六年为「新面积团体」Groupe Nouvelle Aire所创作的《飞逝的时光》Temps volé──好似一精致画作,以抒情动人的手法描述一个三角恋情,观众反应十分热烈,而一个新编舞家也就此诞生了。他接下来的作品《母亲的老家》La maison de ma mére则一改前作风格,以忧郁、黯淡、*新表现主义的方式来表达其内心感受,借此追溯混乱与忧伤的过往!从接下来的几年魁北克编舞者们喜用新表现主义的编作手法来看,洛克的作品可算是其中的先驱了。

一九七九年与Lily Marléne合作的《丛林》La jungle是洛克脱离舞团后的第一部作品,他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运用在此舞作中。此创新之举,归功于其在Concordia大学硏修电影课程的经历。同时在舞作的影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达达派别的影子,观众被一幕幕夸张讽刺的影像呈现所迷惑。一九八一年的《橘子或天堂之找寻》Oranges ou la recherche du paradis,又再次用达达派的手法反映一个患了神经官能症的社会:舞者们在牛奶瓶上行走,随着音乐的节拍而愈走愈快,隐喩生活在大都会里的人们的挣扎。

而在一九八三年的《即将成为天使的商人》Businessman in the process of becoming an angel中,洛克使用大家不甚习惯的手法,以零星破碎的片段建构舞作的全盘面貌,他再次延用蒙太奇手法与电子合成音乐,至此,他的个人风格已完全奠定,他亦将舞团名称由“Lock Danseurs”改为“La La La Human Steps”,此新名称意含着他的舞蹈将和新摇滚乐潮共翔。

洛克的另二支舞作为一九八五年的《人类之性别》Human sex,想表达个人对性别定位的质疑,以及一九八七年的《新恶魔》New demons,其编作构想则来自超越文化的灵感,他将传统古印度音乐与现代西方摇滚音乐相混使用,视觉则利用影像与肢体的连结,塑造出半男半女的阴阳人,徘徊缠绕在舞台上。此耸人耳目的方式,正是他所要表达的意念,使观众感到危险窒息。

演唱会般的舞台灯光设计

我在巴黎Theatre de la Ville所观赏的舞作是《幼年的毁灭》Infante c'est destroy,就如同节目单中的照片般,散发著年轻的感染力。演出的立体景观设计也是如此,无论灯光、布景、影像投射控制台(外形与音响控制台相仿),其设置的地点及模式几乎完全比照演唱会的形式,令观众有一种非常亲切的感觉,此外这可能也和La La La Human Steps亦调侃亦庄严的团名有关,以及动感舞风的印象烘托。立体的景观设计,暂且不论其艺术价値,编舞者在整体气氛的营造上从一开始就触动了观众的感官动向。

八点半一到,灯光音乐齐发,舞者们无穷尽般的精力肆无忌惮地挥洒在舞台的每个角落,但仅是短暂的片刻,舞台马上又恢复为原来的空旷。短短的几分钟里,编舞者利用喧嚣振撼的现场音乐及强劲爆发的舞蹈动作,展示舞作的中心精神与动作素材。由于现场使用的乐器是电吉他和节奏组鼓,因此演奏起来声响感觉特别大,配之舞蹈动作又夹带许多的翻、滚、扑、跳使得质感异显粗重,在听觉视觉双重强悍的威胁下,实在令人很难抗拒它。再加上精彩的画面常是瞬间闪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更加深了观众想要一探究竟的念头。然而与其说它是开场,不如说它是下一个段落情绪的准备酝酿,挑起观众一波接一波的惊讶、亢奋、期待,舞蹈的设计直接切入了观者的敏感地带。

性混淆的爱恋挣扎

接著展露在观众眼前的是三位女舞者的片段舞蹈组合,编排设计采用与一开始时雷同的翻滚动作,外加一位女舞者刻意裸露上身,来阐述对性混淆的爱恋挣扎。编舞者利用区位的不断转移及动作的反复,来制造「事件永不消弥」的印象。有趣的是,由于那位女舞者的肌肉太过发达,一开始并不易察觉出她的真正性别。此外,所有的区位移转虽然设计上极不具巧思,又不见灯光的特别烘托,在一笔带过间,却反而很能淸楚地凸显出抽象的时光交替。

接下来的一景,是透过巨大的电影银幕来勾勒这位上裸的女舞者,因为找不到事情解决的方法,她跌落在痛苦的深渊。以多媒体的舞蹈表演而言,演出时常会碰到一个棘手的难题,就是如何避免推机器进舞台时的尴尬,但洛克处理的手法干练,他捕捉到人影交相重叠的原理,因此在银幕出现时并没有唐突的感觉。

然后编舞者开始用各种方法玩弄变化基调的游戏;如乐者强调其肢体的敍述能力,提升其陪衬角色的份量。女主角(即那位上裸的女舞者),借着不断更换不同性别的服饰,或与男女舞者的双人舞、群舞,用同性和异性间的相吸和相斥的矛盾来呈现性的错乱(而女主角的身材原本就具有一种性别辨识上的混淆)。此外,洛克偶尔以类似街舞的舞蹈形式和带有浓厚的重金属猥亵呐喊的歌曲,在关键时刻短暂地在舞台上露脸,银幕上则出现女主角被报复折磨的画面,例如有一场景中女主角虽身穿甲胄,但仍被那仅出现手部,握着一把锋刄的神秘客一剑穿膛,血流如注。另一段则是编舞者借重动画的手法,将酷似两人的身影投映在大银幕上。影片中的那位男士举止间表现出对于女主角想重获自我原有性别定位的努力,终将澈底破灭的讥笑。

你我都是「剧中人」

虽然洛克没有正面出现于银幕上,而且露脸于舞台上的次数也不多,但几个片段的印象累积下来,已远远胜过其他演出的部分,因此不禁使人怀疑,贯穿全剧的舞蹈,其实祇不过是男女主角内心情绪外露的展现,而全剧的情节统合,还须仰赖洛克的穿针引线,再藉映像技术把部分观众的面孔投射在大银幕上,将问题丢给观众,企图拉近观演两者的既有距离,并纳为演出的一部分。

读者也许质疑编舞者是如何仅凭借着对气氛的营造,使观众在踏入剧场后即能与环境融合?我想是因为大家对「演唱会」都持有一个印象,认为去那里的就是为了放松,当这个槪念形成后,心情便开始改变,再加上音乐舞蹈的推波助澜和巧妙安排,观众就像身处声光环绕的电影院,完全受情节所左右,时而高兴时而悲伤,而最后舞台上的主角竟是观众本身,大家都成了「剧中人」。然而,这样就能把观众的反应视为演出的一部分吗?毕竟反应显然超越了单纯的欣赏和叫好,混入了想参与情节的欲望,因此,把它视为是编舞者利用幻像和气氛营造成功的结果应不会过于牵强,剧场艺术原本就存在着台上、台下隔阂或相融一体的不确定性。

舞蹈编作手法虽然一再重复,但仔细欣赏会发现他们在翻滚体系的动作中发展出许多充满新意的舞蹈语汇,至于主题的发展只停留在爱怨挣扎、性别混淆上盘旋,没有更深一层的挖掘,有些可惜。但无论如何,它是一场令人看得很过瘾的舞蹈表演,观众可从作品中得到极大的感官享受。

 

文字|阚绪达 前「舞蹈空间」舞者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蒙太奇(montage)

蒙太奇理论由俄人爱森斯坦提出。主张不通过形象,而运用抽象逻辑来表达思想,形成独特的「电影语言」,表达各种槪念。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

二十世纪初流行于德国的美学流派,强调表现自我感受和主观意象,在绘画上以过份夸张的形体和色彩发泄内心的苦闷。其影响于剧场者,使戏剧从故事情节转到表现强烈的瞬息情感。

*达达主义(dadaism)

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美术和文学革命运动。反抗传统,崇尙朴素,对战争毁灭文明和社会生活的糜烂表示消极和讽刺,是第一次大战的新精神产物。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