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届布鲁塞尔国际艺术节海报。(主办单位 提供)
布鲁塞尔 艺术节/布鲁塞尔

第一届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艺术节

比利时的首邑布鲁塞尔,正位于拉丁文化的最北端和日耳曼文化的最南端。 这样一个文化交汇点,一方面接受地中海文化和东欧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作为西欧文化的地理中心,又发展出多语言(法、英、德、荷等语言)的国际性视野。职是,第一届「布鲁塞尔国际艺术节」即将呈现出一个跨种族、国籍、文化、语言的当代都会艺术文化。

比利时的首邑布鲁塞尔,正位于拉丁文化的最北端和日耳曼文化的最南端。 这样一个文化交汇点,一方面接受地中海文化和东欧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作为西欧文化的地理中心,又发展出多语言(法、英、德、荷等语言)的国际性视野。职是,第一届「布鲁塞尔国际艺术节」即将呈现出一个跨种族、国籍、文化、语言的当代都会艺术文化。

由于台湾的教育和资讯系统向来惯于接受美式文化,欧洲的艺术节相较之下,显得陌生而较少被注意;但是,今年五月将于比利时举行的「第一届布鲁塞尔国际艺术节」(Kunsten Festival des Arts)将一改「纽约作为前卫艺术唯一阵地」的因袭观念。

多面性的都会文化

「布鲁塞尔国际艺术节」是欧洲崭新、大规模的文化盛事,系以表演艺术(包括戏剧、舞蹈、音乐等)为主的活动,但亦将视觉艺术、文学及电影纳入艺术节的范畴。自四月底起至六月初,一连五个星期,布鲁塞尔二十个表演场地,将有来自十二个国家三十多个表演团体,呈现超过一百二十场的精湛演出。

异于以往对欧洲继承历史传统为主的艺术文化概念,「布鲁塞尔国际艺术节」的焦点在于当代的创作。借由作品的呈现,以及艺术家们相互之间创作经验和文化的互动、交流,正突显出「地球村」的国际文化性格。

「本文」与政治议题

在此次艺术节中,本文(text)再度成为戏剧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帕索里尼(Pasolini)、杜哈(Duras)、布赫纳(Büchner)、易卜生(Ibsen)、冯.克雷斯特(von Kleist)等人的作品,透过朗可尼(Roconi)、卢帕(Lupa)等新导演的手中重新被诠释。

至于新的作品中,阿伯度(Reza Abdoh)的《严厉的右派保守者》Tight Right White中,对无情世界有淋漓的诠释。「荷兰人剧团」(Theatergroep Hollandia)的作品呈现强烈的女性主义风格,在改编自杜哈的原作《第二乐章》La Musica Deuxième中,呈现一对男女于离婚生效后,陷入狂热残酷的言语斗争中。

而瑞士导演克里斯夫.马沙勒(Christoph Marthaler)的Murx!……则以无与伦比的音乐和谐之美,刺中陈腐以及狭窄视野危机的要害。

超越极限

艺术节的音乐、舞蹈节目亦是重点之一。模斯.康宁汉舞团(Merce Cunningham Dance Company)的《海洋》Ocean原出自甫过世的作曲家约翰.凯吉(John Cage)和康宁汉的构想,由大卫.都铎(David Tudor)和安德鲁.库佛(Andrew Culver)合作音乐编作,康宁汉编舞。

集编舞者、导演、演员、摄影师于一身的文.凡德凯布(Win Vandekeybus),擅长爆发性的肢体动作,此次的《犬吠之丘》Mountains Made of Barking将结合电影、音乐等多媒体创作,呈现影像纷陈的神奇舞台。

汉纳.高贝尔(Heiner Goebbels)的《何处灾难登陆》Ou bien le débarquement désas-treux将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的《黑暗之心》,海纳.穆勒(Heiner Müller)的Herakles 2和法朗西斯.彭吉(Françis Ponge)的《松林中的小屋》Le Carnet du bois de Pins改编而成,透过音乐和剧场结合,充满声响、语句、肢体律动的氛围。

中台港计划

针对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三地的当代艺术创作,艺术节企划了「中台港专题」,透过利用不同媒体创作当代艺术的非主流艺术家,传达中、台、港三地都会文化的崭新风貌。饶具意义的,这将是欧洲艺术节中第一次完整呈现东方中文世界的当代艺术,使欧洲人得以接触长久隔阂的彼端文化,对于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沟通将有重大影响。

「中台港专题」包括一场舞蹈、四个剧场表演、一个结合诗与摄影的展览、一个装置展、九位导演的电影及录影作品,以及两部短篇小说集。

台湾受邀的包括前卫剧团「临界点剧象录」,诗人鸿鸿及摄影家何经泰,电影导演侯孝贤、杨德昌,实验电影创作者高重黎,身体气象馆的王墨林。

香港则有舞蹈家梅卓燕将演出四支独舞,及「进念二十四面体」的多媒体作品,诗人也斯和摄影师关本良,荣念曾的大型装置,电影导演王家卫、张之亮,影评人黄爱玲。

北京则有「戏剧车间」,诗人于坚和摄影韩磊,独立电影导演张元,及纪录片制作者吴文光的作品,及评论家林克欢等。

「布鲁塞尔艺术节」不同于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爱,而比较偏向当代都会(北京、台北、香港)的文化状态。除此之外,香港「越界文化机构」及台湾「身体气象馆」亦策划一连串的「越界计划」,包括以中港台「当代艺术与文化身份」为题的硏讨会、讲座、出版两本中英对照的介绍中港台当代艺术的专书及纪录片、中港台艺术资讯站、靑年艺术家驻节计划等。由于「越界计划」系一非官方活动,经费筹措困难,此一计划可能搁浅。

「布鲁塞尔国际艺术节」是台湾对欧洲前卫艺术的崭新接触,并且与各领域的不同国籍、语言背景艺术家的直接互动,对于台湾前卫艺术可说是极佳的交流机会。此外,对于原本只了解台湾的布袋戏、歌仔戏、京剧、民族舞蹈的国际艺术界,此次艺术节正可作为台湾当代艺术的展示櫉窗。

本土艺术因政治、社会情境的改变,而逐渐为文化部门重视;相对的,前卫艺术仍沦为只有少数艺术工作者和文化知靑的关注。对本土艺术(传统戏曲、民俗文化)的重视是无可厚非的,但若只为政治承诺的作秀性质,则永远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文化政策。在中文世界逐渐受到西方国际注目的今日,「中港台」将会常常被相提并论;特别在重视文化的西方,「艺术」更被视为一国精神力量之展现。如果我们的政府和「有力人士」,持续漠视国内表演艺术活动的困窘,任由其自生自灭,那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台湾在国际艺术活动的交流上,就只好扮演一个「永远的缺席者」的角色了!

 

文字|林宜芳 新闻工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